APP下载

利用红外相机对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初步调查

2021-02-21张亚莉张明德陶剑峰张新明郭娟娟

绿色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红外保护区

张亚莉,张明德,陶剑峰,张新明,郭娟娟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1 引言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内陆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典型地带,是黄土高原上保存较为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陇东地区天然的绿色宝库。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成分复杂,堪称一座天然植物园和生物基因库[1]。自1982年保护区成立之初,该区域陆续开展了一些陆生脊椎动物本底资源的调查研究。2001年《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记录了陆生脊椎动物194种[1];2017年1月《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多样性》记录保护区内分布脊椎动物297种(亚种)[2]。这些资料数据是利用传统意义上的方法对保护区内分布的脊椎动物开展的调查结果。

动物调查与监测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掌握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及保护对象的情况,了解保护区保护目标的现状与变化趋势,为实施保护计划、制定保护措施及开展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等提供基础资料和发展方向[3]。红外相机作为一种非损伤性取样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动态监测,近5年, 全国绝大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布设了红外相机用于野生动物调查和评估,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关键科学数据。在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红外相机的调查与监测势在必行,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和地栖鸟类的物种多样性现状,为以后的长期监测奠定基础,也可积累物种的影视资料,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2005年7月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珍稀物种、古文化遗迹和地质遗迹。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泾河中上游,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境内,东经106°26′18″~106°37′24″,北纬35°25′08″~35°34′50″,总面积16283 hm2。保护区处于东亚季风区边缘,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西北风;夏秋温热湿润,多东南风。年均气温8.6 ℃,最高气温出现在6~8月间;最低气温出现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间。年均风速2.1 m/s,年均日照时数2424.8 h,日照率55%。年平均降水511.2 mm,且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为1430 mm左右。

保护区植被分为4种类型:温性针叶林、夏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原。区内分布维管植物群落野生种134科611属1412种及种下单元,包含栽培植物14科114属221种及种下单元;分布脊椎动物297种(亚种)。保护区内分布有黑鹳(Ciconianigra)、金雕(Aquilachrysaetos)、豹(Pantherapardus)、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等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37种(亚种)[2]

2.2 红外相机布设

于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分别在太统、后河、麻武保护站按照公里网格法设置36个红外相机调查点(图1),对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进行初步调查。每个调查点在动物经常活动的地点(如:兽径、水源点等)各布设1台红外相机(ERE-E1B)相机,设置为拍照+视频模式,将相机固定于离地面50~120cm的树干上,对相机前方可能干扰拍摄或导致误触发的树枝、灌草做适当清理。布设红外相机记录微生境优势植被类型(红外相机监测记录本)。

图1 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位点分布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物种鉴定参考《中国兽类野外手册》[4]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5]。兽类和鸟类物种分类系统参考《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2.5[7]《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7]。

分别对每台红外相机数据建立Excel表, 整理布设点编号、拍摄时间、动物种类及数量、是否首次独立观测等信息。单台红外相机在野外连续工作24 h算作1个相机工作日; 同一台相机30 min内拍摄的同种动物的照片, 为该物种的1张独立有效照片。

使用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评估物种相对数量,计算公式为:

RAI=Ni/T×100

(1)

式(1)中,T为所有相机位点的工作日总和,Ni为第i类物种在所有相机位点拍摄的独立有效照片数。

3 结果

此次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36个位点的有效调查时常为9720个相机日,共确定独立有效照片997张,(占总照片数的10.9%),可确定的兽类和鸟类共计8目16科21种,其中兽类4目8科9种(偶蹄目的2科2种,食肉目3科4种,兔形目1科1种,啮齿目2科2种)占保护区分布的大中型兽类的15.8%;鸟类共计4目8科12种(鸡形目1科2种,啄木鸟目1科1种,雀形目5科8种,隼形目1科1种)占保护区分布的鸟类的6.5%。

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兽类依次为野猪(Susscrofa)、狍(Capreoluspygargus)鸟类为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其中,豹猫、黄喉貂、红腹锦鸡、橙翅噪鹛、普通鵟5种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岩松鼠(Sciurotamiasdavdianus)、红腹锦鸡、橙翅噪鹛3种为保护区分布的中国特有种;本次红外相机监测到的虎斑地鸫为保护区新记录种(表1)。

表1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的兽类与鸟类动物名录

4 讨论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太统崆峒山保护区的鸟兽进行了近3年时间的监测,共计监测到大中型兽类4目8科9种,占保护区分布的大中型兽类的15.8%;鸟类4目8科12种,占保护区鸟类的6.5%,监测到物种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红外相机布设数量较少,是分批次增加数量的,最初只有10台,后来购买了30台,而且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对红外相机安装技术掌握还不到位,安装的位置也不是太好,相机布设点位也不是太充足、全面。据走访了解,前些年山上的道士就曾看到过金钱豹,在崆峒前山水库喝过水,但是红外相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监测到豹子,所以以后应加大红外相机安装数量,以便监测到更多的物种。目前监测到数量种群最多是野猪,在保护区分布的数量最多,范围最大,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也有当地社区居民曾经反映过野猪经常出没,”践踏毁坏庄稼,造成严重的损失。

其次监测到的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有水源的林下较多。狍子近几年在保护区分布数量在不断增加,主要在太统山顶、兔里坪等核心区,人为干扰较少的地方。在监测的过程中,也发现个别地方有人为干扰,有保护区居民在山上活动,因人为活动的影响没有监测到野生物种,人类干扰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影响是很大的,为了今后更深入地了解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组成、种群动态、活动节律、栖息地,应把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做为一次长期性的工作。增加红外相机的数量,扩大相机布设区域,组织一些培训,培养一批骨干以期达到对整个保护区野生兽类和地栖鸟类的全面本底调查,并对部分物种进行种群动态、活动节律等深入研究[12~14]。

致谢:感谢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属三个保护站的监测人员对本次野外调查工作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红外保护区
网红外卖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资源一号”02卫星可见近红外相机、宽幅红外相机在轨顺利开机成像
闪亮的中国红外『芯』
汤定元:中国红外事业奠基人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