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鼎式四足铁香炉历史研究
2021-02-18王启东
王启东
摘要:方鼎式四足铁香炉,清同治八年季秋月安徽安庆府铸造,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国家三级文物。鼎式香炉,它又分为三足圆鼎炉和四足方鼎炉。在鼎炉的鼎足上, 一般都铸有“狻貌”兽首的图案,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的月台上,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祭祀器皿,它的外形都采用古代青铜鼎的形制。时至今天,鼎仍然以香炉的形式被应用着。
关键词:鼎式香炉;安庆府;文庙;祭祀活动;
方鼎式四足铁香炉,现藏于安徽省太湖县博物馆。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从太湖县老城北门街陈华家中征集,2004年10月被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安徽管理处(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该鼎式香炉通高39厘米,口长42.5厘米、宽26.7厘米,底长36厘米、宽20.5厘米,腹深25厘米。直口、方唇,直腹下收,四角有锯齿形扉棱,两侧有弓形鋬耳,耳上部用铁冒卯榫连接口部,下部用扁圆铁铸于侧腹部,一侧耳上部残损,一侧耳残缺,平底、“狻貌”兽面纹蹄足。该铁方鼎式铁香炉造型沿袭了商周青铜方鼎样式,口部饰回纹,上下各有一条凸起的弦纹;四侧腹部平凹,四周均饰凸弦纹一圈,正面腹部中间两行横行铭文“安徽安庆府”,两侧为直行铭文“同治八年季秋月立”;右侧耳两侧铸有直行铭文“汉镇金火 王天泰铸 ”。
安庆府,春秋时为皖国,亦为舒、桐两国地。东晋始以庐江分置晋熈郡。唐初为东安州,武德四年改舒州,属淮南道。宋仍曰舒州,属淮南西路。南宋庆元元年(1195)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治所在怀宁县(今安徽潜山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安庆路。明洪武初改为宁江府,六年(1373)复为安庆府,直隶南京。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省会。清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军攻占安庆,省会迁到庐州(今合肥市),巡抚衙门随迁。同治元年(1862年),巡抚衙门迁回安庆,直到清末。
先秦以前,青铜器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开始人们利用鼎焚香禀告,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自己的某些愿望,比如生子、长寿、希望风调雨顺以求获得丰收等。后来逐渐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慢慢变成了由青铜铸就的重器,有的甚至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或者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比如:用九鼎祭祀、宾客、宴享和随葬等等,所以“九鼎”就成了国家政權的象征。“问鼎”、“定鼎”这样的词成了最高军事、政治行动的代名词[1]。秦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到了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器,鼎又被铸成了铁足铜鼎。两汉之际,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焚香祭祀习俗已经形成,焚香使用的香炉应运而生。鼎的形式得以延续。至唐代,礼佛的香炉得到空前的发展,先秦以前用于祭祀的鼎重新设计为香炉使用,进而诞生了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香炉样式——鼎式香炉,它又分为三足圆鼎炉和四足方鼎炉,在鼎炉的鼎足上, 一般都铸有“狻貌”兽首的图案, “狻貌”是龙的九子之一, 喜烟火, 故常用为香炉腿上之形象。在我国众多的寺庙和道观内, 一般都有供信徒烧香拜佛用的大香炉(鼎式炉),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的月台上,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祭祀器皿,故称之为香炉鼎。它的外形都采用古代青铜鼎的形制,在其用途上, 祭孔仪式中使用的鼎有两种,大鼎用于烹调,小鼎用于焚香只用作烧香、烧纸用, 和青铜鼎用作食器或礼器廻然不同[2]。时至今天,鼎仍然以香炉的形式被应用着。
清代非常注重国家祭祀体系建设,包括中央朝廷祭祀体系和地方祭祀体系。明清时期,各地府、州、县每年都有许多礼仪活动,主要包括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厉坛、城隍、先师庙等。按照明清祭祀礼制,官庙春秋二仲月致祭。毫无例外,安庆府在仲秋之际亦必定举办祭至圣先师释奠礼、祭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厉坛、城隍等祭祀活动。方鼎式四足铁香炉铸造于同治八年(1869年)季秋月,作用于这些祭祀活动中的缺失的供具使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安庆城的清兵与太平军近十年的拉锯战结束,整个安庆府遍体鳞伤。在湘军与太平天国决战后期,虽然曾国藩筹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和一些制造厂,但是不久都搬迁到南京去了。安庆社会陷入长期动荡时期,财富、人民的巨大损失长期阻碍了安庆社会经济的发展[3]。后经过40余年的修复调整,至光绪末年,太平天国战乱对安庆的影响,才渐渐得到消除。清同治八年间,时任安庆府知府何家聪,为官清正廉洁,有循吏风,被后人誉为崇祀名宦。由于当时安庆府经济滞后,铜相对铁精贵, 故安庆府聘请了金火匠人用生铁铸造了这方鼎式四足铁香炉以敬寺庙用于祭祀礼仪供具使用。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该方鼎式四足铁香炉在安庆太湖发现,为什么该方鼎式四足铁香炉流落到了太湖呢?笔者曾试图去寻找当年收藏该方鼎式四足铁香炉的那户人家,可惜时隔近四十余年,查无果,该方鼎式四足铁香炉流传经历亦无从稽考。
笔者认为,清朝时期,安庆府是安徽省会所在地,辖6县,分别是首县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府城设在怀宁县城。根据清同治壬申年(1872)《太湖县志》记载,太湖县文庙自元迄明,俱有兴废。清顺治到道光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建、扩建或改建。清咸丰九年,太平军踞绕太湖县城,湘军首领曾国藩麾下著名悍将鲍超在清军将领多隆阿的配合下合围进攻太湖县,太湖文庙被太平军一把火化为灰烬。清同治七年六月,太湖知县文翰捐廉会同教谕魏秀毓、训导吴彬、典史朱筠及一些地方绅士等捐资重修文庙,同治八年,知县符兆鹏继前任县令捐廉继踵而成,并颂御书“圣神天纵”匾额,颁悬各学。是时安庆府铸造该方鼎式四足铁香炉捐赠给太湖县文庙,以示表彰县人举力修缮文庙之功绩。又因文庙距离太湖县老城北门街仅一公里范围之内,清晚期至解放前因为战乱被当地老百姓收藏起来亦是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3n3n.说鼎[J].大众考古,2017(02):36-37.
[2] 王福谆.古代大铁炉[J].铸造设备与工艺,2007(04);50-51.
[3] 张 凯.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安徽建筑,200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