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1-02-18何秋红
何秋红
(闽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主义现象,其根源于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的时代需求。以育人为其对象是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显著区别,也是任何教育活动之共性。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遵循。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新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应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工程教育发展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理念。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新工科建设应将思想政治育人目标落实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新工科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语境宏阔、语意深远。立德,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就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课程思政就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潜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引导寓价值观塑造,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育人目标上的同向同行、协同推进的育人新模式。在各门具体课程中,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立德树人之维,课程思政是新工科建设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需求。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体现主流价值观引领,构建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就是用“德”涵养,依“德”评价,紧扣“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课程思政落细、落小、落实,真正实现课程育人价值与追求。
(一)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剧烈变化、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趋于稳定、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价值观念直接决定着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学科育人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必须强化在学科教学中,担当起为党和国家的培育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观念正确、素质能力卓越的高水平人才的时代使命;必须强化在传授专业知识、培育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做实、做透、做强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就此维度而言,课程思政落实情况的好与不好、成效如何,直接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效,关乎对“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的回答,这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
思想工作,就其本质而言是做人的工作,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具体阐释。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注重实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教工和学生,有效提升其工作实效,必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偏废任何一方都将影响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通过制度完善、机制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于课程思政而言,目前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的纵深推进、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立、课程思政督查整改机制的进一步深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会极大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成效。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需要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在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主动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点、切入点,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
(三)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需求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课程思政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学生的现实发展和成长成才出发,立足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培养能担时代大任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人。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教学形式的拓展、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成果的不断丰富,每门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水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较好地回应了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仅仅靠“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尤其是教师和学生都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传统的思维定势,人为的强调学科性,过多的注重知识性,忽视了课程的育人性,以致造成“高分低能”、不关心国家大事、违反学术道德、挑战学术底线、“三观”不正等现象。课程思政就是要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提升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使其准确把握国情,正确把握党情,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当前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做实、做精、做强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维和育人理念,是丝丝相扣的系统工程,这也决定了在新工科建设中,课程思政育人需要深入而持久的研究与探索。目前,虽已在理论探究和实践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认知有待提升。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整体建构,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路人,只有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重要性有深刻地理解,明确课程教学中的德育价值及其在育人中的重要性,才能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前,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两个核心对象(教师和学生)都存在问题。就教师层面而言,部分专任教师由于对育人理念的“迷惑”,对课程思政育人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与学工管理人员的事情,与自己和自己所教的课程没有多少关联。一味强调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将课程思政育人狭隘地理解为学科知识育人,从而对课程思政不理不睬。从学生层面而言,由于就业升学压力和学生对未来择业就业预期的焦虑,在大学期间,学生过多地将有限的精力投放在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上,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等,从而忽视课程思政对自己今后事业发展重要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在现实的就业与升学考核中,价值观与道德素养测评的模糊性,使得学生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无关自己的择业与升学,出现价值观偏差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对课程思政育人价值认知的偏差所导致。
其次,课程思政实施能力的提升亟待解决。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高校积极部署、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实施之中。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富有成效的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改课题等研究成果。但由于对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度不够以及传统办学理念的惯性,存在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上误区,造成课程思政实施能力的不足,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欠佳,课程思政育人与学科知识育人“两张皮”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无法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无法辩证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二是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和历史担当,政治敏锐度不够。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未能将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体现出来,无法准确地面向时代、面对现实、立足党情、国情和学情,教学方法不当、动力不足。思想政治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既要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要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由于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教育能力的偏低,无法精准发掘具体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课程思政实施能力的提升亟待解决。
最后,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效度有待完善。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在育人目标上统一,是新时代育人的新模式,这就需要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也要变化,用全新的机制来推动、来保障,真正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由于受到传统评价机制的影响,在我国高校的评价机制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专业知识传授轻素养能力养成、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教改。课程思政育人在短期内效果不佳、难以有效考评。原因就在于课程思政的“隐性”特点,使得老师们虽心有向往,却望而却步,以致影响到课题申报、项目研究这些考核的“显形”成果。由于绩效奖励、职称晋升中过多地强调对课题、论文的硬性考核指标导向,无形中消解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评价机制的导向不从根本上改变,缺乏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与实效就无法真正地显现出来。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必须完善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课程思政建设应转变教学理念,将“授业”与“传道”统一于具体的课程之中;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深入挖掘《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到具体的专业知识之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育人体验;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可评可测。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实效。
(一)转变观念,精研教材,将“授业”与“传道”统一于具体课程教学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专业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不能一味的“授业”,而是应将“授业”与“传道”二者有机统一,达到“以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增进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培养与之相关的创新、协作等能力,塑造与之相关的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名人事迹、编制代码和测试数据等多种形式,找到思想政治育人素材与专业知识的最佳结合。见表1:
表1 融入《Python程序设计》的思政素材及其契合点的教学设计
表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知识点1也就是序言部分的讲解中,可通过介绍Guido vanRossum研发Python的历程,体会Python持续更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鼓励学生每天努力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01的365次方,一年后积少成多,远远大于“1”。相反,如果每天都少做一点,一年后不进则退,跌入谷底,如图1所示。
图1 变量名前后不一致
在知识点2(序列)内容的讲解中,可将变量命名规范部分,融入遵纪守法、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身边做起,在教室、机房要遵守管理规则,在机房不乱丢杂物、爱护设备、手机静音、下课关机并还原桌椅位置等,培育学生遵守规章制度、遵纪守法,讲诚信,作风严谨的品质。否则,哪怕变量名只差一个字母,规则紊乱,程序无法运行,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励志公式
在知识点3(if语句编程)内容的讲解中,融入COVID-19疫情作为条件表达式的事例。根据国家卫健委收集的疫情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资料,分析通过新增累计确诊病例数因素,将县市区疫情防控划分为低、中、高风险区的时间序列变化,使学生依据数据得出,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中高风险地区越来越少,国外高风险地区居高,从事实上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能力以及我国的制度优势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
在知识点4(字符串)的内容讲解中,融入2021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单。让学生把金牌名单中自己喜欢的人名组成字符串,要求同姓的放一起重新组成新字符串,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学习冠军勇攀高峰的毅力和决心,培育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如图3所示。
图3 字符串排序
在针对知识点5内容的讲解中,可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案例出发,教育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
在知识点6(文件操作实验)的讲解中,可通过布置学生通过自定义词云图样式的方式设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词云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解读报告,从而在动手设计中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如图4-5所示。
图4 词云代码
图5 政府工作报告词云的运行效果
在知识点7(异常处理)内容讲解中,结合时事,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美国制裁“中兴”和“华为”、美国“清洁网络”计划、WinXP被抛弃事件、中美贸易战中的“中国芯”等事例,美国打压遏制中国高科技企业,需要我们加快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的建设,加强我国软件的核心研发能力。通过这些事件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掌握核心技术攀登科技高峰,只有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才不会被人“掐脖子”。
在知识点8(GUI编程教学)内容讲解中,通过大量的网络安全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技术本身不违法,但涉及到犯罪和牟利,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格制裁。通过具体事例,培育学生掌握技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懂得“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
在知识点9(爬虫项目开发内容)的讲解中,融入电影内容选用团队协作、人文精神、自我创新和法治意识等素材。引导学生“用Requests库爬取HTML页面的方法;同时,教育学生网络爬虫的‘盗亦有道’,网络爬虫可能导致‘性能骚扰’、法律风险和隐私泄露的问题,爬取数据时要遵守网络爬虫排除标准Robots协议,尊重数据提供方,培养人文精神和法治意识”[4],并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创新方法,强化素养,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根在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方法,是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也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5]的关键。专业课教师要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理念,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切身感受案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价值;巧用微视频、漫画等方式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巧妙融合。“课程思政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创新方式”[6]。为了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应该采取如下途径:
首先,必须提升专业课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成效。在各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各学科专任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恰当、适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的水平与能力,其思想引导、言传身教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的长效和成败。也因此,各学科专业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真谛、融会贯通,要懂其实质、精神和规律,要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理论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其次,明晰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责任,提升其政治素养和历史担当。各学科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清晰界定和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创新教法、学法,提升能力、水平,增强情感认同。与此同时,“更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激励机制及督责问责制度,以机制明确责任,落实责任”[7],保证课程思政有序、有效开展;定期举办“理论大讲堂”“集体备课”“理论研讨”“时政探究”等活动,使其“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国内外发展趋势,以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7]。
再次,精准掌握学情,积极搭建师生课程思政交流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根据党和国家当前大政方针、时政新闻和学科知识的契合点,适时搭建课程思政师生交流平台,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学习课程思政相关专家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以科促学、以科促教,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研讨和学习,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
(三)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课程评价体系之中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评价模式和评价体系都难以有效、准确地评价课程思政信度与效度。目前,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缺乏对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有效评价,普遍地表现出基于学业成绩的知识能力导向型评价模式,缺乏对课程知识能力以外的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无视课程思政建设中育人目标的达成度,无法真正反映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全面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必须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课程评价体系之中。首先,加大过程性评价的力度,将过程性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着力评价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围绕学生在价值观塑造、能力素养提升和知识技能传授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传统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可“将日常言论和行为表现融入到评价体系中”[8],学生在平时课堂表现中,价值导向是否正确、是否遵守纪律、是否能按时完成任务、是否积极主动承担团队分配的任务等过程性评价指标点,可以设计终结性评价(其中思政素养占2%)+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机制,终结性评价占学科评价总值的60%,其中思政素养评价不少于2%;过程性评价占学科评价总值的40%,主要考核学生的思政素养,见表2。
表2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过程性评价指标点与评价依据表
其次,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导向的课程思政评价理念。高校在评价理念上,要树立将落实立德树人的定力,转变为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的动力的评价观念。推进课程思政优先发展战略,高校评价机制是风向标、指挥棒,发挥评价机制的价值引领功能。其一,要破除传统的重科研轻育人的评价倾向,将评价重心落实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上;其二,要建立体现课程思政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主体作用,真正调动各学科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建立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课程评价标准,重点考核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融合情况,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是否实现“五进”,即进人才培养方案、进专业课教案、进专业课课堂、进专业课考试卷、进学生头脑;其四,要建立课程思政激励与约束常态化机制。各类评审奖励、职称晋升中将课程思政作为一项办学育人的指标体现出来。
立德树人是育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有效融入各门具体课程教学之中,寓价值观引领于学科知识传授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