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蜂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2021-02-18陈丽
陈丽
(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黑龙江 饶河 155700)
东北黑蜂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的一个地方品种。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由俄国远东地区传入饶河,与饲养于东北地区的意大利蜜蜂,经过长期混养、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蜂蜜高产型蜂种。1979年,黑龙江省成立了饶河县东北黑蜂保护监察站和饶河县东北黑蜂原种场,主要承担东北黑蜂原种的繁殖和保护任务。1980 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为保护东北黑蜂这一优良蜂种,将饶河、虎林、宝清3 县划为东北黑蜂保护区,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 年国务院以国函[1997]109 号文件批准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2008 年农业部1058 号公告,将黑龙江省饶河东北黑蜂保护区确定为第一个国家级蜜蜂保护区。
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境内,东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南与虎林市相接相连,西与宝清县和富锦市毗邻,北与同江市和抚远市接壤。保护区总面积523 762 hm2。保护区是北温带气候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降水偏少,气候干燥而严寒;夏季短促,降水集中,气候湿润而温热;春季回暖快,昼夜温差较大,多西南大风;秋季降温急骤,山区常有过早霜冻出现。保护区内蜜粉源植物十分丰富,种类多达300 余种,其中木本蜜粉源植物如紫椴、糠椴、柳、槐、梨、李、槭、黄檗、山桃、山丁子等多达百余种;草本蜜粉源植物如蚊子草、毛水苏、侧金盏、多穗叶麻、野豌豆、苜蓿、假泥胡菜、凤毛菊等达200 余种;另外人工蜜粉源植物如葱、韭、向日葵、玉米、大豆、荞麦、油菜、南瓜等多达30 余种。丰富的蜜粉源植物由春至秋花期连续不断,为东北黑蜂的繁衍壮大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饶河养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和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蜂业发展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1 饶河蜂业发展现状
1.1 蜂业发展情况
目前保护区东北黑蜂蜂群数量达4.31 万群,是建区前的5.38 倍。养蜂专业村10 个,养蜂户625 户,养殖大户200 户,养蜂从业人员3 500 人。东北黑蜂企业5 家,年产蜂产品3 500 t,年产值1.5 亿元。全县有养蜂合作社67 个。东北黑蜂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村屯,以及农垦和森工的农林场。东北黑蜂集中了世界4 大著名蜂种(意大利蜜蜂、欧洲黑蜂、卡尼鄂拉蜜蜂、高加索蜜蜂) 的主要优良性状,是我国宝贵的蜜蜂基因库,被日本蜂业界称之为 “中国至宝”。具有耐低温、早春繁殖快、抗病抗逆性强、维持大群、节省饲料、采集力强、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尤为突出的是①具有惊人的采集力,曾创椴树一季蜜源单产超250 kg/ 群,日上蜜量最高单群突破12 kg;毛水苏一季蜜源单产超500 kg/ 群的记录,成为 “中华之最”。②具有良好的遗传性状,经科研院所一些著名养蜂专家试验,利用东北黑蜂培育的杂交一代蜂可提高产蜜量30%以上,是一个难得的良好育种素材,备受国内外专家的青睐,被称之为世界不可多得的极其宝贵的蜜蜂基因库,为国之瑰宝,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996 年,饶河县生产的椴树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被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有机食品。1999-2008 年,又被欧盟有机食品组织(ECOCERT) 连续10 年认定为有机食品;椴树蜂蜜、王浆蜜在北京召开的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上分别荣获金牌和铜牌;椴树蜂蜜在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银牌;硒力王浆蜜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花粉宝、四宝液获国家科委 “七五”“八五” 星火计划科技进步奖;椴树蜂蜜、王浆蜜被黑龙江省名牌农产品评审委员会认定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中国国际名牌产品;黑龙江省东北黑蜂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有机椴树蜂蜜系列产品开发荣获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优秀项目奖,饶河开发的有机系列蜂产品在国内外博览会上均受到好评。目前,年产蜂产品2 000 余吨,东北黑蜂产品主要有蜜、浆、胶、粉四大系列60 余个品种,产值上亿元,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东北黑蜂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2 保护区蜂场建设向标准化、 数字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东北黑蜂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提高我县养蜂技术水平,由保护区管理局牵头开展了标准化蜂场建设,并利用农闲时节开展养蜂技术培训。
1.2.1 加快建设标准化蜂场, 扩大蜂场经济收入
为了开展规范化养殖,通过养殖技术、蜂种纯度、蜂场周围环境、生产设施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标准化蜂场的实施标准。并对蜂场和蜂农遴选建设标准化蜂场30 个。科研服务人员对其在蜂场选择、疫病防治、春繁、饲养管理等工作进行指导,严格按照《地理标志产品饶河东北黑蜂饲养管理规程》 (地方标准) 执行,建立标准化蜂场养蜂日志管理制度,提高蜂场产品质量,扩大蜂场经济收入。为后续向全区推广标准化蜂场饲养方式提供依据。
1.2.2 开展智能型蜂场建设, 使蜂业产业实现全程数字化
2019 年保护区建设了智能型生态蜂场4个,为蜂农免费发放智能蜂箱150 余套,生产成熟蜜。中国质量万里行生态蜂业委员会与华蜜集团技术人员来饶河进行智能蜂箱实地调研,为更好适应东北黑蜂产业发展,推动生态蜂业相关行业高品质标准的建立,形成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溯源体系,使生态蜂业产业链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蜂产品品质的提高,使消费者能够完整追溯蜂蜜品质。
1.2.3 开展养蜂技术培训, 提高蜂产品质量和养蜂经济效益
利用农闲时节为全县蜂农举办培训班,受训人数达100 余人,为保护区蜂农和企业标准化生产、加工进行了系统培训。常年在饶河县养蜂员微信公众群和电话咨询解答蜂农提出的蜜蜂病敌害防治及养蜂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遇到棘手的蜂群问题会不分时间段地到现场为蜂农指导生产,为东北黑蜂养蜂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东北黑蜂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技术推广能力不强
东北黑蜂产业生产方式较粗放,大多还延续着传统的养殖方式,生产基础设施简陋,产业水平低,蜂农年龄趋于老龄化,文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不高,蜜蜂疫病防控体系不完善,蜂群健康状况不佳,蜜蜂遗传育种以及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抵御风险能力弱。技术推广能力有待完善,已经制约了东北黑蜂产业发展。
2.2 东北黑蜂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东北黑蜂产业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受外部自然条件束缚多,尤其是东北黑蜂的疫情疫病。白垩病、蜂螨和孢子虫病等是保护区常见的疫病和虫害,疫情蔓延时蜂群由强变弱甚至整群覆没,再加上蜂农对东北黑蜂的病害和虫害防治重视不足,尤其是没有将预防为主体现到日常管理中来,病虫害来临时往往措手不及,甚至整群覆没,这严重制约了保护区养蜂产业的发展。
2.3 东北黑蜂提纯复壮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众多养蜂员饲养实践中发现东北黑蜂蜂种严重杂化、生物学性状严重退化,东北黑蜂基因流失严重。生产力降低,蜂群单群产量自2016 年以来最高产量60~70 kg/ 群,远没有达到东北黑蜂一季椴树蜜源产量250 kg/ 群的水平。维持大群是东北黑蜂的主要优良性状之一,最高群势可达16~24 框。目前很多蜂场的蜂群春繁时蜂群达到4~6 框时就出现了蜜蜂飞逃现象,很难达到强群采蜜的标准。长此以往东北黑蜂这一优良性状将不复存在。因此,对东北黑蜂提纯复状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亟需的。
3 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强发展动力
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蜂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蜜源植物保护和培育、蜜蜂养殖、东北黑蜂提纯复壮、蜂产品检测及研发、技术培训等,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举办产业高峰论坛,承办蜂业大会等形式,加大东北黑蜂产业的对外宣传力度。
3.2 加强东北黑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东北黑蜂种群的优良是蜂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大对东北黑蜂高产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建立东北黑蜂良种繁育基地,优化蜂种,防止东北黑蜂品种的退化, 对东北黑蜂原种资源的保护以及蜜蜂优良性状选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东北黑蜂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开展东北黑蜂疫情疫病防治研究,掌握东北黑蜂常见疫情疫病的防治方法,对东北黑蜂的物种安全以及保护区养蜂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产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相结合
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建立蜜源种植观赏、养蜂生产体验、蜂文化旅游观光等主题产业园,开展集 “参观+ 体验+ 购销+ 旅游+ 养生” 为一体的服务,促进蜂产业与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