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文化建筑的设计实践案例
——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及银星宾馆访谈录*
2021-02-17张应静,靳正先,黄良等
被访者
靳正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第二设计室主任。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及银星宾馆工程设计总负责人。
黄 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事业部副总经理,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预应力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优秀设计评选专家。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及银星宾馆结构施工图设计、绘图。
陆道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结构副总工程师兼所结构总工程师。 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及银星宾馆结构施工图设计、绘图、校对。
王伟杰:华建集团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及银星宾馆结构施工图设计、绘图、校对。
访谈背景
改革开放后,国家迫切需要举办国际电影节的场地,为中国电影艺术提供国际交流的窗口,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及银星宾馆在这一契机下获批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个重大文化建筑。该项目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番禺路400号,由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香港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完成。其中,上海电影艺术中心部分由上海市电影局出资建设,银星宾馆部分由香港华人银行投资建设,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
上海电影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为13 624m2,共有5个影厅,其中东段为1 200座影厅,西段为500座、300座、60座、50座4个影厅,同时配备电影资料室、创作活动室、展览厅、营业厅、咖啡厅等。建筑东段高22m(地上3层,地下1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西段高34.5m(地上7层,地下1层),采用预应力框架结构;大跨度屋盖采用空间网架结构。银星宾馆建筑面积38 925m2,高73m(主楼地上22层,地下2层),共设514间客房(其中豪华套房10间,总统套房1间,残疾人专用客房16间),均位于五层以上,另设有酒吧、餐厅、咖啡厅、多功能厅、商场等。宾馆四层以下为壁式框架结构①,五层以上以纵、横向剪力墙体系为主,中间设置1层结构转换层。项目于1990年6月结构封顶,为中国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电影节②创造了硬件设施条件。这一文化建筑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其设计建造过程也反映了我国建筑师对文化建筑设计的探索历程。
1 为国际电影节量身定制“客厅”
张应静:上海电影艺术中心(现上海影城)及银星宾馆(现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项目的建设背景是怎样的,当时为什么要建设这一文化项目?
靳正先:项目建设于改革开放初期,其他国家已多次举办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历史悠久,上海更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我们完全有资格主办国际电影节,却没有符合其需求的场地。上海市电影局、知名演员等业界人士都迫切希望我国的电影能参与国际交流,举办我们自己的国际电影节,这个项目就作为基建项目通过了审批。
那时国家建设资金紧张,建筑材料同样紧缺,虽然批准的预算只有2 700万元,这个项目却承载了各方人士的极高期待。但想提高标准就必然面临资金问题,因此我们与业主积极沟通,希望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得更精致一些。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项目可以使用优质的材料,尤其是用于内外装饰的面砖、大理石等都希望使用进口材料,这需要我们寻找引进投资的方法。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属于国有文化设施,政策上不能引进投资③,但项目为解决电影节住宿需求而配套的300床位招待所可以作为引进材料的渠道。最终,香港华人银行④与项目达成合作,并同时引入了一个香港的建筑事务所——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⑤,从而形成合作设计的局面。
2 合作设计——“摸着石头过河”
张应静: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东院”)与香港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在项目中是如何分工的?
靳正先:上海电影艺术中心由上海市电影局出资建设,而银星宾馆由香港华人银行投资建设,两个不同功能、不同投资渠道的建筑,要在同一个地块上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决定由华东院负责总体设计及电影艺术中心设计,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负责银星宾馆设计。
项目以电影艺术中心为主,这是当时的设计原则。两地设计单位的组成方式、设计规范、设计深度、出图标准、施工要求、市政配套、审批程序等都各不相同,华东院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协调、修改补充等工作。该项目的市政配套、有关部门审批等工作都由我整体协调。
张应静:华东院与香港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是如何合作的?
靳正先:当时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并没有太多固定员工,且只做建筑设计部分,其余部分都由其他专业事务所配合。在图纸方面,建筑工种由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按照方案、初步设计图、施工图等绘制全部图纸。在项目配合中,我帮助冯庆延找了几位华东院退休的结构工程师,组成宾馆部分的结构设计团队,由他们代表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配合华东院进行结构设计,例如胡其昌⑥就是银星宾馆部分的结构负责人,这就相当于银星宾馆的结构施工图还是由华东院的设计团队负责。对于设备及各工种,香港设计方只完成到系统图,其他设备图纸需由我院继续深化补充,以满足安装要求。
3 探索更好的功能与形态
张应静:与您一同参与这个项目的都有哪些人?
靳正先:院里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配备的技术、设计团队能力很强,基本都是各专业组长。时至今日,我依然十分怀念并感激这个团队,我记得建筑专业有王嵘生、张俊杰、丁琪燕、李尚珍等,结构专业有俞陞根、秦永健、陆道渊、王伟杰、黄良等。30多年过去,参与项目的人都已从刚出校园的年轻一辈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专家、技术带头人或优秀的经营管理者。
张应静:您之前有过文化建筑设计经历吗?您是如何着手去做上海电影艺术中心的?
靳正先:在此之前中国从未建设过这类工程项目,我个人也只设计过学校的大礼堂,没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但好在我们都不怕困难,在实践中边学边做。当时已有去海外学习的条件,在1987年春节期间,由上海市电影局局长陈清泉带队,业主、设计各主要工种负责人和以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为代表的港方设计团队一起前往美国考察参观。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西方世界,我们大开眼界,也带回了很多胶片资料,但我还是觉得有点失落,原本满心期望看看人家举办电影节的建筑有多辉煌、多复杂,可去了诸多美国大城市,并未发现他们有专门用来举办电影节的建筑,普通的电影院大多位于其他建筑内,例如购物中心之中。电影院的布局一般从功能出发,设有多个放映厅,厅内座椅舒适宽敞,屏幕很大,视线无任何遮挡或偏视,立体声效果非常好,且厅内不做过多装饰。这次考察让我们明确了设计的指导思想:电影院就是让观众舒舒服服看电影的地方,无需多余装饰,但要注重细节处理。此外,美国当时已经非常重视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但国内似乎还没有这个概念,更没有相关规范可循,所以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根据一本国外的无障碍设计规范,边学边做,最终完成了这一考虑了无障碍设计的公共建筑,也许是国内首例。
张应静:该项目建筑设计的特点和难点有哪些?
靳正先:上海电影艺术中心与银星宾馆是功能、形态完全不同的两个建筑,既要满足各自的功能,还要形成一个统一的、能被各方接受的建筑造型,这让我们伤透脑筋,所以建筑造型很长时间都定不下来。此外,由于新华路是当时的国道,上海市对道路上的新建筑景观要求较高,加之地块位于十字路口,如何确定上海电影艺术中心的主入口位置也是争议不断。直到我们请来了时任院副总建筑师的凌本立,他画了一个转角圆形的草图确定了主入口位置,在场的业主很满意,于是我们对这个草图进行深化,形成了现在的建筑形态。
1 建筑外观
2 总平面图
3 剖面图
4 一层平面图
确定建筑大致形态之后难点依旧很多。比如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内有多个影厅,如果2 000多人同时进出场地,人流组织、紧急疏散、消防要求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又如1 200座影厅内顶天立地、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的特大银幕⑦,其立体声放映要求也是设计中的棘手问题。当时我们没有体验过立体声音响效果,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声学如何配合内装达到混响要求,还要调整银幕与放映机的距离,因为这些数据影响着观众席地面起坡点、排距、排高差等构成地面坡度的因素,以及影厅的三维空间尺寸等。这些都没有规范可循,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座位都要拥有最好的视听效果,我们只能反复学习、研究、试验,寻找更为理想的数据。我院声学专家章奎生直至内部装修确定和最后的音质测试调整阶段都参与其中,上海市电影局也委派了声学专家“金耳朵”林圣清及电影放映专家配合指导。院内强电、弱电、暖通、室内等各工种密切配合,带来许多创新。最终,在视觉效果、音质保证、色彩处理、美观舒适等方面都取得了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4 电影艺术中心结构设计难点
张应静:上海电影艺术中心的结构由华东院的老工程师们带着年轻一辈一起完成,结构设计有哪些难点与创新?
黄良: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共5个影厅,其中1 200座影厅位于项目东段,其空间网架是东段结构设计的一大亮点。另外4个影厅位于项目西段,我主要参与西段的结构设计,其难点在于分布在不同楼层的20m左右的大跨度空间。设计采用了框架预应力梁及梁上立柱,从结构设计上讲,这是一个创新。华东院的结构设计实力很强,之前我们做预应力梁都是使用在大跨度的厂房及屋顶上,而在这个项目中,不同大小的电影放映厅造成各榀框架之间变化很大,计算工作量很大。虽然现在看来预应力梁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计算机一算就可以,但是当时计算机软件没有这么发达,很多都需要用迭代法计算。我们当时就是一榀一榀、一遍一遍地计算,其实这也是一个严格训练的过程,让我们这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对结构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陆道渊:我和王伟杰搭档,共同完成了上海电影艺术中心东段1 200座电影厅的结构设计。他主要负责地面部分,而我主要负责屋盖部分的螺栓球空间网架。这样的空间网架在1985年左右设计的银河宾馆项目中已经有过尝试,我就自己找资料、看书、参加学术会议,边学边干。上海电影艺术中心项目的屋盖从平面上看是一个扇形,使用正方四角锥形的空间网架结构形式,扇形屋盖与周边杆件汇交角度很小,当杆件较粗时,还需要解决两杆汇交相碰的问题。我们在银河宾馆设计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一些创新,在中间设计了一个夹板用来连接杆件,避免碰撞,这个节点也通过模型试验证明了它是安全可靠的。
王伟杰:我当时主要负责东段地面部分的结构设计,其结构难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建筑入口弧形大空间外墙的结构设计与施工,这个弧形外墙板用悬臂悬挑并现浇混凝土制作,由于当时没有太多外墙材料可供选择,只能做混凝土外墙,加之需要考虑弧形墙面的荷载问题,绘图、施工难度都非常大;第二是1 200座影视厅的斜板及踏步结构设计,常规的建筑楼板是平的,这个项目为了满足电影厅的视线要求,楼板必须有坡度,因此我们做了一个斜的楼板,再将踏步平台加装其上,虽然受施工条件限制没办法做现浇踏步,但最终使用的预制板及砖砌块填充的施工方式,操作非常方便。
5 三层平面图
6 标准层平面图
7 1 200座电影厅实景
8 500座电影厅实景
5 电影界里程碑建筑的辉煌与蜕变
张应静:这个项目相当于以“裙房”为主,高层宾馆反而是配套设施?
靳正先:是的。上海电影艺术中心是一个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建筑,这里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电影节,高层建筑银星宾馆是为电影艺术中心服务的,是整体建筑群的一部分。
9 300 座电影厅实景
10 上海电影艺术中心东段剖面图
11 上海电影艺术中心东段屋面结构平面图
张应静:项目得到了各界人士怎样的支持与反馈,最终取得了哪些成就?
靳正先:项目建设得到各方的支持和鼓励,著名导演吴贻弓作为项目顾问自始至终参与其中,王丹凤、白杨等老艺术家都是项目筹建组织成员,每次与我碰面他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说电影人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项目建成后也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比如1 200座大厅的音响效果、视觉效果都非常好,当时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的专家马大猷及团队都来测试过并予以肯定。最后项目评审时,当时的上海市建委主任沈恭说,项目的建设投入能控制在2 700万,可以算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工程。这个项目也几乎取得了所有相关的奖项——科技进步二等奖、优秀设计奖、鲁班奖等。此外,这也是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次试行项目总承包,从资金投入到合作设计,项目中有很多创新,是不断摸索的过程。
上海电影艺术中心落成后,我国每年都在这里举办国际电影节,直至上海大剧院建成才将开幕仪式改在那里,但影片展放等仍然以上海电影艺术中心为主。据说1 200座电影厅至今视听效果仍比较好,也算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我感到很欣慰。
张应静: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后来更名为“上海影城”,银星宾馆也更名为“银星皇冠假日酒店”,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靳正先:上海电影艺术中心由其建造方上海市电影局命名,知名导演、演员等老一辈电影人的愿望是建立一个电影艺术者之家,用作电影艺术交流展演等,“银星”也意味着银幕之星,我觉得当时对项目的定位比较高,也比较纯粹。后来酒店管理引入了国际品牌皇冠假日酒店,肯定要冠名,之所以保留了“银星”二字,是因为这里仍属于上海市电影局的产业。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请教过原筹建组成员上海电影艺术中心的更名原因,得到的回答是“体制变了,大势所趋,电影放映要自负盈亏,电影要商业化”。
注释
①当剪力墙的洞口尺寸较大,墙肢宽度较小,连梁的线刚度接近于墙肢的线刚度时,剪力墙的受力性能接近于框架,这种剪力墙被称为壁式框架。该结构形式以大空间为主,是介于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之间的一种过渡。
②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10月7日—10月14日在上海举行。主会场设在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大光明等8家电影院为分会场,共有1 100名中外宾客参加。
③项目的外墙面砖采用进口面砖,与银星宾馆一致,其他部分材料全部采用国产材料。
④全称为香港华人银行有限公司,为香港注册持牌银行。
⑤全称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香港)有限公司,创立于1982年。主理人冯庆延为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硕士,香港政府注册建筑师,参与的重要项目包括港汇广场、东湖大厦、恒隆广场、置信大厦等。
⑥胡其昌(1926.01—2019.08),华东院结构专业高级工程师,银星宾馆结构技术负责人、主任工程师。曾获全国优秀工程银质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⑦1 200座影厅使用70mm超宽荧幕,70mm指胶片宽度,银幕画幅宽高比为 2.2:1,其胶片画幅面积为35mm遮幅影片画幅面积的4倍以上。
图片来源
1,11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2-6,10 来源于文献[1]
7-9 来源于文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