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现代化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2021-02-21王德起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系专业课程

王德起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诉求,“城市让人们生活更加美好”。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高等院校必须承担国家急需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一、新时代大国首都,需要高水平专业城市管理人才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是一个超大型城市、巨型复杂性系统,急需一大批城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长期承担着为首都建设与管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198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立城市管理系,1993年成为首批“城市经济”硕士点,2007年获批区域(城市)经济博士点,2009年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2012年设立“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交叉学科硕、博学位点。2011年建成“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2017年“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实验室”获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城市管理专业方面,办学体系完善,平台支撑坚实(如图1所示)。

二、针对首都城市高质量运行需要,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城市管理专业一直秉持“力创首都特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胜任超特大城市国际化、智慧化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在凸显其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形成“知识—能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大数据和走访调查,在供给侧制定动态“订单式”知识和技能供给体系,根据首都韧性城市演化发展的特点,以相对成熟的知识供给模块(如图3所示)为基础,进一步优化知识供给和技能培养体系。

三、持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扎实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一)构建多学科融合、复合型技能城市治理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实训—实践—实战”三阶梯培养过程,依托国家级经管实验教学中心、城市运行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城市创客小组、城市讲坛、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大赛平台等,持续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和复合型技能的城市管理人才。

(二)创新多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强化校府合作育人机制。按照国家新文科发展要求,汇聚育人合力,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丰台区政府、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订单式培养人才;建立移动课堂和城市讲坛、校内导师与政府导师联合指导等校府协同育人模式。二是优化国内国际合作育人机制。支持中外高校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1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2+2、3+1合作培养模式。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合作开展外培计划,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与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共建、共享、共赢全方位合作机制。

(三)大力推进课程团队和教材建设

持续优化课程团队,做优学科基础课、做精核心专业课、做实双语示范课、做亮专业选修课。力促本科生全英文课程建设与共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聘请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积极推进视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线下金课建设。引领专业前沿,突出首都超特大城市管理特色,编著高水平等系列教材,其中,《城市管理学》于2012年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

(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教室,搭建网络平台精心建设慕课、微课资源,创新线下教学模式,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打造翻转课堂和智慧课堂。

持续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科研与育人相长效果显著。咨询成果获市级以上批示29次,其中,“降低北京人口密度”咨询成果(简报)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首都减量发展”获李克强总理批示。二是荣获多项高等级奖励。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四、突出重点、紧抓关键,确保城市管理专业人才质量

(一)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根本保障

围绕培养目标,内培外引并举,整合专业教师、政府咨询、管理专家、校友等资源,建设德艺双馨的多元师资队伍。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新时代四好教师。开展讲座、培训、交流会等师德主题活动,创新师德教育;成立师德委员会,健全考核机制。二是采用多样化培育手段,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举办“驼韵师话”“名家讲坛”“城市讲坛”等活动,每周1~2次教学沙龙,分享教学理念方法;建立传帮带机制,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三是引进优质师资,提升教师实践水平与国际化水平。组建校外导师兼职教学团队,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聘请海外知名教授授课;建立完善国际访学机制,持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四是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建立20多个大类课程组,各课程组配负责人、教学骨干和后备学者,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方面形成梯队,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从体制、制度和机制方面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多方式的保障体系,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全过程质量评估模式。一是组织支撑,统筹协调。建立了校、院、系三层次监督评估组织架构,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分工严密、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和统筹协调,为教学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制度保障,落实有力。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外专家在培养方案制订、评估监测及学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学校联动学院的教学督导等相关制度,为教学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机制创新,持续提升。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采用“玖彦课堂”智能App、网络平台、第三方评测等进行教学管理,形成课堂签到、教学评估、教学反馈、质量跟踪、教學提升与激励的管理闭环,为教学提供机制保障,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五、面向未来首都发展,持续改革创新,为首都第二个百年目标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城市管理专门人才

经过多年建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排名连续多年位于全国高校前列。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2017—2020年排名连续全国第三、地方高校第一。毕业生工作岗位胜任能力强,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咨询公司《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2018)》提供的数据,工作能力满足度达到93%。“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效显著。2019届毕业生的校友满意度达到95%。同时,吸引十余所高校前来观摩、学习借鉴,在全国同类专业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城市管理专业于2021年5月获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项殊荣的地方所属高校。

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扎实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和“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精神,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对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立足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遵循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律,系统分析问题,创新提升方案及对策,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一流城市管理专业。

(一)构建城市管理专业协同发展机制

一是完善社会协同机制。立足首都,面向全球,迭代创新课程设置、教学特色和培养体系,优化高质量城市管理人才供给机制。二是完善国内国际协同机制。立足充分发掘和利用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加强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克利夫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共同推动并引领城市管理专业发展。

(二)打造“知识—实践—技能”三阶梯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打造“应用导向—实践提升—管理引领”式金课建设体系。引入先进理念和课程体系;加大AI、VR等现代技术运用,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及全英文金课体系;基于学生课程的“选、评、退、改”的互动,遴选金课体系。二是健全“专家领军、青年储备、特色发展”师资发展体系。内培与外引相结合,锻造专业名师领军;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建设人才梯队与核心课程团队;规划好教学型、教研型、“双创”型、国际型等特色师资优势发展路径。三是完善“国家级—市级—校级”三层实践教学基地体系。依托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等实验基地,研发构建支撑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验技术体系,优化面向实践的专业建设开放体系,培养有视野、有能力、有经验的管理人才。

(三)完善“投入—运营—产出”全链条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首先,加大课程、师资和平台建设的投入。依托课程实验室、创新中心、数据中心、案例库等,创新国际合作等教研自组织,提升经费使用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拓宽专业发展渠道。依托现有交叉学科博士点,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和城市经济、政府监管等师资团队优势。最后,加强全方位开放式合作。努力获取政、学、商等各界的政策、资金、智力支持和保障,建设国际知名高质量专业。

(压题图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提供)

(責任编辑:荣荣)

猜你喜欢

体系专业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