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的思与行
2021-02-16周萍
周萍
即时评价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因为它的及时性,能够使学生印象更深,产生趁热打铁的效应。即时评价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把尺子。教育家陶行知曾在《儿童用书选择标准》写过,判断一本书之好坏,其标准:一是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陶行知先生选择儿童用书的这一标准,对于评判教师即时评价的优劣同样适用。为此,围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笔者展开了相关探索实践,并针对以下现象提出反思和纠偏。
问题一:评价语言空泛单一
教學中,有的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只会用“很好”“你真棒”等大而空的语言,这是由于教师评价意识淡薄,或是语言功底缺乏,有时想评价学生,但又不知如何评价,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策略1 更新评价内容,从一维线性到三方整合
评价学生课上回答问题的好坏,一些老师习惯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这本无可厚非。知识技能掌握得如何本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必须关注的。但如果老师在课上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很少或根本不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那么,他(她)对学生所做的评价也只能在“很好”“你说得不错”等几个词间循环往复,评价语难免枯燥乏味,激不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因此,课堂即时评价的内容必须从仅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一维的、线性的评价向全面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三方整合过渡,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面就会宽阔得多,其评价语言自然也就会丰富多彩起来。
策略2 丰富评价语言,从千人一面到个性纷呈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他们接受老师评价的需求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喜欢老师热情洋溢的语言激励,有的则渴望得到老师一次轻轻的抚摸,而有的学生也许只需要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所以,老师在做出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例如表扬两位听讲专心的学生,对他们的评价语言就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而应有所区别,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独特的关注。一位老师这样说:“唐淋霖小朋友能坚持自己观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陈佳小朋友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还帮助同学讲清了理由,我们也要向他学习。”这样,就能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正使评价语言发挥应有的魅力。
问题二:评价形式单调虚假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喜欢采用模式化的语言或动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如 “棒,棒,你真棒!”并辅以“啪,啪,啪啪,啪”的击掌声等,还有的教师采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回答对了问题奖颗巧克力,动作规范脑门上粘个“苹果”……这些评价形式其实都不科学。
策略1 重组评价手段,让精神鼓励与物质刺激并举
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具象思维突出的特点巧用有形的鼓励,用象征物对学生做出鼓励性评价,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当然,也可以用精神鼓励与物质刺激并举的方式。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学习:在预习课文这一环节中,这位老师首先采用挑战赛的形式选出一名“小老师”,“有请某老师给我们示范朗读!”接着,通过“小老师”示范朗读、讲解,其他学生以模仿的方式来完成朗读教学任务。随后,作为对“小老师”工作的回报,除了物质刺激:加红星一至三颗(学生共同评价,优秀“老师”三颗星,次之二颗、一颗),精神鼓励当然也少不了,那就是给这位同学冠以了——“小老师”称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高的人才能做老师。能够当一回同学们的老师且被同学尊称一回“某老师”,这是一种荣誉和实力的象征。“小老师”这种评价形式既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让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策略2 重视肢体语言,让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并举
有人说:组织课堂教学,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惩罚。的确,有经验的老师能将有声语言、体态语言,能将预设语言、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创造性地进行评价,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肢体语言的运用。例如,学生积极思考时可以摸一下他的头;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利用眼神的接触,有效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声情并茂地回答完问题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还有,面部表情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带着微笑,以热诚、肯定、欣赏和真诚的表情评价能使学生倍感自信和愉悦,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感染下,会更有趣味地完成学习的任务。
问题三:评价主体地位失衡
没有学生评价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大多是教师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并附加着教师的个人情感,使学生得不到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打消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策略1 教会评价方法,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很多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喜欢玩、喜欢讲、也喜欢尝试,所以在评价中学习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但不会安于 “我问你答”、被老师的“一言堂”评头论足。老师不会评价是导致学生“无言”的主要原因。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去相互评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年纪较小,分析判断的能力还处于低水平,给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容易出现“跟风”现象,从而影响评价的质量。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评价也是如此,只要教师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相信学生能做得很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有机部分。此时,教师就要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做好指导,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和评价语言,指导学生如何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如何利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例:一位老师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生1:老师,我想问,大婶拄着双拐是失去双腿,还是失去单腿?
师:你真会动脑筋,谁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2:我觉得大婶是失去双腿,因为失去双腿才用双拐,而失去单腿只用单拐就可以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有一定道理,谁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3:我觉得大婶是失去单腿,因为失去双腿要坐轮椅才能走,再说大婶背着孩子走崎岖的山路,如果失去双腿是做不到的。
师:你的分析也合情合理……
交流与对话是课堂的基本方式,这决定了课堂评价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融为一体的教学智慧。上述老师的“导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自评互评中,不但纠正了思维偏差,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策略2 讲究评价策略,由一一对应走向以点带面
目前,有的老师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可能还处于一一对应的阶段,即一位学生回答了問题后,老师或同学会对这位同学做出相应的评价,很少会关注这位同学以外的其他学生的表现,这样很容易给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以“可乘之机”——反正老师和同学都在关注那位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正好趁机开会儿小差,时间一长,这样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课堂上的“边缘人”,而且日渐淡出大家的视线。所以,老师的评价在关注那一个个评价主体的同时,也要兼顾到那些暂时作为“背景”的学生的表现,使评价不仅让个别学生获益,也能激发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对个别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时,还可对其他学生的听讲态度作评价:“刚才第一小组的小朋友听得最认真,个个聚精会神,相信他们以后也会像××小朋友一样回答问题……”这样,可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不会因为在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而忽略自己,而是随时随地在关注着自己的表现。
实践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室的行走路线对课堂的即时评价也存在影响。因为教师主要行走在教室的前半部分,对后排学生的关注较少,导致即时评价不够全面,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善。
总之,有效实施即时评价,可以为学生有效提供开启智慧的钥匙。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整体”。教学中,我们要巧妙运用即时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接受知识的快乐殿堂,这样,“学生有了兴味”,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相信,一个有内驱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变得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