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第一幢全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型办公建筑
——联谊大厦访谈录*

2021-02-17姜海纳,张乾源,沈久忍

建筑技艺 2021年10期
关键词:联谊玻璃幕墙大厦

被访者

张乾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总建筑师,高级工程师。联谊大厦项目兼任设计总负责人。

沈久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技术管理与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建筑师。 参与联谊大厦项目扩初设计,并完成扩初建筑图纸的部分设计和绘图。

宗有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院长,高级工程师。联谊大厦项目结构方案和扩初设计结构工种负责人、计算及绘图。

杨莲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联谊大厦项目施工图结构专业负责人。

郭美琳: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结构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联谊大厦结构施工图设计、绘图、校对,驻工地现场配合施工。

高 超: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联谊大厦项目结构施工图设计、绘图并驻工地现场配合施工。

寿家兴: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联谊大厦项目电气专业工种负责人及主要设计、绘图人。

潘德琦: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顾问总工程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联谊大厦项目给排水专业技术审核人。

孙传芬: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联谊大厦项目弱电工种负责人,施工图设计、绘图。

孙悟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暖通专业生产组组长,高级工程师。联谊大厦等项目的暖通专业工种负责人、设计人。

访谈背景

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联谊大厦成为当时上海第一幢现代化智能型大厦,也是上海第一座玻璃幕墙高层商务办公楼。大厦位于延安东路100号,延安东路与四川中路交汇处,占地面积2 400m2,建筑面积27 774m2,共30层(其中地上29层,地下1 层),容积率11.57,总建筑高度109.03m(±0.000到地面有1.52m高差,屋顶最高标高107.510m)。结构选型为外框内筒(稀柱框筒结构),无柱的办公空间灵活可变。楼板采用密肋板与单向宽扁梁设计,从而在更为经济的层高内、在外滩百米限高内设计出更多的层数,提高经济性。联谊大厦一层为商场,二层为餐厅,三层以上为办公用房,并设有现代化通信设施。设备用房包括水泵房、锅炉房、冷冻机房和污水处理等,均设在地下室,变电所设在二层裙房,亦是机房上楼的尝试范例。项目于1984年12月竣工验收,1985年4月完成全部装饰工程。建筑造型是方形塔楼,外表皮四面均采用整片香港进口的玻璃幕墙,幕墙的水平、竖向线条使塔楼富有韵律和尺度感。茶色的玻璃幕墙与周围历史建筑相协调,亦减少光线反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着极强的建筑表现力。

1 上海市引进香港投资的试点项目

姜海纳:请介绍一下项目的基本情况?

张乾源:联谊大厦是香港投资建造的高级办公楼,经过与香港新鸿基集团冯景禧等人的激烈谈判,最后商定我方以土地作为投资,香港方面负责整个大楼和现代化设备工程的费用,出资8 000万港币,合作建造一座30层的现代化智慧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约3万m2。建筑选址在延安东路和四川中路交叉口,靠近外滩。项目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上海市规划局批准,设计及公用设备选用全部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东院”)承担。

沈久忍:20世纪80年代初期,华东院之所以能够承接联谊大厦项目,一方面是设计总负责人张乾源人脉广博,认识荣毅仁;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央派荣毅仁负责吸引投资支援国内基本建设,这是上海市第一个香港投资的试点项目。与香港新鸿基公司的合作,源于冯景禧先生(新鸿基地产创始人之一)想在南京路投资一个地产项目,以纪念他曾经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建筑选址地块里曾经有一个黄浦区的唧水站(污水泵站),毗邻上海市汽车服务公司和一个商业仓库,在这里造建筑对周边影响不大,最终就选址在此。本来联谊大厦基地面积很小,覆盖率达不到规范标准,考虑到这是第一个香港投资的项目,获得了上海市规划局的特批。当时规划局正在拓宽延安路,所以大厦建设在市政管线方面也没碰到什么问题。联谊大厦建成后,香港投资方认为达到了他们的标准,当时的办公出租十分火爆。

姜海纳:联谊大厦体现了哪些“多快好省”的特点?

张乾源:第一,设计周期短,整个大厦扩初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实际只用了1个月和3个月。中央领导邓小平主任(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视察上海时明确,“联谊”必须在1985年前完成,并成为上海两幢高层建筑之一。设计人员当即将绘图桌搬到现场,使设计进度大大提前,结构施工工期也缩短为9个月,装饰工期为5个月。整个工程从打第一根桩到全部建成,仅用了14个月,创造了3天建造1层的上海速度,直到2009年8月(25年后),这个速度依旧没有被超越。第二,投产早、多创外汇。联谊大厦于1985年5月正式开业,单就提前22个月开业这一点就多创外汇500万美元。而项目的工程造价只有500美元/m2,相比北京中信大楼800美元/m2的造价,真正做到了又好、又快、又省。第三,设计经济合理,博得国外专家、同行的赞扬。大厦建筑平面紧凑合理,深得香港著名建筑师王董的好评。戴尔·开勒(Delle Keuer)等专家及日本著名建筑公司大林组株式会社的同行们,均认为大厦结构技术先进,造价节省,肯定了我们运用的新规范和方法。据说海外杂志称“联谊”为“我国自行设计的现代化大楼”争了光,对我们的自行设计感到惊奇,赞叹不已。第四,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联谊大厦受到(当时)中央和市府领导——李先念主席、赵紫阳总理、王兆国书记、张劲夫国务委员及外经部郑拓彬部长等人的好评,他们认为利用香港投资,国内(时称)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施工,适合国情且争创了外汇,培养了技术力量,满足了进度,适应外商对办公楼的使用要求和使用习惯,这条道路走对了。

姜海纳:请具体谈谈联谊大厦的“上海速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1 总平面图

2 20世纪80年后期的外滩,远处是新建的联谊大厦

沈久忍:建筑平面紧凑合理,运用“无柱空间”设计手法,主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周边为稀柱框架,使近3万m2的大厦仅由14根柱及内筒组成,这在上海是首次尝试,也是加快施工的关键之一,同时满足了楼层整租和分租的不同要求。实践证明,无柱空间深受外商欢迎。地下室布置空调机房和锅炉房,电梯间采用新式的剪刀式防火楼梯,为项目节省大量面积。

杨莲成:项目的快速建成,首先要感谢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师们的深谋远虑,方向正确。高层建筑用塔吊是再平常不过的,一般修筑外围轨道即可,但联谊大厦的工地不同寻常,无法环形开通,结构施工队建议利用办公楼的电梯井设置爬升式塔吊,我们一拍即合。此外,土建施工队拟在标准层启动3套周转模板来赶工,可是剪刀式楼挮成为绊脚石,我提出楼梯滞后现浇,即在楼梯井筒内预留洞口,后期将梯段平台梁支在预留洞内,施工队举双手赞同。标准层扶摇直上,由此创造了3天建1层的上海速度。

3 建成后的联谊大厦

姜海纳:这个项目体现了怎样的集体智慧?

4 立面图

5 剖面图

沈久忍:刘乾亨是当时华东院四室一组的副组长,主要负责建筑设计。我当时隶属于四室二组刘秋霞任组长的小组里,二组还有凌本立、张耀曾、方菊丽、王意孝、史雅谷、卢文玢、黄根妹、丁晓明等,设计实力都很强。室里调我参加联谊大厦设计,建筑方案和扩初阶段主要是刘乾亨、王意孝和我三个人完成的,组长张培杰负责审图。12张建筑专业图纸都是我绘制的,先用铅笔画草图,再用鸭嘴笔一点点蘸墨水描出粗细。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初步设计,反复修改,一边画一边改(当时是手绘图纸),我不知道画了多少遍平、立、剖面图。联谊大厦扩初设计完成后,室里又调我去做华亭宾馆。施工图应该是我们小组的黄根妹等人完成的,结构设计由杨莲成作为工种负责人,框筒结构简洁明了。此外,郭美琳、宗有嘉、史炳寿都参与过设计。

我当时还很年轻,就被调到联谊大厦设计小组,至今还记得张乾源叫我一起到锦江饭店参加关于联谊大厦会议的场景。联谊大厦初步设计的文本是华东院编制的第一本精装图册,我还研究了怎么装订更好,张乾源请书法家写了封面题字,非常有纪念意义,我一直珍藏着!

姜海纳:设备工种如何提高建造速度?

寿家兴:联谊大厦的施工创造出上海最快速度,实现当年打桩、年底主楼结构封顶。我是联谊大厦强电工种负责人,白天参加进口设备技术谈判及与各工种之间协调配合,夜晚加班做设计。常规设计中电机设备的管线大多采用暗管敷设,且地下室又有60cm厚的混凝土垫层可以利用,但是考虑到暖通、水、动力工种资料不全或暂时无法提齐,(未来)可能变动,为了不影响基础浇筑,加快施工进度,便决定在地下室隔墙处预留洞口,其余部位采用托盘及线槽方法敷设,这样保证了土建施工的进度。设备安装在结构施工全部完工后,才绘制出设计图纸及施工敷设图。完工后证明这种方式完全正确,且地下室设备机房室内整齐,方便施工时更改、补加线路①。

6 一层平面图

7 标准层平面图

2 设计创新为经济美观考虑

姜海纳:结构设计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经济性?

沈久忍: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是国际饭店(24层),联谊大厦作为近百米的高层,可以说是突破了上海高度。具体来讲,柱距尺寸与结构计算有关,从抗震的角度出发,结构计算的最大跨度是9m,所以建筑都是按照9m间距来设计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电梯井核心筒的设计,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主梁必须撑在核心筒上,并在一个跨度内有密肋楼盖来降低高度,提高室内空间,而且全部梁要对着核心筒,所以整个建筑是抗震的,非常合理。

宗有嘉:大厦的使用面积非常宝贵,L形角柱能更少占用室内的使用面积,凹角内布置竖向落水管。办公空间的无柱设计,正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使用空间。

姜海纳:层高被严格控制是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吗?

高超:是的。梁板式的结构设计采用宽扁梁,而且是单向的,都是为了节省层高、增加使用空间。毕竟,当时的办公标准层层高和现在的标准不能比②。

8 标准层结构肋架梁布置示意图

沈久忍:为保证办公层净高,结构设计只能选择稀柱、现浇密肋楼盖,以减少占用空间。设备专业也必须把有效高度让给办公空间,暖通风管和设备管线高度必须在走道和竖井里解决。办公空间全部采用侧面送风,空调风管只能在走廊里解决,所以走道净空只有2m多,室内净高基本保持在2.5m。项目能够达到最大出租面积,柱网间距9m,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项目容积率很高,标准办公25层,每层面积达到1 500m2;地下室1层,裙房3层(含1层夹层),共计30层(屋顶机房算1层)。联谊大厦在外滩沿线的视觉高度控制范围内,当时上海市规划局规定外滩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即建筑立面从室外地坪到女儿墙顶要小于100m,联谊大厦是99.51m,符合规划局要求。

9 底层裙房箱形基础的悬挑示意图

姜海纳:为减小项目对场地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才选用了钢管桩?

杨莲成:因基地两侧是陈旧的老房子,管线也纵横交叉,经不起打挤土桩的振动及土的侧移。用混凝土灌注桩则因土质差,易坍方,进度也难控制。最后一条出路是上海宝钢正在试用的日本钢管桩,且有成功经验,当时宝钢的总工程师王复明正好是华东院调去的,我便向他请教,他将适合上海地基的钢管桩资料倾囊相助,最终选定高级民用建筑的钢管桩基。同时,联谊大厦地块很小,钢管桩数量不多,钢材用量有限,对周边环境的噪声影响较小,桩基承载效果好,所以权衡利弊还是采用钢管桩,基坑维护也采用钢板。开始的试打桩很顺利,正式打桩时却传来打不下去的噩耗。我和打桩队交涉无果,起草了申请,惊动了华东院时任副院长杨僧来,他立即签发申请文件,更换了打桩机,终见成效。更换的打桩机振动很小,几乎没有挤土,为项目如期建成争取了宝贵的时间③。

姜海纳:主楼和裙房为什么采用无沉降缝设计?

杨莲成:施工图重点解决高层主楼与裙房之间是否设沉降缝的问题。上海是软土地基,3层楼房一般做天然地基即可,而30层的主楼则非桩基不可,即使二者都使用桩基,沉降也会有较大差异,设计上必须设沉降缝。但设缝后地面高差怎么解决,沉降缝处玻璃幕墙外墙面缝怎么处理,大堂内双柱的留缝也会使各工种设计更加复杂,全空调要求的良好密闭性和屋面防水、平顶协调又如何解决?一句话,不准设缝!最后从结构上解决了这些难题,利用锅炉房、污水处理等设备层的联合箱形基础,裙房下也适当布置桩位,保证箱形基础支持在同一土层上,减少裙房箱形基础的悬挑性,加强二者共同沉降的协调性。已故的结构工程师史炳寿根据柱位和桩位独立完成全部地下室箱形基础的设计,功不可没。

姜海纳:联谊大厦首次采用了“暗式沉降观测点”的做法?

10 暗式沉降观测点示意图

杨莲成:以前的沉降观测点就是钢筋弯一弯,钢筋上面搞一个点头,走路绊脚还不算,也不美观,完全不适合民用建筑。所以我设计了暗式沉降观测点,不仅精确、美观,而且隐蔽、观测期早,可从首层起逐层提供长期可靠的沉降记录。后来,这种做法就在行业里普及。实际上,暗式沉降观测的观测杆是在我院测量组做的,坚持观测后,以数据说话,可证实设计的成功④。

姜海纳:联谊大厦设计需要大量现场设计吗?

郭美琳:是的。我全程参与整个现场设计,直到施工图完成。当时项目结构设计被安排在四室杨莲成小组,我于1956年从同济大学毕业进入华东院第一设计室(老一室),后来进入四室。当时四室的主任工程师是胡其昌,小组长是杨莲成。

高超:为加快进度,各专业好多同志都去现场做设计。1984年开始,我在联谊大厦现场设计了一年,直至项目建成。现场办公地点就在联谊大厦工地对面,那个老房子现在还在。各专业工种负责人基本都是组长,比如建筑专业刘乾亨、结构专业杨莲成、暖通专业孙悟寿、强电专业寿家兴、弱电专业孙传芬等,可见项目在当时的重要性。

当年为了透风,建筑屋顶四周女儿墙设计有百叶,我认为若百叶正放,从地面看一览无遗,所以建议设计总负责人张乾源改为反装。这是出施工图前的临时修改,我至今记忆犹新。

杨莲成:联谊大厦给排水工种负责人是副组长姜达君,我是审核人。由于项目急需要现场设计,院里派了张正明、张惠萍两位前去现场,我们在院里定方案,他们在现场设计,积累了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3 上海第一栋玻璃幕墙高层

潘德琦:作为上海第一栋玻璃幕墙办公楼,当时设计有哪些难点?

姜海纳:联谊大厦的幕墙设计主要采用暗褐色的玻璃和框架,作为外滩建筑群的陪衬,与整体气氛一致。幕墙的框架采用最经济合理的截面,整幢建筑物使用二十多年,直至2009年都无任何裂缝,体现了完善的设计品质。这里还要特别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一般玻璃幕墙都是全封闭的,但当时设计师结合实际情况,在每层窗底部开了一排小窗作为通风换气之用,大大减少了空调能耗,保证了新鲜空气的流通。同时,联谊大厦也是上海第一幢能处理所有污水的现代化智能大楼,达到环保标准。

11 二层酒吧

12 二层宴会厅

张乾源:此前的设计基本上都是排窗。这是我们第一次做玻璃幕墙设计,玻璃幕墙被全部挂在梁和柱子之外。当时玻璃幕墙设计有两大难点:一是玻璃怎样组成幕墙,幕墙怎么挂?因为当时还没有设计过玻璃幕墙,投资方要求设计人员到香港考察高层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具体做法;二是安全性问题,玻璃窗装在结构主体外面,掉下来怎么办?还有隔热、保温性能怎么保证?设计人员去香港考察后,施工图难点问题解决了。初步设计中,全部幕墙均与梁柱齐平,在柱子跟梁的模数位置留下预埋件,焊接固定玻璃幕墙,这些方法都是从香港学习过来的⑤。

沈久忍:去香港考察也不仅仅是为了玻璃幕墙,还有其他任务。项目兴建处组织我们赴香港共同参加铝合金玻璃幕墙构件气密性和水密性实验,配合香港大学完成正压、负压、风荷载作用下强度、变形实验等测试的鉴定工作。在香港时,我们还对联谊大厦内部装饰设计工作加以改进,收集和整理了一份室内装饰设计的资料。

张乾源:玻璃幕墙的擦窗机设计是如何通过结构设计解决的?

高超:从这个项目以后,是不是玻璃幕墙慢慢就国产化了?

姜海纳:结构专业去香港考察,任务之一就是弄懂玻璃幕墙的设计及其配套的擦窗机安装。那时,香港高层建筑的窗框上带有清洗墙面的擦窗机吊篮滑轨,屋面上沿周边要安装钢轨,以利于带有伸臂的擦窗机环行,并配备停靠站。而联谊大厦的屋面上设备众多,铺设轨道几近无望,结构设计面临取消擦窗机的可能。港商直接来上海和我们共议解决办法,设法在女儿墙边设高架支座,使轨道让开屋面冷却塔等设备。日前,我回访联谊大厦的物业管理经理,他说擦窗机在顺利使用十多年后,因设备锈蚀严重才停止使用⑥。

杨莲成:当时,我们都没听说过擦窗机,去香港考察后才知道擦窗机是怎么运作的。进口的玻璃幕墙上设有竖梃,擦窗机以竖梃做轨道在其上行走。当时设计得比较谨慎,现在看来玻璃幕墙高度不高,其实不需要做轨道式的。我们设计了屋顶钢平台,其上固定擦窗机轨道,就像可扳的火车轨道那样,最后擦窗机要隐藏在微波机房下面。

姜海纳:玻璃幕墙在技术上有突破。我做的第二个项目是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贸易信息中心,全部采用玻璃幕墙,都是国内生产。联谊大厦之后,施工图设计也不觉得难了。计划经济时,我们要玻璃机械厂的人配块玻璃窗都很难,那时候是我们求他们。等到上海贸易信息中心设计的时候,已经开始搞市场经济,他们主动跑来找我,因为经过联谊大厦项目,我有设计经验了,开始采用国内耀华玻璃生产的灰色镀膜反射玻璃——单层10mm的半钢化玻璃幕墙。

13 擦窗机支架剖面示意图

沈久忍:联谊大厦玻璃幕墙的防雷设计也是我们积累起来的经验吗?

姜海纳:是的。我们做过防雷设计,但是没有做过玻璃幕墙的防雷设计。于是,我们预留好幕墙和铝合金框的焊接接点,然后和桩基上的钢管桩全部结成一体,从屋顶一直接到地面。这对施工要求很严格,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设计师是看不到的。等我们做好联谊大厦之后,国内好多设计院都来取经。后来根据联谊大厦项目经验,我们出版了一本玻璃幕墙的防雷设计图集《防雷接地安装》(1992年),并获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标准设计一等奖。

寿家兴:听说大厦还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

姜海纳:当时大厦八层失火,火灾报警系统与水喷淋系统发挥作用将火扑灭了,这证明我们的设计是很成功的。

4 智能化办公大厦

寿家兴:联谊大厦设计中,是如何考虑消防设计的?

姜海纳:由于地块很小,地下室的对外出口设在进门的两侧,直接作为消防通道。消防通道至今使用频繁,也很方便,业主和消防部门反馈都很满意。

杨莲成:在这个项目之前没有专门的消防规范,当时,我们都没有做过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我和吕燕生(强电专业消防系统的主要设计人)一起靠投资方提供的消防疏散要求和厂家的产品设备参数做设计。消防系统都是最后做的,有两线制、多线制之分,项目最后采用了两线制,好处是共用两根线,系统简单明了。当时没有桥架,线路通过母线槽来解决。母线槽就像干线,再往外分支线,和桥架有相似的地方。

寿家兴:潘德琦:在没有高层建筑消防设计规范的情况下,我们参考了国外规范并与业主及消防部门协调。这是我们第一次在高层办公大楼里设置喷淋系统,在办公室、走道等公共场所均布置了进口的喷头。在不能用水灭火的场合,同样第一次采用气体灭火装置⑦。联谊大厦项目地皮紧张,但是不好拆除周围房子,外滩地区的泵站就在项目旁边,连接黄浦江。联谊大厦需要设置生活水泵房、消防水泵房、消防水池⑧,于是就在避难层(技术层)和屋顶做水箱,这样分两路,消防分区里供水分一区、二区。由于联谊大厦场地局促,在地下一层设计了生活及消防合建的水池,当时这个设计非常难,要用一定面积,甲方舍不得,逼着我们创新。当时也是因为联谊大厦采用的水泵太大,建筑内放不下,我们了解到有国外进口的、双出口的消防泵,双口双压,可以省两个泵,还可以同时供上区和下区,但是后来也没有用。我是联谊大厦项目的技术审核审定人,当时主要是姜达君副组长和张正明做给排水设计。

姜海纳:您和团队一起去香港考察的收获是什么?

寿家兴:收获很大,学习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因为以前设计中没有这样的先例。刚刚改革开放,香港作为一个跟外部世界连接的跳板,好多设备都需要到香港和国外采购。施耐德的电器就是通过香港运过来的,还有变压器、冷冻机组、消防报警喷淋系统等都是进口的。我们在香港了解国外设备的性能,回来后结合国情做设计。比如,当时我根据各工种提供电力设备的用电量,如电梯、楼层办公照明、办公用电、装修用电等,选用两台800kVA的变压器,还有两台1 500kVA的变压器,与主楼连为一体的过街连廊架空层上放置变电所,连廊下面是场地的车行通道。我们采用的阻燃变压器叫六氟化硫(SF6)气体绝缘变压器,所以变电所才能和大楼设计在一起。这是变电所第一次上楼,虽然仅是二层,但是也要考虑检修、更换等需求,预先在楼板上留洞,以变压器可拆下的最大部件作为留洞的依据⑨。联谊大厦的冷冻机放在地下室,要考虑未来冷冻机组可拆卸部件怎么往上提。同时,低压、高压柜(包括柜子里的开关)也都是进口的,因为精度要求高,国产满足不了要求。

姜海纳:对开敞式办公的灵活空间布置,以及电灯和插座的用量计算,设计是怎么考虑的?

寿家兴:当时国内没有规范,多少平方米要多少人使用,预留多少插座,办公照度按照多少勒克斯考虑,我们真是拍脑袋估算容量,尽量多预留备用。后来大厦裙房开了很多用餐饮店,因为任务书里没有提过,设计只能按办公室用电量估算插座的容量,现在看来这个容量还是充足的⑩。联谊大厦的配电干线系统图,是请同事虞秀华用电脑画的,变电所平面图由姜新华电脑绘图。那时正是图板和计算机绘图的转换时期,我还不会用电脑绘图。我至今保留着自己手绘的联谊大厦电气图纸,图上仿宋字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工工整整。

14 打桩现场(左起:孙悟寿、曹士海、朱培良、寿家兴)

姜海纳:当时和弱电以及其他专业有怎样的配合?

寿家兴:我记得,当时的电话和插座线路要在地面面层的线槽里做埋线,我和弱电专业工种负责人孙传芬一起配合。在大厦建成之后,相关部门提出要追加屋顶的弱电微波通讯机房,我又为其补充设计配电。联谊大厦的楼层敷线要求电气有专门的配电间装设柜子及竖向母线槽,供电缆线和备用弱电消防线路使用,那时还没有强制规范将强弱电及消防线路分装的要求。办公空间出租给不同的用户使用,应有分户计量表的设计。强电竖井位置是结构杨莲成的设计,竖井分设核心筒两侧,位置方便,上下贯通,考虑周到。杨莲成对我们设备工种的需求极力配合,至今回想这段和杨工共事的经历,仍然很开心。设备专业里,暖通的风管最大,我们都要优先考虑暖通专业。另外按照外商办公楼的标准要求,联谊大厦是全空调系统,在当时这个规格是很高的,对暖通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因为联谊大厦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建设的第一个涉外高层办公楼,为确保通信设施更可靠而增设微波通讯机房。有些系统的安装要通信系统自己施工,我们只要设计与留点位即可。除了协调以上各方面需求外,那时候的电话线不是想安就能安的,设计要协助项目各方面达成需求⑪。

联谊大厦的全空调系统设计有哪些特点?

如果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内没有现代化的空调设备和舒适的室温调节,就不能称为现代化的智能大厦。因为是香港投资项目,联谊大厦引进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全套空调设备,主要是由美国约克公司(York)生产的制冷空调离心机,转速高、寿命长,而且省电,是世界一流的先进产品。

姜海纳:联谊大厦里做了特殊的饮用水处理吗?

孙悟寿:联谊大厦为出租写字楼,在每层楼面的茶水间内设净水器供饮用,从而节约生活用水集中处理的投资。当时黄浦江水质污染较严重,联谊大厦首先在大楼地下室设污水处理设备。地下室用地紧,层高低,经多方案比较最终采用全套进口的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和废水合流处理合格后,排入市政下水道。

5 结语

姜海纳:潘德琦:作为20世纪80年代上海第一个香港投资且供出租用的现代高层商务办公大楼,联谊大厦无疑成为高档办公的最佳场所和典范。大厦一经建成,参观取经的人们接踵而至,高层框架结构设计、暗式沉降观测点构造做法、变电室设备机房上楼、玻璃幕墙设计、防雷接地设计、火灾报警系统和喷淋系统、室内装修设计……曾经闻所未闻的现代大楼设计和建造的方法一一展示出来,创造了多个第一。据说大厦建成一年左右的时间,外汇收入就填补了建造费用。30多年后,联谊大厦几经更新,经历了裙房改造增加餐饮和咖啡厅等配套和设备。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的现代化设计,自然觉得根本不够“现代”和“智能”,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下,联谊大厦无疑是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化办公大楼的先驱和典范。

注释

①据文献[1](p173)记载:“地下室出图时,大部分进口设备均未定货,该工程在设备系统不变的前提下,结构设计大胆根据管道走向,在墙梁上统一预留多个椭圆孔,使地下室可以提前施工好几个月。”

② 据文献[2](p177)记载:“除4个L形角柱截面2m×2m不变外,其余混凝土柱及板墙截面随着高度上升而逐渐收小。每层楼面外圈设窗裙梁,梁高1.2m、宽0.3m。混凝土强度22层楼面以下均为C28,以上为C23。”

③据文献[1](p169)记载:“联谊大厦东邻黄浦区污水泵站,北贴5层旧式砖木仓库,西、南两侧为四川中路和延安东路主干道,如选用钢筋混凝土打入桩,则既无预制场地又有近3 000m3的混凝土打入土中,势必影响四邻及地下各类管线,尤其是东邻较近的Φ11m埋深7m的泵房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因而选择了挤土影响较少的Φ609×11mm的钢管桩,经测定钢管内土芯高度达2/3全高,整个场地排土量极小,场地周围地面隆起及侧移仅为20~30mm,加上有钢板桩的隔离保护,保证了地下管线及泵站的正常使用。”据文献[1](p181)记载:“该工程根据高级民

④ 用建筑有较高的装饰和美观要求,并要较长期且隐蔽的保存测点的需要,推出了一种‘暗式沉降观测点’,从结构开工直至装修完成后均可长期观测,既隐蔽又不易人为损坏。活动测杆可由专门的人员保管,精度满足测量要求,不失为一种较实用的新颖沉降观测点。后在上海被广泛采用,甚至有远道从西安专程来沪了解该‘暗式沉降观测点’的,该测点也曾酌情修改用于‘衡山宾馆’加层工程中,使用效果同样良好。”联谊大厦外墙面采用玻璃幕墙,幕墙框架为

⑤ 古铜色铝合金属,玻璃为茶色反射玻璃。所有玻璃幕墙由上海实业公司和香港运东铝制工业公司承包。据文献[1](p180)记载:“大屋面上擦窗机

⑥ 技术谈判迟迟未决,而屋面结构施工在即,设计采用了高支架钢结构形式,避开了屋面结构,解决了先行施工结构封顶,而后安装钢支架的关键,使结构封顶得以如期完成。”据文献[3]记载:“室内设有消防栓消防系统

⑦ 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并在某些不宜用水扑灭火灾的场所设置卤代固定灭火装置。”据文献[3]记载:“消防用水由2条地下Φ200

⑧ 专用管引入,进入地下室蓄水池,蓄水池容量180m3,分成两格。”据资料记载:“变电所上楼。上海解放后新工

⑨ 程中,尚无变电所上楼的实例,供电部门也不同意。在大量交流之后,寿家兴专门向供电局介绍了考察中看到的情况,介绍无油变压器及开关设备。在解决了设备吊装及消防等问题之后,终于同意变电所设在车道上部,与主楼连接的架空二层处(设置),并经谈判引进全套变配电设备。新设备的采用既引进了国外先进可靠的技术,又为以后诸多的引进设备及国内自己的产品更新换代起了带头作用。”据寿家兴相关资料记载:“有关地面线槽及

⑩ 敷设问题,上海也无先例。我在北京调研取经得到一小段实物,回到上海罗氏厂家开发改进产品并与施工单位及厂家研究施工方法。终于在工程中初次采用解决了强弱电共同预留电源的问题,为整座大厦办公室灵活用电带来可能。在办公室照度设计上,国内无规范可查。按照500lux标准进行照度计算及设计,最后按照20瓦/m2指标选用进口三管嵌装有机罩荧光灯灯具。竣工后进行实测与回访,照度均在500lux以上,外商反映与国外办公楼比较差不多少。”据文献[3](p138)记载:“通信系统:联谊大

⑪ 厦设置一套50门电话小交换机供大厦管理部门使用,各层办公用房通信线路均直接介入市话网,中继电缆接入与楼内线路网均由市电话局设计施工……在二夹层设总配电室,配线架容量为3 400对,总配线室至各层均由垂直管道相通。各层分设电话分线箱。大厦各办公层均为大空间。为适应通信线路接出灵活、方便,采用地面线槽的敷线方式……监视电视系统:监视电视系统监控中心与消防报警监控中心合设于二层,在监控室设12英寸监视器8台,20英寸监视器1台,录像机2台,控制设备1套。在电梯轿厢,各主要出入口等处,共设黑白摄像机15台。设备选用松下与索尼电器公司的产品。”

图片来源

1,4-7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2 陆杰摄影

3 方维仁摄影

8-10,13 来源于文献[1]

11,12 沈久忍摄影

14 朱培良提供

猜你喜欢

联谊玻璃幕墙大厦
建筑装饰玻璃幕墙施工技术分析
联谊联心联发展 奋力开创新时代海外联谊工作新局面
影子大厦
厦门市妇联打造“爱在厦门”交友联谊互动平台
339米济南第一高安装玻璃幕墙
不忘立社初心 牢记联谊使命
“绿色”联谊亮点多
电梯
“镜”中跑
散文大厦的三条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