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诠丝路故事 释大河精神
——青年作曲家付明的交响音画

2021-02-18者/禾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交响乐章丝路

记 者/禾 石

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黄河被视为中国的母亲河,她哺育出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从古至今,赞美黄河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11月29日晚,以丝绸之路和黄河为主题的《丝路大河颂》交响音乐会亮相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音乐厅成功首演。这场音乐会是陕西交响乐团2021年打造的一台主推该团专职作曲、青年作曲家付明的新作品专场音乐会,本场音乐会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交响音画组曲《丝路印象》、交响组曲《河》《李清照诗词组歌四首》。其中,交响音画组曲《丝路印象》是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交响组曲《河》是2020年陕西省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

音乐会首先上演的是交响组曲《河》。“河”在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作为河流的统称。用这个非常有意义的字,来为这部交响组曲命名,旨在用这条河将古与今相连,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继承古典的、传统的、民间的同时保留时代感、现代感。交响组曲《河》分为四个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万里沙》《欲渡黄河冰塞川》《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多层次的音乐布局,用音乐写实和音乐写意的手法交替、交织使用,刻画出黄河海纳百川、澎湃浩荡、豪放激烈、虚怀若谷等各种姿态,从而展现出黄河无私奉献的贡献精神、开拓不息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李清照诗词组歌四首》是将中国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四首代表作编成的一组歌曲。这四首作品分别是《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李清照的作品崇尚典雅、语言清丽、富有美感,以歌曲的形式去表现诗词中的意境,通过语言与音乐塑造出的两种美的融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李清照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交响音画组曲《丝路印象》是以最具代表性的古今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为艺术背景,用草原、沙漠、高原、海上四幅美妙的自然画卷为四个乐章的主题展开创作。其共分四个乐章:《离离原上草》《策马自沙漠》《穹庐向日开》《海上生明月》。这部交响音画组曲通过艺术化的音乐语言和四个各具特色的乐章,为人们呈现“草原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幅幅美景。这四幅美妙的画卷记载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展示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不同民族的人们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既是对丝绸之路沿途无限美景的赞美,又是对走过这条荆棘之旅的前行者们的歌颂。

付明从小聪慧好学,酷爱音乐,长大后更是热爱音乐创作,尤其是交响乐创作,她的创作始终坚持交响乐的本土化、民族化,在中西方音乐语言的对话中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付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主动探索和研究音乐创作领域中的难题,她涉猎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把学过的创作技法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同时,将自己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奇异美妙的艺术灵感化作一个个富有艺术质感的动听音符,形成或大气磅礴,或柔情似水,或刚柔并济的交响乐作品。

此外,付明还创作有大量不同体裁和题材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独奏《蓝》在第三届西安音乐学院作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核心文艺类期刊《音乐创作》上发表;交响序曲《萌·茁·茂》,作为《陕西风情》交响音乐会的组成部分,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并荣获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作曲奖;2008年为动画片《远方的呼唤》创作音乐,该片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2011年,为舞蹈《小船摇啊摇》创作音乐,该舞蹈在中央电视台飞向春天少儿新春电视文艺晚会中播出,并于2012年荣获第三届“陕西舞蹈荷花奖”舞蹈比赛群文组群舞表演金奖,银杏杯2013 中国青少年宫文化艺术节银奖;2011年参与创作大型情景乐舞铜川音画《耀瓷丰韵》,并荣获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作曲奖;2013年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室内乐作品《在银色的月光下》赴法参加法国巴黎中秋节——亚洲音乐节,并收录在《在那遥远的地方》CD 专辑中;2021年出版发行交响乐总谱《远征》(合作)。在《猎狐》等多部电视剧中参与音乐创作、编辑,在各种大型政府活动中担任编配工作。

记 者:Q

付 明:F

Q:交响音乐会《丝路大河颂》在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已经成功首演,作为整场音乐会的作曲,能否谈谈你的感受?

F:首先要感谢陕西交响乐团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并且倾全力来打造这场音乐会,才能让这三部作品完整的得以呈现。音乐会的成功演出离不开乐团领导的高度重视,青年指挥家樊依蕃与团员们的辛苦排练和现场演奏,还有青年歌唱家沙莎的倾情献唱。其次,感谢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给了我这个机会和平台,能让我把这几年来的创作成果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场音乐会从起初创作到演出,前后用了6年的时间。2015年,《丝路印象》顺利通过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成为2015年国家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可以说,这次的立项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项挑战。“丝绸之路”这个题材非常的宏大,所涉及的面也非常的广,如何运用音乐语言来阐述丝绸之路这个史诗般的主题,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践。另一个重要的作品就是交响组曲《河》,这次音乐会就是以《河》开场的,这部作品的创作主体是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带给我们的自然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黄河这些数不尽的价值和丰富的经历,带给了我无限的遐想,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力图通过对黄河的认知,以及情感升华后沉淀的精神价值体现在作品中,并且通过作曲相关的技术去来呈现我内心感知到的真实声音,用音乐诠释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付明近照

Q:“丝绸之路”是交响音画组曲《丝路印象》的核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你是如何构思的?

F:丝绸之路是一个恒久的主体,对丝绸之路精神内涵的准确把握,是这次创作的成败之所在。丝绸之路的历史延绵上千年,在这条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重要通道上,音乐的交流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的东西方乐器和音乐创作元素历经千年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的文化。丝绸之路给东西方文明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分支,音乐的种类也是五彩缤纷。所以,我以草原、沙漠、高原、海上四幅美妙的画卷为四个乐章的主题展开创作,运用中国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技法相融合,诠释发源于东方的丝路文明和丝路精神,体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交融。

Q:音乐作品如何创新,是作曲家一直需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你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的?

F:当今的音乐创作处于一个多元化、多思潮的蓬勃发展阶段。作曲家都在探索更加新颖的音响效果,更加先进的创作技法,但再怎么创新,音乐都不能离开人本身。交响音画组曲就是一部具有探索性的音乐作品,针对中国音乐如何创新这一问题,我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将学院派的思维模式和面向群众的音乐创作实践经验相结合,让中国音乐耳目一新。从便于人类记忆这一角度,《丝路印象》在古典音乐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既满足了听众对音乐重复带来的认同感,又在不断注入的新元素当中体会到了新鲜的愉悦。我在全曲的和声做了非常精心打的设计,第一乐章以及二、三乐章都有不同程度的换调、特殊复和弦,包括大量的四五度叠置和弦、横向旋律调性叠置,第四乐章的和声和旋律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用多个调的五声音阶进行叠置,增加了音乐的美感,使音乐更加丰富、更加有层次感。

Q:这3 部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标题都离不开中国古典诗词的身影?你的灵感来自哪里?

F:是的,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畅。而赞美黄河,描绘丝绸之路的诗词名句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在给作品的每

个乐章确定标题的时候,古典诗词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比如《河》的第一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在这一乐章中,我用弦乐、木管声部连同竖琴,营造出河水汩汩流出的意境,由远及近映入眼帘、传入耳中。另外,《秦腔牌子曲》中的素材经过交响思维化的再创作后,成为此乐章最大的亮点。河水滚滚而来的律动在打击乐和铜管的配合下激情舞动,主题的扩大是浩瀚清澈的河水吟唱着壮阔的旋律,主题的紧缩是水石碰撞激起清脆的砯砯声响,动机的变化、重叠、交替使用,在复调思维的结构下,多层次的展现初见黄河时的清澈丰沛、朝气蓬勃、雄伟壮观。

付明深受陕西文化的影响,对本土的民俗、民风、民间艺术有着自己独道的理解,通过西方古典音乐技术的不断学习和提升,再结合世界各地不同音乐体裁、音乐形式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她用西方古典音乐的技术支撑起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付明说,“我的在陕西这片历史文化悠久的土壤上,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我有信心继续用真挚的情感为听众写好每一个音符、每一篇乐章”。

猜你喜欢

交响乐章丝路
丝路•山海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丝路新政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丝路遐思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