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与佛教禅学的内在关联
2021-02-18赵瑜荣
赵瑜荣
摘要:阳明心学的诞生与佛教禅学有莫大关系,但并未完全脱离传统儒学的影响。作为一种汇流三教的学说,阳明心学以儒家为主,借鉴佛家、道家学说,形成王阳明本人融会贯通、兼容并包的特殊思想体系。本文从阳明心学入手,分析阳明心学与佛教禅学的种种联系,讨论王阳明的思想境界和修养方法,仅为个人见解。
关键词:阳明心学;佛教;禅学;关联
引言:阳明心学是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体系,在明朝中后期产生巨大的影响。阳明心学自诞生时就被指为“禅学”或“外儒内佛”,王阳明本人对其思想体系与佛教、道教的相通性并不避讳,还经常讨论儒家与佛教、道教在思想上的相同或相异问题。阳明心学本身比较复杂,分析清楚其与佛教、道教的关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学本身出发去寻找其中的相同、相异点。
一、阳明心学概述
阳明心学是一种以儒为主、融合佛教禅学的人生哲学,其诞生与宋明时期佛教禅学与我国传统儒道学说碰撞的思想基础有关,与王阳明所在的王氏家风“不求闻达”“淡泊名利”“无为”等有关,与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有关。从古籍上很难看出王阳明学习佛教禅学的轨迹,却能够从王阳明多次游九华山、出入佛寺、游览道观的行动轨迹了解到其所接受的熏陶,从王阳明的学说中窥探到其核心思想与佛教禅学的关系。比如王阳明将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佛教禅学的“行善论”相融合,将对良知的认识和解读提升到新的高度;将孔子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佛教禅学的“戒律说”相融合,提出“戒惧克治”等,都可以明确体现出阳明心学与佛教禅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 阳明心学“四句教”与佛教禅学的关系
“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与王阳明心学的“诚意”“知行合一”“格物”“致良知”有紧密关系,这四方面的诞生都与佛教禅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格物”与“心即理”
“格物”是王阳明青年时期接触的思想内容,是朱子的学说;“心即理”是陆氏的命题,王阳明将二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学说,认为道德根于人的内心,无需向外求。王阳明的“心即理”源头不在儒,而在佛。佛教之中对于“心性”的阐述与王阳明的“心即理”頗为相似,“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的阐述与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的学说相吻合。
(二)“致良知”与“众生皆有佛性”
王阳明追求的“成圣”与佛教追求的“成佛”都是追求人本心的清净、无滞,追求让心回到本来面目、摆脱世俗羁绊、淡泊名利,达到来去自由的境界。王阳明认为人人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与佛教认为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也吻合。王阳明虽然早年间受到朱子学说影响,但不认同朱子的外吾心以求理,认为应当将“格物”纳入“致良知”,追求本心,追求对良知的体验,让个体回归自我。这一点又与佛教禅学相近,佛教始终主张参悟佛意应向本心参悟,认为“自若无佛心,何处觅真佛”。
(三)“无善无恶”与“去来自由,心体无滞”
在“四句教”中王阳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儒家主张的“性善论”不符,却与佛教主张的“去来自由,心体无滞”的“性体”之说相合,体现了王阳明思想体系与佛教禅学的密切关系。但同时,阳明心学又不完全是佛教禅学,王阳明在“心体”上认同佛教禅学,在“心用”上认同儒家的善恶论调,甚至“四句教”的后三句都是与儒家有关的内容。由此可见,王阳明对于佛教禅学的认可更多体现在佛家对心性修养、对精神境界追求等方面,而在人伦道德、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王阳明更认同儒家学说,认为佛家可以用来自修,但不可用来治世,这也是王阳明被称为外儒内佛的原因。从“无善无恶”的心性论调出发,王阳明的阳明心学一方面吸纳佛教禅学对于心性修养、精神世界追求的优秀之处,另一方面又公开辟佛,认为佛教所谓“善恶不思”有明显的自私自利倾向,是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学说,这种抨击尖锐且鞭辟入里,彰显了王阳明作为一个儒家学者“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三、阳明心学与佛教禅学在我国社会历史中发展的关系
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在对佛教禅学的吸纳和抨击上都并非始创,在明中期之前都有学者曾经提出过,但将二者兼顾的是王阳明。阳明心学的诞生与佛教禅学在我国社会历史中的发展有莫大关系,统治阶级长期与儒、佛、道三教相接触,但同时又尽可能降低对社会负面影响的一贯做法为阳明心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儒、佛、道三教长期共存,各有优势、劣势,才让王阳明产生了“一室三房”的思想,认为三教在长期共存之下已经形成了合则宽、离则狭的现状。
结束语:王阳明作为儒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者,一度受到佛教心性修养、精神世界追求的吸引,但最终走回到“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道路上,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不同学说取可取之处不仅体现了王阳明本人的过人之处,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汪克,刘立夫. 阳明心学与佛教禅学的内在关联[J]. 求索,2015(10):75-79.
[2]祁梦珠. 论阳明心学对禅学的融通[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4):78-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