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趋势与管理变革分析
2021-02-21狄开峰
狄开峰
摘要:建筑业自改革开放起历经40年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需求的逐渐饱和,建筑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开始由大型新建投资转向了小型维修服务,建筑业面临一次大的转型升级,需要企业通过自身的管理变革适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发展趋势;转型升级;管理变革
引言:
中国建筑业自八十年代起进入复苏期,到二零年代全面进入繁荣期,现阶段随着需求的饱和,投资项目逐年递减,行业开始步入衰退期,未来还要面对更为严峻的萧条期,因此建筑要面临一次全面的转型、升级——从拆迁新建转向维修改造。虽然两大领域的业务范围、工艺技术、材料应用没有变化,但产业性质却由客户、技术、材料相对专一的批量化工程生产转向了各项涵盖众多的个性化工程服务,意味着行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由批量化转向个性化,建筑企业应该积极主动面对并调整应对,避免在产业的转型过程中被淘汰出局。
一、建筑业发展趋势:
(一)市场需求变化——需求侧改革:
建筑行业作为国家经济支柱型产业,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直在突飞猛进,截至2013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79528家,建筑业从业人数也已经达到4499.31万人。[1]自2011年起建筑存量以每年以近20亿平方米的增速叠加,到2020年已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2]人均建筑面积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水平。但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建筑市场需求也迅速步入了饱和、下滑状态,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供给过剩。同时建筑在交付使用5-7年后,就进入了构件老化和功能滞后的维修改造期并伴随终身,由此作为建筑配套服务的维修改造行业具有大容量、长周期、刚性需求市场,具备作为建筑业转型的接续条件。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维修”占建筑市场比例高达70%。由此可见建筑业从新建“投资”转向维修“消费”已是大势所趋。
(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改革:
过去新建市场板块量大、集中、稳定,属于批量化工程生产,一直处于建筑的主业地位,占据了业内主要的资源。而维修市场板块零星、分散、随机,属于个性化工程服务,处于辅业地位,资源配置匮乏,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随着需求侧的变化,批量化建设工程逐年递减,建筑的后期配套服务逐年递增,建筑的产业结构也将由新建为主的工业化生产转向维修为主的个性化服务。
(三)行业供给变化——供给侧改革:
前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资源、资本、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的投入,属于属于依靠数量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但随着国内生产要素的格局变化,资源储量逐步枯竭,资本融入代价不断提高,人口红利下逐年减少,我们长期依赖的发展驱动开始变得高不可攀,让很多传统产业在国内、国际同时开放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高投入、高消耗的数量经济时代随着成本的不断攀升,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支撑,即将突出历史舞台,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以模式、制度、技术创新为依托的集约型、高效率、高品质的质量经济时代。
二、建筑业管理变革分析:
需求侧、产业结构以及供给侧三大改革的主题是投资转消费、生产转服务、传统转创新,对于建筑业而言,其对应的格局和本质是工程性质的变化:从共性到个性,从批量到单件,从沿袭到革新,预示着工程将逐步化整为零,较新建工程而言,工程规模越来越小,客户数量越来越多,工艺材料越来越杂,管理面层也越来越宽,“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结束,“一事一议”、“因人而异”的事情越来越多。过去企业运营从信息归集、分析到指令决策、发送均由各部门人员按流程、顺序完成,由于指令决策对应的行为量较大,因此模式的运营投入和产出效能相对均衡。但传统模式进入服务业领域后,单项指令对应的行为量会越来越少,每步细微工作都需要管理运作支撑,项目运营对管理资源的占用和消耗会不断增高,投入和产出的能效比不断降低,这对多年来一直相对稳定的传统“人工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筑业的质量提升不仅仅是工艺、技术、材料等直接投入要素,更多的是分布在管理、模式、制度等方面的运营环境提升,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实践:
(一)补充“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一直是建筑业短板,尤其是客户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更是陌路殊途。主要因为在投资新建时代,工程量大、集中,一个建筑公司完成一个亿产值可能仅需要一个客户、一栋楼、一个项目部、一年时间即可,所以对客户管理的需求度几乎没有。而在进入以消费为主流的维修改造市场,一个亿产值可能需要对应10万个服务项目(按均价1000元/单),如果不考虑重复消费的话,运营商要面对10个客户,“客户管理”变的尤为重要,通过管理系统,可以清晰的识别、分析、定性业主方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以及造价范围,所以客户管理系统成为企业获客和生存的基本条件。客户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依据企业自身情况,结合市场上的管理软件,通过不断的完善、迭代、升级达到精准管理的目标,未来作为企业商务竞争的核心资源,为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筛选、获取工程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二)构建“智能运营管理”系统
“互联网+”是目前各大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建筑企业也开始配置和应用各种绘图、造价等专业软件以及电子邮件、网络会议等信息对接软件,但从现有行业的实践运营效率看,距离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目前部分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出“ERP”资源计划管理软件,但由于各地的规则、模式、层次、管理方式不同,且很多企业管理要素不够健全,ERP系统脱离实际情况,实战性不够,难以推广普及。现阶段国内很多服务业如“订餐外卖”、“客户打车”等智能化运营平台,从信息链接、需求分析、供给定位、在到供需匹配,直至定价和售后,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管理,非常值得建筑业学习和借鉴。因此建筑管理也要通过工程实物数据化,构建数据的归集和传输系统,实现由信息传递到数据传输,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宽度,再通过管理规程模型化,打造指令的分析和决策系统,把运营的规程、法则转换为运算的模型、协议,创建网络平台下的智能管理体系,用电脑运算取代人工谋算,再通过运营流程精准化,运用完备的信息传输体系把工作指令发送各执行部门,用物联网贯通大数据传递,用云计算实现智能化决策和管理,加速产业从工业到服务业的转型。
(三)強化运营的“创新管理”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已经被我们普遍接受。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实质上就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由此企业应在管控体系中设置科技创新应用平台,吸纳社会各领域创新的技术、材料、管理等要素,通过平台实践进行识别、鉴定、探寻要素投入对应的价值关系,尤其是创新对价值的贡献,把创新同收益相关联,使散落的碎片化创新,通过终端产品为载体,实现价值获取。创新平台以价值杠杆为驱动,激发创新动力,提高生产力,提升效率,优化成本结构。
总结
建筑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基础环境。随着我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自身功能的配置要求也在不断增多。由于建筑的使用周期通常在50年,试图通过新建一次性解决人们对功能的要求显然不现实,所以对建筑交付使用后的维修、升级、改造等“后市场”服务形成了巨大要求。由此可见建筑业的发展不是走到了尽头,而是方兴未艾。但如何应由于对行业周期变化所带来的转型转型和升级,成为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筑企业的管理革新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1]摘自《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http://mt.sohu.com/20151228/n432758551.shtml,2020年1月3日访问。[2]摘自中国日报中文网《建筑业对中国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011/20/WS5fb79f65a3101e7ce9730d70.html,2020年1月3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