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统一新歌12首点评
2021-02-18陆正兰
文/陆正兰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的歌曲创作,好像一直是一个弱项。多年来,很少听到这一主题的流行歌曲。曾经有过的几首,时过境迁后已难于再唱,偶有新作,也没给人们留下多少印象。
所幸2021年初,有一个以“唱响统一”为题的歌曲专辑问世,12首新歌同时发到QQ 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等各大音乐网站,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以《华侨大学教授推出“唱响统一,新歌12 首”》为题做了报道。
这12 首新歌是《大中华》《相约宝岛》《台湾那条船》《美丽的日月潭》《梦里的澎湖湾》《在海一方》《浅浅的海峡》《闽台缘》《北回归线》《祈盼》《玉山高》《思乡曲》。词作者均为华侨大学教授毛翰,曲作者为毛翰的作曲家朋友张烈、王伟扬、朱大起、章绍同、姚峰、刘书先等。
为“台湾回归、祖国统一”这一时代主题创作歌曲,毛翰的愿望由来已久。其《台湾歌行》(3 首)发表在《词刊》2013年9月号,其《大中华》发表在《词刊》2015年2月号,其《台湾那条船》和《浅浅的海峡》发表在《词刊》2019年5月号。
笔者近日采访毛翰,对这一组歌的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试着对这12 首歌词做一点评。
《大中华》:古典神州,昆仑华夏,日月如歌,江山如画。烽火雄关,金戈铁马,四海澄清,泱泱大中华。/大中华,大中华,这是我们的家。夏商周秦青史在,还有美丽的神话。大中华,大中华,再大也不分家。方块汉字是故乡,浪漫唐诗是我家。/国中有玉,云中有茶,丝绸之路,海角天涯。百年寻梦,千帆竞发,蓦然回首,泱泱大中华。/大中华,大中华,这是我们的家。长江黄河万里长,还有美丽的海峡。大中华,大中华,再大也不分家。长城内外是故乡,海峡两岸是我家。
“大中华,大中华,再大也不分家。长城内外是故乡,海峡两岸是我家。”唱响统一新歌12 首之中,《大中华》可能最有代表性。2019年7月,《大中华》由张烈谱曲,重庆交响乐团合唱队首唱,中新网、海外网等随即推介。中国侨联主办2020 国庆中秋“亲情中华 同心逐梦”云端合唱音乐会,澳大利亚华人黄河合唱团所唱《大中华》,在包括多首名歌的19 首歌曲中,名列第一。
不过,《大中华》从《词刊》发表稿到演唱的定稿,做了重要修改,增加了“古典神州,昆仑华夏”和“国中有玉,云中有茶”两段作为主歌,前者为诗化的中国史,后者可视为中外交流史。原来的主歌“大中华,大中华,这是我们的家”两段则变为副歌。修改后,主歌叙事,副歌抒情,十分工整。其词句也相当考究,如“古典神州”的“古典”,既可理解为上古的文化典籍,与神州相对应,也不妨是以“古典”形容“神州”,形容神州是上古的理想化的中国。“夏商周秦”之后的“汉字”“唐诗”还在继续着中国史的脉络。而“国中有玉,云中有茶”各有几分天成之趣,国字之中就是玉,中国名茶多产于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上。
《相约宝岛》:相约宝岛,相约台湾,有一个约会耽搁了多少年。阿里山的姑娘还在不在呀,水一样的女儿在仙山。/相约宝岛,相约台湾,有一个约会耽搁了多少年。我也想去看看台北的雨呀,美丽的忧伤在人间。/海峡的天呀天很高,海峡的水呀水很浅。那是谁用五彩的笔,画出一道长虹飞跨两岸。/海峡隔不断海天的月,海月照我两岸家园。我和宝岛有个约会,希望不要错过下一个春天。
把“收复台湾,统一中国”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写得如此轻松唯美,是此词的成功之处。前两段,用了台湾流行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和《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典故。“水一样的女儿在仙山”,“美丽的忧伤在人间”,仙山与人间,正好对应。结束句“我和宝岛有个约会,希望不要错过下一个春天”,轻快的乐句,其实是写出了两岸统一的紧迫感。
《台湾那条船》:我家门前的海,海上有一条船,船上有一支渔歌,唱了多少年。那歌中有沧桑,歌中有悲欢,歌声像无家的海鸥,飘落在天边。/春潮几回起,秋月几回圆,海上谁还记得,今夕是何年?海上有风暴,海上有波澜,海上谁能保佑,保佑它的平安?/我家门前的海,海上有一条船,船儿有一个名字,名字就叫台湾。它有时离家近,有时离家远,家里人惦记着它呀,几时把家还?
可能是担心把台湾比做一条船,有点突兀,《台湾那条船》开头一段起得小心翼翼,“我家门前的海,海上有一条船”,接下来,没有对船上的人和物的描绘,却出人意外地转向“船上有一支渔歌”而展开想象,直到“歌声像无家的海鸥,飘落在天边”才隐约有了喻意,见出台湾孤悬海外的凄苦无助。中经“春潮几回起,秋月几回圆”一段的几番描述和感叹,铺垫够了,最后一段才卒章显志,“船儿有一个名字”,顿了一下,才说出“名字就叫台湾”。其构思的苦心和机枢,是不难体味的。“它有时离家近,有时离家远”,关于大陆对于台胞的关切,“家里人惦记着它呀,几时把家还”,关于大陆同胞对于台湾回归的惦念,都表现得相当得体。
《美丽的日月潭》:日之光,月之华,日月潭水碧无瑕。潭水一碧几万年,不知春秋和冬夏。/日之光,月之华,日月潭水思无涯。一潭碧浪唱起歌,化作长空五彩霞。/一直等神鹿引领山民到,清清潭水才照见人家。天下客人慕名来,来分享这不一样的风和雅。/走出红尘上高山,山上有个日月潭。日月沏在潭水中,饮一瓢消尽人间的忧和烦。/走出红尘上高山,山上有个日月潭。日月潭边何所有,闲云野鹤老神仙。
此词为毛翰《台湾歌行》三首之一,发表在《词刊》2013年9月号,原题《日月潭水碧》。待作者有缘听到北京歌舞团演奏的民乐《美丽的日月潭》,发现词曲高度吻合,稍做修剪,即装填成歌。
“唱响统一”的歌,加入这一首歌唱自然山水及人文风情的唯美之词,主题淡远之作,好像也不错。只要整首歌表现的精神内涵,运用的语言意象是中国的,如“日月光华”“分享风雅”“走出红尘”“闲云野鹤”等,倒不必将歌的主题直言说出。日月潭中光华岛,那“日之光,月之华”,还勾连着中国上古《卿云歌》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呢。
《梦里的澎湖湾》:莫说那澎湖遥,莫说那澎湖远,多少次我来到,梦里的澎湖湾。莫说那澎湖深,莫说那澎湖浅,月光下的吉他,是谁在轻轻地弹?/澎湖有一支歌,澎湖有一条船,那是谁的相思,依偎在澎湖湾。澎湖有一朵云,澎湖有一把伞,夕阳下的浪漫,漫过了金沙滩。/澎湖的水呀,澎湖的天,水天之间那是谁的媚眼?澎湖的风呀,澎湖的浪,风里浪里那是谁家少年?
众所周知,有一首名歌叫《外婆的澎湖湾》,其词作者潘安邦就生在澎湖,关于澎湖,他有太深太美的童年记忆,这是大陆作者遥望澎湖所不及的。在《外婆的澎湖湾》先入为主的意境笼罩下如何突围,如何写出别样情怀,别样境界,这对后来的同题之作是一大考验。
为此,毛翰试图把它写成一首纯粹的风光风情之歌,在对祖国这一片迷人的海上风光的歌唱中,让人体会其挥之不去的金瓯残缺之憾。其整体构思有独到之处,细节处理上也不乏创意,例如“夕阳下的浪漫,漫过了金沙滩”。浪漫,本是Romantic 的音译,只是表音,并不表意,这里却故意用其字面意思,说海浪,漫过金沙滩,或浪漫的情怀,漫过金沙滩,就平添几分创意。此前,毛翰的名句是“鼓浪屿白鹭飞翔,浪漫写在天上”。
《在海一方》:我在春天等你来,我在秋天等你来,我在歌里等你来,我在梦里等你来。/等你长江头,等你长亭外,等你桃花红,等你雪花白。/我用笑容等你来,我用泪水等你来,我在今生等你来,我在来世等你来。
毛翰说,此次“唱响统一”,想加一首情歌,但要想创作一首全新的情歌很难,他想起自己的“中外名曲填词40 首”里,有一首“我在春天等你来”。这原是一首德国名曲《Little Moritz》,旋律之经典就不用说了,其填词也曾有一得之快,纯净天然,不可复得。
把此歌整编到“唱响统一新歌12 首”中来,作者的办法是,歌词一字不改,只把歌名改为《在海一方》。
台湾海峡两岸分隔了半个多世纪,隔海之恋的凄美故事不胜枚举,每一个故事都可能成为这首《在海一方》的注脚。其中,名歌《阿里山的姑娘》的词作者邓禹平与恋人白玫的故事就催人泪下,曾被演绎为长篇小说《世纪绝恋》和46 集电视剧《高山青》。邓禹平(1923-1985),四川三台人,1948年随剧组赴台湾拍片,被迫滞留台湾,与恋人天各一方,直到最后双双病逝。
《浅浅的海峡》:浅浅的海,浅浅的峡,海鸥认识两岸的家。同样的渔村,同样的妹,同样的榕树,同样的花。/阿哥当初一条船,踏过海浪到台湾,辛苦打拼多少载,乡音不改多少年。/浅浅的海,浅浅的峡,海风拥抱两岸的家。同样的妈祖,同样的庙,同样的青山,同样的茶。/阿哥当初一条船,踏过海浪到台湾,月亮知道他的乡愁,白云知道他的乡恋。
《浅浅的海峡》,此题当源于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浅浅的海峡”一分为二,“浅浅的海,浅浅的峡”就有了浅浅的创意。从“海鸥认识两岸的家”到“海风拥抱两岸的家”,十分顺当。
而“阿哥当初一条船,踏过海浪到台湾”,起承转合这一转,转出了历史的纵深感。今天的台湾居民,绝大多数都是从大陆分批移民过去的,甚至所谓台湾原住民,也都源于大陆福建、广东。这是西方考古学家最近几十年研究得出的结论,台湾是现在所有南岛语系的故乡,大陆沿海则是其根源。
《闽台缘》:我在海之内,君在海之外,同望一弯月,同梦一片海。海天生宝岛,君从故乡来,沧桑多少年,两岸亲情在。/我在海之内,君在海之外,年年刺桐花,花儿为谁开。海峡秋波起,船儿踏歌来,故国乡音里,今宵情满怀。
台湾与福建一峡之隔,所谓“海峡两岸”其实就是指台湾和福建,福建即“海峡西岸”。台湾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设府,到1885年(光绪十一年)建省,曾有200余年隶属福建,两地亲缘极深,台胞大多是从福建渡海而去,两岸文化一脉相传,所谓台语就是闽南话。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洋洋大观。
“我在海之内,君在海之外”,《闽台缘》起句自然天成,对台湾孤悬海外的关切也在其中。全歌两段,第一段“海天生宝岛,君从故乡来”,写闽人渡海而去,第二段“海峡秋波起,船儿踏歌来”,写台胞踏歌归来,结构简洁明了,语象亲切自然。
《北回归线》:万里神州有一条线,穿过大陆到台湾。台湾海峡有一条线,穿过澎湖到花莲。/那是太阳的回归线,那是季节的回归线,若问唐诗三百首,那是慈母手中线。/回归线啊回归线,春风秋月一年年。回归线上有我巍巍华夏,回归线上有我宝岛台湾。/回归线啊回归线,花开花落一年年。回归线上多少游子的泪,回归线上乡愁是最美诗篇。
北回归线正好连接着大陆和台湾,这成为此词构思的一个契机,但北回归线属于地理、天象,属于自然范畴,台湾回归属于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为减少牵强感,作者求助于孟郊的《游子吟》,若问唐诗三百首,慈母手中线即是游子的回归线。
有几分童话色彩的歌,如果由童声演唱,童声独唱或齐唱,加强童话感,可以有效地消解构思的牵强。
《祈盼》:祈盼台湾,祈盼宝岛,快快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母亲的孩子多呀,母亲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骨肉分离,母亲的泪,母亲有泪,月亮知道。骨肉分离,孩子的苦,孩子的苦呀,母亲知道。/祈盼台湾,祈盼宝岛,快快回到祖国的怀抱!亲爱的祖国亲亲的家呀,回家的感觉多么美好。
“祈盼台湾,祈盼宝岛,快快回到祖国的怀抱”,此处直白的表达,胜于委婉含蓄。“祖国母亲的孩子多呀,母亲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应是作者的得意之句,情中有理,柔中有刚,兼有正告“台独”的意谓。
这首歌的演唱,采取女声+童声的形式,似是母子对唱,表现祖国母亲与失散多年的孩子之间的深情诉说。最后,借用台湾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第一句的旋律,作为尾声,也很得体。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抒写祖国母亲与她的被外敌强夺而去的七个孩子之间的骨肉之情,七子就包括台湾。
《玉山高》:风从海上来,来到我玉山。风儿久仰玉山高,玉山之高在云天。/雪从天上来,来到我玉山。世人都说玉山美,玉山的美呀在天边。/玉山玉山思乡的玉,玉山玉山望乡的山,山上有一位落泪的老人,他望不见故乡,望不见长安。/玉山玉山思乡的玉,玉山玉山望乡的山,山上有一位落泪的老人,他望不见大陆,望不见团圆。
于右任(1879-1964)生前有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有遗言:“百年之后,愿葬于玉山高处,可以时时望见大陆。”于右任去世两年后,其半身铜像加基座,被置于玉山顶峰。后遭台独分子毁弃。
玉山是台湾第一高山,海拔近4000 米。“风从海上来”“雪从天上来”,前两段分别咏叹玉山之高、玉山之美。而“玉山的美呀在天边”一句兼有承上启下的功用,因为远在天边,所以思乡,所以望乡。于右任是辛亥革命元老,故乡在陕西三原,靠近长安,古为京畿之地。“望不见长安”的意思,也是望不见两岸统一,家国长安。
《思乡曲》:风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游子在天涯,故乡在梦境。/风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月下箫声起,乡愁遍地生。/故乡的山有仙,故乡的水有神,故乡山水,召唤游子魂。/三春清明雨,五月栀子香,七夕银河水,九九又重阳。/风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月光如酒醉了谁,一醉何时醒?
《思乡曲》是马思聪的代表作,也是中国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之一。2017年毛翰填词成歌。此次,把《思乡曲》放进“唱响统一,新歌12 首”是合情合理的。台湾同胞几乎全是大陆移民,对他们而言,思乡就是爱国,就是祈盼祖国统一。唱《思乡曲》,唱“故乡的山有仙,故乡的水有神,故乡山水,召唤游子魂”,就像朗诵余光中在台湾写下的《乡愁》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