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非营利组织培育的对策分析
2021-02-18田春艳
田春艳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的非政府系统社会组织[1]。志愿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和主要衡量标准。1998年,国务院将原附属于民政部的社会团体管理局改为民间组织管理局,从此,民间组织”一词成为非营利组织的官方用语开始被正式使用[2]。
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先后出现了开展慈善、救济等社会公益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属于舶来品,中国传统的土壤里缺少根基,加之缺乏完善的制度,历史文化的差异,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屡遇困境。随着1978年以来的改革,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以重建,改革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衍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和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非营利组织肩负起弥补政府和市场公共管理方面不足责任,应运而生。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尚处于起步阶段,也将得到迅速发展。
三、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阻碍
非营利组织失灵(Non—profitOrganizationfailures)亦称非营利组织失败,它是指非营利组织偏离奉仕于社会公益或共意的宗旨,片面地以功利主义为取向的信念、行为给消费者、社会、生态所带来的负效应[3]。诚然,绝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成员是在公益、公正、博爱、诚信、团结等价值观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地工作。“在非营利机构中工作的人,往往可以用脚踏实地、舍弃小我成全大我来形容,但是,强烈的而且常常是无私的情绪也会起重要作用。在非营利界可以发现,野心勃勃、独裁专断、自私自利、玩弄权术等也是屡见不鲜的[4]。”要想非营利组织稳定、健康、蓬勃发展,发挥最大的效力,我们就必须积极面对其发展所受的阻碍。
(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有待加强
行为偏离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原则,出现运转效率低,资源配置低,违背公益目标[5]。由于缺乏相关法制和监督体系;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不强;工作流程、资金来源和去向等信息未及时公布;部分机构挂着非营利组织的幌子,实则干着以营利为目的事;内部管理制度缺失,运营不够规范等等负面现象,在信息化极其發达的时代,社会舆论将这些行为推上风口浪尖,导致整个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公信力欠缺。
(二)非营利性组织融资渠道有待扩宽
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取得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而非营利,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会员费、政府机构的支持、慈善捐赠等。现阶段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正处于从政府领域向公众领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支持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方式已经适应了政府的需要,他们的努力在于争取更多的政府经费,而不是主动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他们也难以从会员和公众那里募集到资金[6]。相当于狭隘了融资方式,让资金缺乏的现象更加明显,工作举步维艰。
(三)非营利组织成员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在组织经费、经验、信息、人员等各个方面都还比较欠缺,在发挥其作用的自身能力方面有限。一来非营利组织资金本就有限,无法支付更多的成员工资,对于人员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对应的学历、能力、经历也就无法硬性要求;二来还是受限于资金,无法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光有一腔乐于奉献,投身公益的心,但专业性不足。
(四)政府培育和机构自身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政府对于非营利组织特别是其公募与非公募基金会在登记过程中实施严格的控制,但是并没有很多明确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培育的措施等,政府对于这块的理解和投入还是薄弱项,大多任其自我发展,自由发挥,好一点会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差一点连资金支持都会大打折扣,更不会有充裕的资源用于日常监督和常规指导。新冠疫情期间,韩红爱心基金会遭到公众举报,反映其慈善基金会存在违法行为。北京市民政局调查之后通报,韩红爱心基金会对于疫情防控的工作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也确实存在部分投资事项公开不及时,在未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前有公开募捐行为。这也告诉我们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监管必不可少,机构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合法化操作流程。
(五)横向和纵向交流不足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较西方国家本身起步就比较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才开始进入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之中,所以我国非营利组织所拥有的国际关系还是比较少的。再者,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在国内的交流也没形成气候,很多也是自己干自己的,交流平台搭建不足,交流频次少之又少,没有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一起公益事业中齐头并进,发光发热的大格局,大气候。
四、非营利组织培育和壮大的对策
(一)提升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公信力
所谓的公信力是指的公众或者利益相关者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程度和能力,要想提升公信力,一是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自主性和权威性;二是要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从受益者转变为贡献者;三是要强化资金监管制度,组织内部阳光运行,操作合规合法,由内而外的提升成员道德诚信水平。
(二)扩宽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渠道
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不稳定、不固定,往往由于收入的受限导致支出能力有限,这对于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造成了更多困难。除了接受社会上的个人或单位的捐赠,还要加大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不管是资金还是政策支持;再就是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通过帮助其宣传、发放资料等形式,获取一定的费用用于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开支,多渠道,多路径的找寻融资渠道,以抵御市场经济动摇时的冲击。
(三)提高非营利组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纯粹的公益性质和义务性质,对于参与到这个组织中来的人多是有着善心、热爱公益事业的人,进入门槛低,这也有自然而然的会导致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诚信道德水平有待考量;另一方面专业化水平、基础能力确实有待提升;再者,非营利组织内部专职的人员很少,基本都是兼职人员,又以年轻人为主,人员流动性大也是常态,所以在人才储备、人才培育和管理制度方面还需加大力度。
(四)规范政府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力度
当前,非营利组织在工商注册备案的有限,很多都是自发组织的团体,甚至有的是短暂性的组建,并非长久性的组织。一方面政府在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上要提供更多的帮助,鼓励积极主动地做好注册备案,合法合规运行,协助其发展壮大并协助政府和市场做好公共服务供给;另一个方面政府应该多出台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支持方案或者加大對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的财政支持,防止非营利组织入不敷出而解散。
(五)加大非营利组织横向和纵向的交流频次
非营利组织本着公益、奉献精神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作为第三种手段,弥补政府和企业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不足,但是其发展的并不乐观,不管是制度建设、创新机制、日常运行还是社会实践方面都有所欠缺,而非营利组织的横向、纵向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加强中国非营利组织建设与世界接轨,真正达到调结构、改机制、筹资金、壮实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名.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A].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齐炳文.民间组织管理、建设、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3]陈晓春,赵晋湘.非营利组织失灵与治理之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4(2):83-86.
[4]P.B.弗斯顿伯.非营j}·J机构的生财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5]张玉昕.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S1):172-176.
[6]周映华.扩大我国非营利组织收入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16(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