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鞍区原发性血管平滑肌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02-18罗秋红王洪圣王坚张家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鞍区脑膜瘤垂体

罗秋红 王洪圣 王坚 张家文

临床资料

1.临床病史

患者,女,55岁,10个月前开始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右眼严重,前往其他医院检查未见异常。10 d前出现不明原因摔倒2次,无头晕,无头痛、恶心,前往当地医院行头颅MRI检查,提示鞍区占位,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拟“鞍区占位”收住院。患者发病以来神清,胃纳可,二便正常,夜间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减轻。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既往史。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1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32 mmHg/72 mmHg(1 mmHg=0.133 kPa),体格矮小,一般状况好,神志清,精神好,对答切题,言语流利,遵嘱活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15分,双瞳等大等圆,直径2.5 mm,光反应佳,眼睑闭合有力,双眼视力粗测无明显下降,视野粗测基本正常,双耳听力粗测无明显下降,鼻唇沟对称,无口角偏斜,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不高,腱反射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无其他脑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术前诊断:脑膜瘤可能大。

2.影像学表现

2.1检查方法

(1)MRI检 查:采 用3.0 T MR扫 描 仪(MAGNETOM Spectra,德国西门子)和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常规序列包括冠状位T1WI/T2WI、矢状位T1WI/T2WI,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T1WI增强。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1WI[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600 ms/9.1 ms],T2WI(TR/TE 3 000 ms/9.4 ms),层厚2.5 mm,矩阵256×205,采集次数3次。增强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2 mmol/kg,以0.2 mL/s流率经前臂静脉推注,扫描参数同平扫。

(2)CT检查:采用AS 128层机型(SOMATOM Definition,德国西门子),以OM为基线,层厚5 mm,层间距5 mm,扫描26层。

2.2 MRI表现

右侧海绵窦区椭圆形肿块,呈等T1WI略长T2WI信号(图1A~C),信号均匀,无灶周水肿,大小为34 mm×26 mm×23 mm,略分叶,右侧颈内动脉明显受压推移,右鞍底下陷,垂体受压左侧推移,增强早期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D),强化呈“火焰状”,部分边缘强化不明显,延迟5 min后病灶呈均匀强化(图1E)。初步诊断:首先考虑鞍区海绵状血管瘤。

3.手术过程

手术使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颅底肿瘤切除术(神经导航下),导航确定肿瘤位置、海绵窦及颈内动脉位置,打开鞍底及右侧海绵窦壁,切开鞍底硬膜,见肿瘤淡红色,质地较韧,有包膜,大小约为3 cm×2.6 cm×2.6 cm,边电凝收缩肿瘤边分离肿瘤边界,肿瘤从右侧海绵窦长出,垂体被向上推挤变薄,右侧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推挤拉长,肿瘤全切,术中使用流体明胶、电凝及止血纱止血,肿瘤周围垂体、鞍隔、颈内动脉及神经保护良好,人工脑膜行鞍底重建,医用胶粘合,自体黏膜瓣覆盖,碘仿纱布条填塞。术后CT扫描和MR显示肿瘤全切(图1F、G)。

4.病理结果

镜检:见不规则血管团及血管周围平滑肌围绕。免疫组化结果:CD34(+),CD31(+),SMA(+),GFAP(-),Ki67(灶性3%)(图1H、I)。病理诊断:鞍区血管平滑肌瘤。

图1 患者影像和病理资料

讨 论

1.临床特点

鞍区肿瘤种类较多,影像表现多种多样,但是部分肿瘤异病同影和同病异影,术前定性诊断较难。血管平滑肌瘤(angioleiomyomas,ALM)是一种发生在四肢部位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多表现为皮下结节[1]。原发于颅内或者鞍区者罕见[2],目前其发病原因仍然不明。临床易误诊为脑膜瘤或海绵状血管瘤。以“血管平滑肌瘤”与“蝶鞍”联合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到5例鞍区血管平滑肌瘤,其中3例来自国外文献,2例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李德岭等。笔者将本院诊治的1例鞍区血管平滑肌瘤结合临床及文献学习,着重分析影像特点,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2.影像特点

鞍区血管平滑肌瘤少见,该肿瘤血供丰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上,一般CT表现为等低密度,MR检查T1WI呈稍低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血管成分多时,CT或者MR扫描强化很明显,呈“渐进性强化”或“火焰状强化”。Colnat-Coulbois等[3]提及血管平滑肌瘤增强后影像学表现时,表现为“延迟进展性增强”,与肝脏血管瘤增强表现有类似特点[4]。复习文献资料,有将“延迟进展性强化”作为鞍区血管平滑肌瘤影像表现,尤其强化呈“火焰状”表现时,对该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当然,血管平滑肌瘤确诊依据病理学检查。

鞍区血管平滑肌瘤鉴别诊断包括以下几种疾病。①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MR呈T1WI低信号、T2WI很高信号,增强扫描一般也呈渐进性强化[5],部分呈不均匀强化[6]。T2WI信号很高,病灶包裹颈内动脉,强化形式呈边缘向中央逐渐充填可以与血管平滑肌瘤鉴别。②血管瘤型脑膜瘤:常有头痛、视力视野改变,但内分泌症状多不明显。MRI扫描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DWI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当脑膜瘤颈内动脉肿瘤包绕后,由于肿瘤组织致密,血管受压变窄,而本例颈内动脉血管显示正常,且未见脑膜尾征。③垂体腺瘤:为鞍区最常见肿瘤,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各型分泌性腺瘤及无分泌功能腺瘤,MR呈T1WI等低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中等强化,正常垂体消失;该病例病变区垂体推移、垂体体积缩小但存在,增强后明显强化,可以鉴别。

鞍区血管平滑肌瘤血供丰富,手术切除相对困难。如果术前放射科能够考虑到本病,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醒神经外科医生避免大出血等并发症。本例采用神经导航下经鼻蝶颅底肿瘤切除术,导航下确定肿瘤位置、海绵窦及颈内动脉位置,有利于提高手术精准度,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复查肿瘤切除完整,所以神经导航下手术可作为该肿瘤完整切除的值得借鉴的方式。

猜你喜欢

鞍区脑膜瘤垂体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垂体腺瘤MRI技术的研究进展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及癫痫发作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