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孽海之花傅彩云

2021-02-16袁林

金秋 2021年20期
关键词:赛金花彩云

◎文/袁林

说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女性形象,各位首先想起的估计就是林黛玉了。林小姐的美貌、才华、痴情以及乖僻的国演义》的兴趣。罗贯中何等有幸?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他笔下的那么多好句子风靡中国六百多年。

如此这般,曹雪芹不服了:我家《红楼梦》金句还少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世间读书人,谁人不知?诚然,大观园飘逸出的金句不算少,尤其是好的诗句,但数量与《三国演义》相比仍显逊色,民间传播的广度也不够。最关键的是书中流传出的、容易上口的故事段子少,《红楼梦》过于缠绵。

施耐庵也有话要说:“杨志卖刀”算不算?还不要说“武松打虎”“李逵遇李鬼”,不是家喻户晓吗?“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雪夜上梁山”——我笔下108将,每人平均三个故事,加起来就性格,是如此深入人心,套用莎翁名言:一百个读者心里就有一百个林黛玉。

今春雨多,天气阴晴无序冷热失常。逢双休日,酒足饭饱之余,呆立窗前,帘外雨潺潺,突然想起元好问的名句: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于是从书架上翻出一本不知存放了多少年的《孽海花》,然后斜倚沙发,从头看起。其实《孽海花》也算是名著,至少我小时候就听说过,只是比起《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打打杀杀的书,对于《孽海花》,小男孩是毫无兴趣的。

拿起便不能放下。第一个念头是,这个作者曾朴,何许人也?文笔如此老辣,写作中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天衣无缝。于是放下书搜索一番。原来曾朴叫曾孟朴,江苏常熟人,笔名东亚病夫(很个性啊),20岁考上举人,曾赴法国留学。清末参加立宪运动,鼓吹改良主义,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共和党。曾担任过江苏省官产处长、财政厅长、财务厅长等职务,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厅官。做官的同时,还与友人徐念慈等人创立小说林书社,从事文学创作。

在我看来,打算舞文弄墨之人,若是读书不够多,特别是古典文学(含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读得不扎实,实在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就说眼前这本《孽海花》,虽然看起来是一本二流的古典小说,却也应该认真读一读,“熟读《孽海花》,下笔如有神”,这是本作者体会,信不信由你。

《孽海花》塑造了一位呼之欲出的女性形象,她就是傅彩云。

各位或许会问,这个傅彩云是虚构还是真实?我说当然是真实的。你想那大清国驻外使节,何年何月派出国,何年何月回归,都去了哪些国家,身边带了哪些人,都是有历史记录的,如何可以虚构?

这本书在当时影响很大,但是跟《红楼梦》一样,没写完。原作者曾朴由于身体原因,写到三十五回以后,便委托好友张鸿续写,这就是后来的《续孽海花》,这一续,就把很多事情讲明白了。

这里只说傅彩云。傅彩云是状元洪钧(《孽海花》中化名雯青)的小妾,两人相差三十三岁。洪钧于1884年8月派驻德、俄等国公使,洪的正房太太不愿意遭受远洋跋涉之苦,所以做了个酸溜溜的顺水人情,让傅彩云顶了正版夫人的名额,跟随洪钧出使德俄。

孰料这个傅彩云聪明至极,又特别好学,迈出国门不过短短数月便学会了德语。到柏林时间不长,就成为德国皇后的座上宾,一时间风生水起,甚至还跟德皇拍了合影。

《孽海花》有一段描写,称德国皇后邀请傅彩云到皇宫内做客,且亲自弹琴唱歌,歌有四段,其中一段云:美人来兮欧之西,惊鸿照海天龙迷,瑶台绰约下仙子,握手一笑心为低。吁嗟乎彩云。

这词当然是曾厅官编的,但是傅彩云拜见德国皇帝皇后是有照片为证的,这几段溢美的歌词,就算是小说家的想象吧!

但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五年多光阴转瞬即逝,洪钧卸任回国。

回到北京不久,洪钧暴病身亡。《孽海花》里讲是被傅彩云养小白脸气死的。小说家言,真真假假,但想想两人三十三岁的年龄差距,要免除流言蜚语怕也是不能。

洪钧死了,傅彩云没了靠山。封建时代绝大多数小妾在男人死后的下场要么守寡,要么上吊。傅彩云见过大世面,自然与众不同,她不想被关在深宅大院了此一生。

此后发生的事情,就要说到《续孽海花》了。中国古典文学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本书成名之后,往往会出现续作、补作,反正那个时代不追究版权。

傅彩云走出侯门,恢复自由身,先是在上海再续老本行,投身风月场。由于傅彩云三个字名声太响亮,既有官太太身份又有国际背景,于是改名曹梦兰,这样方便开展工作。数年后回到北京,主业不变,朋友帮忙找了一处营业场所。原先在这里经营的班子叫做金花班,按当时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在原先场地经营,如果改字号,不仅要向有关职能部门交钱,黑社会看你眼生,还会来找麻烦。傅彩云是个痛快人,说既然改名要花钱,那就还叫金花班,但是我要比她们强,就叫“赛金花”吧!

接下来的故事就不用我来啰嗦,这里只简单交代一下傅彩云的结局。

来到北京尚未站稳脚跟,八国联军入城。一时间,京城内万户萧索鬼唱歌。这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百姓不敢出门,商业停顿,时间稍长会饿死人。其二,联军找不到一个活着的中国人,也面临粮草无继。赛金花一班人在北京脚跟未稳,眼看着也要饿死,这时候她想起自己在德国的经历,而联军统帅正是德国人。

反正是个死,要么闷在家里饿死,要么出门被洋人打死。与其窝窝囊囊死,还不如冒险闯关。

于是赛金花精心梳妆打扮一番,穿上西洋带回来的高跟皮鞋,怀里揣着跟德皇的合影,走出家门。

这张照片就是特别通行证。街上站岗的德国兵看到眼前这个东方女人不仅风姿绰约,照片上跟她合影的老爷们儿还真是他们家皇帝,于是敬礼放行,一路护送,赛金花顺利见到联军统帅瓦德西。

有了语言的沟通,很多事情就好办了。瓦德西告诉赛金花,让她从中牵线为联军筹措粮草,赛金花自然乐意,有了这份差使不仅饿不死了,还能从中提成。筹办粮草要有人员往来,要恢复商业经营,在赛金花的游说下,京城百姓一传十十传百,陷于恐怖氛围的北京逐渐有了活力。

当时清政府希望尽快结束逃亡生活,早日与八国联军签订和约。远在西安的慈禧得知赛金花与瓦德西的事情后,由盛宣怀牵线,军机大臣李鸿章指示儿子李经才与赛金花联系,请出面斡旋,终于促成了和约的签订,是为《辛丑条约》。

为此事,据说有好事者写了一首诗:“千万雄兵何处去,救驾全凭一女娃;莫笑金花颜太厚,军人大可赛过她。”

据说此诗传进慈禧耳朵,凤颜大怒。没多久,清政府便以“虐待侍婢”的罪名,趁赛金花到戏院看戏之机,将其拘捕,发配回原籍安徽黟县。

没过多久,清廷覆灭,此后二十多年,赛金花辗转于上海、北平等地,1936年12月5日在北平逝世。上海《申报》如此报道:身后极萧条,(北)平各绅等特发起募捐,决葬于(北)平陶然亭鹦鹉塚旁。

这些为埋葬赛金花伸出援手的“北平各绅”,有些人的名字我们至今依然熟悉:吴佩孚撰写碑文,齐白石篆刻墓碑,马连良为葬礼义演,李苦禅义卖画作筹措资金,种种场景甚为感人。

当年陶然亭还有记述赛金花生平的三块石刻,分别为彩云图、前彩云曲和彩云后曲。彩云图是张大千为赛金花画的画像,《前彩云曲》和《彩云后曲》是作家樊增祥为赛金花作的长诗。

抗战胜利后,民族情绪振奋,赛金花墓被毁,原因起于她跟瓦德西的交往,民众认为她有汉奸行为。二十年后因为类似的原因,墓再次被毁,这一次的平坟很彻底,今天已毫无踪迹可寻了。倒是在她的故乡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有一处赛金花故居。此处故居,为2003年在赛金花故园遗址上重建,叫做“归园”。景区内有赛氏旧居、赛金花书斋、用过的水井以及众多人造景观。赛金花故居资料陈列馆还展示了从国内外收购的大量历史资料,以及不同时期的照片。

抄了几句资料,令人不免又心生感慨。晚晴以降,士大夫阶层涌现出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物,如魏源、严复、郭嵩焘等等。人数不少,但是没有女性。若要认真起来,我以为傅彩云就是中国上下几千年第一个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女性。虽然她不具备改造旧中国的主观意愿,但她毕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自己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仅凭这一点,傅彩云这个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便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了。

猜你喜欢

赛金花彩云
彩云之南
一路彩云奔小康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议 和
彩云问
彩云飛
彩云之南
欺世盗名的赛金花
欺世盗名的赛金花
赛金花:八大胡同里的救国巾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