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1-02-17刘艳房王旭

关键词:现代化

刘艳房 王旭

摘 要: 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分析当下公共卫生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得知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还存在着应急管理体系效能未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必须要进一步发挥制度和治理的独特优势,汇聚治理合力,相应改革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治理效能。

关键词: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4-0088-07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背景下,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尤为紧迫。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重大任务加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当中,明确强调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并对其建设思路与原则、重点任务做出了明确要求和细致安排。本文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战略原则出发,对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进行初步探究。

一、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公共卫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与战略要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对应,其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大部分: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治理国家及地方公共卫生事业的制度体系,其基础就是相关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等。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就是通过公共卫生事业的制度体系转化为公共卫生治理效能,以提升公共卫生整体水平的能力。实现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从而实现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在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治理能力使公共卫生治理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即把握体系和能力的全面系统提升。

新时代人民对公共卫生有了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需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更明确了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新任务。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现代化依赖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控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法治保障体系以及预警监测、风险评估、资源动员等各项体制机制等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涵盖了公共卫生统筹能力、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法治保障能力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共建共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在新冠疫情全球流行和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借助独特的制度和治理优势不断取得新发展、新跨越,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改革的问题。

二、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状

1. 战略安排更加成熟定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强调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等,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将其提升至国家治理和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强调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当中,明确提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根据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发展变化,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的方向、战略、政策等随之更新,也更加成熟定型。

2. 公共卫生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以抗击“SARS”为契机,我国公共卫生改革方向得以明晰,为应对当下新冠疫情大考,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公共卫生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方面,组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对疾控体系、疫情监测预警体系、疾控科研体系等进行系统规划与专业指导,地方改革也迅速跟进,推动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机构职能的进一步优化。同时,不断解决在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管理、物资保障等体系在运行机制、协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继颁布、修订一系列法律条例加以规范与保障,促使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更加系统完备、更加科学规范、更加稳定灵活,促进了公共卫生治理效能的进一步发挥,治理能力相较于以往也有了明显提高。

3. 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现代化治理应是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理应由全社會共同参与、共同出力。当下,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开展始终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公众人人参与治理、人人共享治理成果,政府与其他参与主体之间更多地采用互动、合作的开放方式进行协同治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更多地发挥了统筹、引导、动员的重要作用,民众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建言献策贡献治理智慧,加入志愿团队捐款捐物、出人出力,投身基层社区开展自我治理等。在这个过程中,公众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其意见得到及时回应、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参与热情得到有效调动、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当下公共卫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公共卫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社会工程,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正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应急管理体系效能未充分发挥

首先,在应急物资储备、筹集、分配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防护服、口罩、ECMO呼吸机等应急物资的储备、供应、生产数量不足。其次,现有公共卫生场所难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需对医院、体育馆、公寓等进行征用或者“方舱医院”的临时建设。再次,没有统一、高效的部门机构进行管理与指挥,未从供需两侧对社会各方的物资进行合理募集和高效调配。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蔬菜售卖风波、退款风波以及救灾物资的不及时、不合理、不透明分配暴露出其工作缺乏规划、管理失当。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面,一是官方权威信息的发布不及时甚至部分缺失,加之自媒体时代个别媒体机构、平台良莠不齐,信息发布存在断章取义甚至有意误导公众情绪以赚取流量等问题,导致各种小道消息、谣言迭起;二是信息发言人的舆情与媒介素养不足,不当言辞、雷人雷语、发言人讲稿、口误风波等种种表现令群众极不满意,极易引发次生舆情;三是在国际话语权、舆论引导能力以及应对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国际上一些媒体频频传出“武汉病毒”等对我国恶意抹黑、无端指责、甩锅推责的言论,给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带来潜在的挑战。

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而当下,有限的公共卫生服务难以满足当地居民需要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是卫生服务资源的投入数量和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资源更多的投入到了普通医疗服务,而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整体较少、更多的投入到了城市大型医疗机构,而忽视了基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二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建设亟待加强,缺乏具有综合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卫生人才,部分服务人员专业水平、服务质量、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环境急需改善,基层人员的工作量、压力大且收入较低,加之现有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高素质人才培养难度大且人才流失严重;三是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各自为政,二者分工协作与联动机制欠缺, “重医轻防” “医防分离” “防治断裂”等矛盾较为突出;四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尚且存在,少数干部虽深入一线但只流于形式,个别部门领导人员“一问三不知” “在其位而不谋其职”,甚至出现擅离职守、临阵脱逃等现象,暴露出其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严重不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给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带来的危害远超平时。

3. 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基础相对薄弱

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乡村是重要战场,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而回顾以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凸显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基础仍相对薄弱,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村成为公共卫生治理更为薄弱环节。从农村的现实特点来看,由于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基础较差,加之农村地区人口常聚集的生活习惯和相对淡薄的卫生和医疗意识,容易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农村地区的隐匿性传播;二是乡村诊所成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盲點”。目前农村诊所和基层社区医疗机构一般未设置专门的发热门诊且不具备传染病侦测、筛查能力,乡镇级卫生机构建设滞后难以全面承担乡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责。同时公共卫生和医疗人员配备普遍不足,防控意识也参差不齐,导致乡村“哨点”变成“盲点”,甚至导致交叉感染加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三是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失衡。相较于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和医疗资源投入不充足、不平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运营体系滞后、人才队伍缺乏、疫苗接种难度较大等问题直接诱发乡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发生。

4. 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第一,公共卫生应急法律体系亟待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应急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 等)存在空缺、关系混乱等不足之处,应急法律体系与常态下法律体系没有形成平行运作关系,应急与常态下的法律体系的运行机制亟须完善;第二,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存在缺失。例如,乡村诊所不按规定上报而自行诊治患者导致延误疫情发现时间,“李文亮事件”间接引发的后果和群众的不满映射出关于“吹哨人”以及“吹哨人保护制度”的立法和落实方面存在欠缺。在进出口检疫检验、动物防疫、生物安全、公共场所管理等领域法律也存在漏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舆情传播与引导、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条例也需要进行系统修订与完善;第三,生物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非法野生动物走私和贸易依然存在等,暴露出当下在执法和司法方面存在着力度不足、守法意识淡薄等问题,更给公共卫生治理带来诸多挑战。

三、推进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一)进一步发挥制度和治理的独特优势,汇聚治理合力

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使命担当,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化

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是最大优势所在,党统揽并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这一伟大变革,是补齐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短板、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一是坚持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整体推进。加强党对公共卫生治理事业的顶层设计与战略统筹,巩固卫生健康事业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公共卫生治理与国家整体战略有效衔接。构建顺畅高效的指挥体系,真正做到党中央高效指挥、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形成多方上下互动的领导体制机制。二是坚守底线思维,强化使命与担当。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共产党人应始终守好安全底线,强化防控意识,压实防控责任,严厉整治“四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2]499。始终高举党旗、冲锋在前,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妥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类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三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创新。毛泽东也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础的观点”[3],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叠加,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做出新的科学回答,以理论创新促进公共卫生治理实践发展进步。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明晰价值导向,凝聚人民力量

公共卫生事业关乎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生命健康安全,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最根本落脚点是也必然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力量源泉也必将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党的十九大也强调: “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5]。公共卫生政策的及时制定与完善、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诸多公共卫生产品向人民群众免费提供等重大举措都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比中西方国家公共卫生治理,西方更多的是行政官僚要向由选举产生的政治家反映公众对政府服务所提出的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愿望与要求[6],而我国则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下,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需要而主动、自发提供并不断完善与升级的,这彰显出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也正是未来需要坚持和发扬之处。同时,公共卫生治理需要全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毛泽东指出: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7]。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紧紧依靠人民,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8]。只有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群众困难,满足群众需求,广泛动员群众,让群众参与治理,才能为我国公共卫生的现代化治理注入强大的人民力量。

3.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夯实物质基础,释放强大动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强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供了物质支撑,在公共卫生治理过程中释放了强大动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公立医院等机构无疑是公共卫生治理的主要力量,国家财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非公立医疗机构也是重要贡献者。对比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度的资本私有化,财富集中在少量资本家手中,他们无法也不愿意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损失以及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买单。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能保证公共卫生领域各个市场主体的竞争活力,又能保证公有制经济强大的动员力,进而实现集中力量保证资金、人员、物资的供应以解决公共卫生治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效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作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而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这有赖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公共卫生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二)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是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推进公共卫生治理就必须深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全面提升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

1. 将预防为主作为首要,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有效的预防離不开疾病监测和预警机制的有效发挥。要优化现有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和平台,规范信息的收集、监测、报告的流程和制度,建立健全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9];健全以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可疑病例讨论报告、科研发现报告、零售药店药物销售等信息为基础的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10];健全多部门联防联控和沟通协商机制,打造以各级疾控机构为依托、以医院为核心、以边境口岸检验检疫为关口、以基层为重点的多部门监测预警体系,系统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上报、反应速度。

2. 将平战结合落到实处,健全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救治指挥体系,保障防控救治工作有序展开;科学规划并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平时公共卫生服务、战时医疗卫生救治;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健全疾病监控、医疗救治、资源动员协同机制,推进防控救治体系纵深发展;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核心技术攻关,缩短特效药物和救治技术研发时效;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救助和应急医疗救助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和全民医保制度,逐步推广先收治后收费、医保异地即时结算[11]。

3. 将精准统一贯彻到位,健全公共卫生物资保障体系

要健全国家应急物资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共卫生物资实现集中收储、有序采购、精准调拨、统一配送、平战结合的高效管理[12]。这就要求,加快应急物资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健全国家卫生应急物资专项储备制度,确保物资平时服务与灾时紧急供应;建立健全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供求监测体系,确保精确生产采购与供应;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度体系,加强应急物资调度平台的信息化建设,从供需机制出发保证精准调度,推动公共卫生物资支撑保障体系上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

4. 将权威有效作为标准,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

早在1959年,毛泽东曾针对广东汛情做出指示: “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13]。当前,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应做到:坚持正向舆论引导,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快建设全国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创新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准确跟进报道并发布事件的最新进展;健全媒体传播管理机制,设立相关媒体信息监测、把关制度,严格遵守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揭露并制止谣言;提高信息发言人的舆情与媒介素养,杜绝次生舆情问题发生;积极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弘扬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

(三)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环节,推进公共卫生治理就必须深化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与应对能力。

1. 增加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质量

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数量与结构也直接决定着公共卫生的供给质量。国家应将公共卫生治理上升至国家经济战略与规划中,加大对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设施、教育等资源的经费与财政投入数量与比重,统筹卫生与医疗、城市与农村的资源投入结构,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增加公共卫生治理的科技投入,强化公共卫生科技协作支撑。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14],鼓励专业学术组织、医卫界学会、协会的专业社群等社会力量参与卫生与健康服务领域建设,加快社会健康产业发展,系统、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领域的服务与供给质量。

2. 强化现代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12]。要将云采集、云存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疾控体系、政务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层社区卫生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促进相关技术更新,积极发挥高端智库等平台的重要作用,推动疾病监测预警机制、信息上报与共享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机制等朝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同时,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开展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等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

3.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与治理能力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现代化治理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15]。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以及待遇政策机制,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质量及配备结构;改革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以及人才评价标准,既要留住人才,更要善用人才;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引导体制机制,破除“五唯论”,加快提高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4. 深化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融合,全面提升医防协同能力

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现代化治理的必要环节,也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要调整卫生事业的战略发展重点,摒弃传统“重医轻防”的医学观念,推动公共卫生体系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16];积极利用宣传、培训等方式,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责任意识与职能;提升医疗健康服务部门、设施、人员配备比率,统筹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与融合[17];打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联通联动机制、服务激励机制以及投入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医防联动的治理效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为支撑,进一步深化医疗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挥中医药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作用。

(四)改革完善乡村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卫生防疫能力

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现代化治理的着力点。1966年6月,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8],当下公共卫生治理实践也启示我们要“把公共卫生的重点放到乡村基层去”,强化乡村基层公共卫生治理。

一是要强化乡村公共卫生防线,针对农村的现实特点,重点对乡村诊所进行系统改造,推进乡村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例如:落实首诊负责制,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让乡村诊所具备疾病检验或送检能力,使其成为乡村诊所建设和运营标准;建立乡村基层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库,了解和紧跟居民的健康状况等,从而有效发挥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哨点”作用;二是要优化公共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大乡村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互联网信息平台等投资力度,促进优质公共卫生和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健全公共卫生与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222,发挥社群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公共卫生委员会等基层公共卫生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公共卫生防控常态化;四是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向群众传达最新的公共衛生政策与知识,提升全民卫生健康意识。同时要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落实“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措施,开展基层乡村定点定时消毒灭源工作。

(五)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治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强化法治保障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2]30,构筑坚实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是公共卫生现代化治理体系与能力实现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审查公共卫生领域法律条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识别并弥补法律空缺,同时要厘清体系内各法律之间的关系,推动构建应急法律体系与常态下法律体系间的平行运作关系,进一步提升法律体系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二是推动公共卫生配套法律细化与完善。例如:建立健全“吹哨人”及激励、保护与容错机制,并出台相关法律,明确相关权利与责任义务;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公益慈善捐赠管理等相关条例、办法,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的筹集、分配全过程依法、有序进行;完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和秩序,保障人体健康等。同时注重针对部分衍生问题(如隐私泄露、造谣传谣等),及时进行相应的配套法律制定与完善;三是依法完善监管、监察机制,有效监管公共卫生权利、责任清单制度的严格执行,保证执法严格有力、司法公开公正,依法严惩妨害公共卫生治理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社会监督体制机制,让老百姓帮着监管、参与治理;四是要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宣传。依托线下与线上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社会整体公共卫生法治思维。

(六)推进构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全球共治能力

公共卫生治理,事关全人类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19]。因此,推进公共卫生全球治理,提升全球共治能力,是实现世界普遍安全的必由之路。

第一,要以世界卫生组织为纽带,发挥世卫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整合各成员国公共卫生领域人力、科技、物资等相关资源,建立快速高效的国家间决策和执行协调机制,促进现有公共卫生全球治理体系优化;第二,以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为重点,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20],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第三,注重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统一,开展国际联防联控,以现有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国际、区域性组织为依托,推进公共卫生领域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倡议各国及时共享信息资源,助力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事业发展;第四,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坚决反对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治化,呼吁国际社会秉持坦诚开放的态度,增进政治互信[21],建构新型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伙伴关系,筑牢保障全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固防线。

四、结语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际国内潜在的公共风险不断增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刻不容缓。因此,必须要坚持系统思维、问题意识,从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战略原则出发,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相应提升各方面及整体治理效能,推进“平安中国” “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的美好需要。

鉴于此,未来对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应做如下思考:第一,研究思路须进一步拓展,今后研究应加强系统性思维运用,明晰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第二,研究深度须进一步挖掘,今后研究应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围绕国情、世情客观分析、研判我国公共卫生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进一步探讨各体制机制的深化路径;第三,研究方法须进一步创新,僅从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实证和相关文献梳理归纳,是无法满足当下和未来学者对该研究方向的需求的,因此须进一步结合医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达到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创新与优化,更要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推动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铭闻. 面向梦想,脚踏征程: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时[N]. 光明日报,2019-11-07(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 人民日报,2017-10-28(1).

[6]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第2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3.

[7]  毛泽东.毛 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8]  新华社记者. 紧紧依靠人民,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从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看人民情怀[N]. 新华每日电讯,2019-01-03(3).

[9]  习近平.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N]. 人民日报,2020-06-03(1).

[10]  胡蔓,龙华. 湖北省将从4个方面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N].湖北日报,2020-07-07(5) .

[11]  张蓉,吴央,陈静汐. 新冠肺炎患者医保即时结算情况分析与对策[J]. 中国医疗保险,2020(4): 70-72.

[12]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N]. 人民日报,2020-03-01(1).

[13]  毛泽东.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214.

[14]  朱光磊.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新治理观[J]. 中国社会科学,2017(04):27-39.

[15]  张健. 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J]. 人民论坛,2017(15):10-12.

[16]  李滔,王秀峰. 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 卫生经济研究,2016(1):4-10.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06(1).

[18]  陈雪英,马冀. 毛泽东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以“六二六”指示为中心的考察[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34(1): 28-33.

[19]  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09(2).

[20]  习近平. 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 人民日报,2020-05-19(2).

[21]  外交部党委.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指南[N]. 人民日报,2020-08-18(9).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LIU Yanfang, WANG Xu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maintaining people′s health and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we hav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lthough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inadequate effectiveness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the imperfection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system and governance, gather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ance, correspondingly reform and improve the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system,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Key words: China′s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system; China′s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capacity;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前行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种道路模式的探索及考点梳理
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