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严与灵动的和谐
——青铜艺术在陶瓷中的运用与发展*

2021-02-17沈文欣

陶瓷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青铜器青铜纹饰

沈文欣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青铜器作为王权和统治力量的象征,深受统治者的喜爱。其古拙、质朴、庄严的艺术美感能否通过陶瓷材料表现出来,实现庄严和灵动的融合,这需要深挖青铜器中的审美法则和文化内涵,并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

1 青铜艺术的概况

青铜器是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借鉴发展而来。一是青铜器的铸造要依靠成熟的制陶工艺来制作出青铜器的陶“模”和陶“范”,在此基础上将铜液浇注于模具内铸造成型;二是早期青铜器的纹饰和形制是依靠模仿陶鼎、陶爵、陶豆等陶质器皿,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但随着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和铸造工艺的提高,青铜器的形式和风格开始逐渐褪去陶器的影子,成为一门具有独特社会功能和审美形式的工艺种类。

1.1 形式与来源

在纹饰上,遵循对称统一的美学法则,采用浮雕或圆雕的雕刻手法,图形多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形式重复出现,如夔龙纹沿中轴线对称组合,给人一种神秘肃穆的感觉。青铜器的纹饰题材十分丰富,大多以人们构想出的龙、凤、饕餮等奇特的神兽图案为主,还有鸟、蛙、蝉一类的动物纹及几何纹饰等。而这些纹饰形成的根源是先民们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他们依靠对图形的夸张概括进行重组变形,创造出赋有宗教意味和审美追求的图案,传达一股神秘、依赖和敬畏的气息,来满足自身的内心世界。

在造型上,力求使各个部位比例协调、对称规整、均衡统一,以几何形制、仿动物形制居多,通过注重器物的大小重量,来获得凝重威严的审美效果。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有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等,因实用功能不同而形态各异,但主要还是受当时的统治阶级、思想文化及审美需求的影响。如商代君王大多崇拜和敬畏鬼神,经常举行占卜和祭祀活动。在商代的神权统治下,对青铜器铸造的审美和形式需求是与祭祀鬼神时庄严、神秘、肃穆的场面相适应,以表达他们对鬼、神的崇敬思想。

1.2 风格与内涵

由于社会体制和审美习尚的不同,造成了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差异也赋予了不同的艺术和政治内涵。如商代青铜器形制凝重庄严、纹饰繁丽雄奇,主要用于祭祀,具有宗教性质,是威严、神秘、慑服等精神力量的反映,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周代质朴简洁,具有韵律美,象征“礼制”和等级,具人事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装饰技法精美繁多,纹饰清新自由,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面向生活实用方面发展。可见青铜器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内涵。

2 青铜艺术在陶瓷中的运用

从古至今陶瓷艺术大量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与装饰材料,而青铜器元素也往往被运用在陶瓷艺术中,后世所制作的陶瓷作品与青铜元素相结合往往能带来与传统陶瓷器皿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青铜器造型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原型再现和改造创新二种形式,展现了带有青铜文化内涵的陶瓷器皿的独特魅力。

2.1 传统陶瓷艺术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大量仿制青铜器的原始青瓷,基于陶瓷材料丰富,制作成本相对低廉的情况下,古人利用瓷质材料对青铜器的造型进行原型再现。而这一时期多仿制青铜礼器,是由于受商周礼制的影响,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

在宋代,陶瓷对青铜器的仿制规模达到了高峰,也是陶瓷真正广泛用于祭祀活动的一个阶段。北宋时期,统治者为巩固统治之需,鼓励经学、倡导复古三代礼制,诏令工匠仿照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铸就新庙堂祭器,并向民间诏求大量青铜礼器。正如《宋史礼志一》记载:“初,议礼局之置也,(徽宗)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但靖康之难,宋高宗南渡,宗庙祭器多半为金人所掠,或毁于途中,在绍兴年间,朝廷祭典而祭器匮乏,遂用各种材质替代青铜制作祭器,于是仿造青铜器的瓷质用品逐渐替代古青铜器,成为时代的烙印。宋代仿制的青铜器型大多以尊、鼎、鬲、簋、觚等为主,风格上继承青铜器端庄古朴的特点,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所指:“(宋瓷)制作凝重、古雅……虽研炼极精,莹润无比,而体制端重、雅洁,尤如三代鼎彝之遗意焉。”以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为例,如图1所示,它以青铜礼器宣和尊为制作原型,呈喇叭状形口,扁园形鼓腹,圈足向外撇。颈、腹、足的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其装饰上摒弃青铜器表明繁琐的纹路,更突出釉色与造型,极具凝重典雅之风味,是宋代宫廷的典型陈设用瓷。

图1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随着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宋代以后元、明仿制青铜器有了更进一步发展,在清乾隆时期达至顶峰。仿制的器皿常用于国家礼仪或宫廷日常之用,或成为赏赐外交邦国的礼物。这一时期在仿青铜器造型的基础上,一部分注重模仿青铜器的工艺和纹饰,配以单色釉;还有一部分注重结合传统瓷器的经典纹饰,以繁复的山水、动植物等图案布满器型表面,外表装饰的釉色较之以前更加丰富多彩。后期的仿制青铜器陶瓷种类除古朴素雅的青瓷外多了绚丽多彩的颜色釉瓷、青花瓷、富丽华贵的珐琅彩等,这也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2.2 现代陶瓷艺术

在新时代的社会潮流中,现代陶瓷艺术相对与传统陶瓷艺术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变,艺术思想从服务于统治阶级转变为抒发艺术家自身的情感。青铜文化通过博物馆和网络资源不断广泛传播,部分艺术者将对青铜文化的关注和喜爱转换到陶瓷艺术设计当中,设计出带有青铜元素的陶瓷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陶瓷艺术中仿制青铜器的陶瓷相较而言,不再是单纯的原型再现,而是将青铜文化与现代艺术审美结合起来的改造创新。设计的目的不再是受礼制的影响用于祭祀,更多是注重器皿的实用性与美观性。

图2 “豆系列餐具组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付航就专注于青铜器元素融入到现代陶瓷器皿设计中,体现“陶瓷与青铜”、“古代与现代”的碰撞;对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进行重构,设计体现青铜器的审美理想和其中蕴含的“礼”文化,又符合现代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剖析古代工艺和完成设计再创造的过程中,探讨如何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处理“功用与审美”、“艺术与技术”、

“传统与当代”、“民族与外来”等关系,并将自己的设计理论化、系统化。如图2所示,他的作品“豆系列餐具组合”是以古代青铜器中的“豆”为灵感来源设计的一套陶瓷餐具,整体外观上简洁流畅,继承青铜器“豆”的造型元素;结构上将陶器造型分解成五个部分组合拼接,有杯、碗、盘等,其大小容量也符合日常的使用情况。这套餐具的设计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也能增加空间的美感,尽显现代陶瓷设计的审美观念。

此外艺术家熊开波创作的“华夏器韵”系列陶艺作品(见图3)就融合了青铜器与原始陶器的韵味。其作品重在从造型上体现对古朴素雅韵味的感知,而不是对青铜形制简单的模仿。器物的外形线条都是作者经过精心琢磨造型曲直平缓变化所带的端庄厚重气息对比而来的。再加上釉料的搭配增添了质朴素雅的艺术效果,传达了作者自身的艺术观念和时代精神,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当代陶瓷器物。

图3 “华夏器韵”系列

综上所述青铜器因原料的匮乏和繁复的制造工艺逐渐被陶瓷所代替,但青铜器所赋予的政治含义和审美准则一直备受认可。陶瓷在仿制青铜器的过程中其制作工艺得到不断发展,同时对中华礼乐文明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铜文化与陶瓷二者的结合不仅给陶瓷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源泉,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和谐包容。在新时代,我们不再依靠对青铜器的原型再现,而是把青铜器的文化内涵、纹样和形态通过创新、提取和概括提炼等方法,融入到陶瓷材料的语言中,寻找庄严与灵动的融合,创作出顺应时代风貌和审美需求的现代陶瓷作品。

猜你喜欢

青铜器青铜纹饰
生僻字里识青铜
蜡染的纹饰探讨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青铜之光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雕漆纹饰的修复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