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的逻辑理路研究*

2021-02-15杨志龙陈卫强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产品特色

杨志龙,陈卫强

(1.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 730000)

一、问题的提出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是农业农村部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对乡村特色产业提出的发展思路,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的历史起点上,特色农业产业是贫困群体脱贫成果巩固深化和脱贫长效治理机制建构的基础性产业(苏芳等,2020),在需求多元、技术变革、创新驱动的支撑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蓬勃势头和多重功能进一步趋强。在此语境下,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问题予以科学研判和超前布局恰逢其时,重塑特色农业产业优势的新思维、新举措势在必行,社会各界不断将研究焦点移目于此,希冀将其打造成为新一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引擎。

关于特色农业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特色农业产业内涵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特色农业产业立足于独特的资源禀赋(余丽霞等,2010),在特定空间范围内(郭景福等,2020),以特定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冯子迅等,2013),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章力建等,2004),与地方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融合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胡平波,2011),或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效农业(孔令刚,2012),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能将区域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杜文忠,2010),具有资源区位性、文化传承性、生态益贫性及分散多样性特征(邵明华等,2020)。可见,特色农业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母本产业,但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规模化同质生产边界,以产品的多样性形成巨大合力抢占市场份额,获得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多重目标。二是关于特色农业产业功能的相关研究。已有研究发现,特色农业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链重构的重要力量(王仕忠,2020),能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在活力(严瑾等,2020),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类型和业态类型,是助益地区减贫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与基础(郭景福等,2020),集脱贫攻坚、市场开拓、优化结构、生态保护和提高区域抗风险能力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吴海峰等,2010),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破局的关键选择。

已有文献从多个视角为研究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基本参考素材,但仍存在改进的边际空间。第一,现有文献较多关注特色农业产业的表象特征,侧重从微观角度对某类或某种产业的具体性研究,缺乏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势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第二,现有研究多关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多重功能,未对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深入挖掘。基于此,本文系统阐释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的理论支撑、内在逻辑与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分域设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以期令政策设计更具精准性,进而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长尾理论最早用于解释现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新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认为诸多的小众化产品组合在一起可形成与主流产品相匹敌的竞争力量。“长尾”概念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掀起一场研究热潮,在众多追随者推动和完善下,长尾理论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下,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革新,市场需求多从大众化同质产品转向小众化异质产品,从多数量少种类的主位向少数量多种类的长尾转移。如此,市场上种类多但需求量少的产品(长尾)聚集起来的市场占有量可与种类少但需求量大的产品(短头)相匹敌,甚至长尾超过短头(Anderson,2009)。

长尾理论不仅适用于网络时代的无形产品,同样适用于实体经济中各行各业,是对新经济发展时代商业规律的一般性归纳总结。以长尾理论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支撑,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处在消费升级、乡村振兴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历史交汇期,为特色化、品质化农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这些因素不断催生特色农业产业长尾的形成。二是特色农业产业在生产者、生产方式及产品种类的选择方面门槛较低,只要具备一定的生产资源和技术,就能成为特色农业产业供应链上的参与主体。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不同地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供给同质性产品,可形成大规模的同质性产品联合,这类产品当属种类少规模大的短头阶段。而特定区域内农户生产具有鲜明的同质性特征,在特定资源环境条件下会形成区域特色产品,在不同区域内将会形成差异化的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够满足消费升级后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需要,当属产品种类繁多但数量较少的长尾阶段。尽管家户经营提供特色产品的数量无法比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的标准化产品数量,但当多样化产品集合一起时,便可形成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匹敌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量,形成农业特色产品市场的长尾(见图1)。

长尾理论应用于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个“不变”:一是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截止2019年底,我国人口数量已突破14亿①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数达到了141 178万人。,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一旦实现需求转移,必将会形成新的交易市场、交易方式和利润空间。二是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没有改变,家户生产依然占据农业经营主体地位。据第三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农业经营户2.07亿户,其中,小农户数量占到98%,71.4%的耕地由小农户经营,主要特色农产品由小农户提供(郭庆海,2018),能够满足消费端的差异化需求。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能够同时满足市场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小农户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的诉求,实现产销的精准对接和供需的精准匹配。

三、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逻辑

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是应对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选择,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从学理上诠释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内在逻辑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文章从价值发现、需求发现、供应链发现及价格发现“四大发现”入手,阐明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内在逻辑和关联。

(一)价值发现——基础前提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关键选择,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盘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农业部课题组,2018)。基于特色农业产业特有的功能与价值,一跃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前瞻考虑。

首先,特色农业产业生态功能明显。特色农业产业强调生产的生态化和绿色化,是集约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型经营方式,替代了传统农业生产以牺牲生态利益换取经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具体实践,能把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从本质而言,特色农业产业的生态价值体现在通过多元化、绿色化、高效化经营模式为农业生产区留下更多绿水青山,进而实现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目标,保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断释放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其次,特色农业产业的益贫功能显著。相较于规模化同质生产,特色农业产业强调小众化异质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持有大量分散特色资源的贫困群体提供了摆脱贫困的机遇和路径。特色农业产业立足贫困群体已有的特色生计资源,为开辟一个新的保护性脱贫空间,创造性地将贫困群体和边缘化人群纳入新的经济增长空间,通过市场机制将静态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动态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拓宽贫困群体的创收渠道和增收机会,为其脱贫成果的巩固深化和长效脱贫机制的构建提供可能。

再次,特色农业产业的社会功能显著。消费转型升级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驱力量,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提供多样化农产品的基本载体和最重要途径,在保证粮食足量供给和产品安全提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强调产业链延伸和增值,新的业态类型和产业类型不断涌现,持续创造除务农和务工外的第三就业空间,为生产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途径。此外,特色农业产业的区域属性赋予特色农产品可议价特征,能够获得高于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吸引回流乡村的农民工创新创业。

最后,特色农业产业具有振兴乡村功能。特色农业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在对区域资源属性重新分析与研判的基础上,选择彰显区域禀赋特色的产业类型,不仅是实现区域内产业优势互补的基础前提,也是推动区域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凸显特色资源价值的有效形式。特色农业产业以特色种养业为基础产业,依托乡村特色资源衍生出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新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对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郝华勇,2018)。

(二)需求发现——重要驱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规模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再适应“丰裕社会”的价值判断(Galbraith,1965),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是迎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驱动源于“三大变奏”的历史交汇:一是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该矛盾的战略安排和路径选择(龚锐等,2020)。二是乡村振兴战略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布局和政策设计方面予以倾斜,巨大的政策驱动特色农业产业内部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衍生,不断拓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将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的切入点和“领头羊”。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载体,并详细部署了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三是我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消费市场对于小众化异质产品的需求激增,由此形成的市场需求将对特色农业产业产生巨大的驱动效应。随着产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的更安全转变,消费升级的快速变化倒逼农业供应链、产业链提质增效。异质化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多样化农产品供给将是未来很长时期内生产者的努力方向,而此类产品终将源于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可知,特色农业产业已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构件和关键领域,被赋予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使命,能够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多样化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发展潜力和内生动力,有望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供应链发现——关键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供应链旨在加强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将供应链理论引入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领域,为解决我国传统农业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功能模式单一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探索和发展路径(赵宏伟等,202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考虑特色农业产业的供应链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特色农业产业供应链具有何种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把握特色农业产业供应链内部各环节的有机协调和逐步完善。特色农业产业供应链具有鲜明特征:第一,特色农业产业是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脱胎于传统农业产业的分化和改造过程中,以乡村空间范围内的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是集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第二,特色农业产业供应链的参与主体是小农户,小农户数量众多且握有丰富的特色资源,为其提供异质化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如此,小农户作为农业全产业链参与主体地位毋庸置疑,可以直接分享农业全产业链中供应链环节的价值增值收益,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三是特色农业产业供应链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内容不断丰富。在“互联网+特色农业产业”、区块链技术、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实现产销对接时间上的统一和空间上的并存,是特色农业产业成长“软环境”优化的内在体现。同时,以汽车、火车及高铁为代表的交通设备更新换代,成为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硬环境”优化的外在表征,能够有效提高区域间交通通达性,使消费者与产品间的时空距离极大缩短,由此催生的交通流、信息流等一系列新型业态不断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添动力。

(四)价格发现——最终目标

生产要素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一般有流动性要素与不可流动性要素之分(李秀芬等,2017)。长期以来,已有研究多注目于通过可流动要素的空间集聚和转移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忽略了区域内不可流动性要素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从某种意义而言,区域内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反映要素的稀缺性,要素的区域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属性。不可流动性要素具有发展区域内产业的天然独占性和排他性优势,利于形成特色产业。由此可见,区域内不可流动性的农业生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为现代市场提供具有相对价格优势的特色农产品。

普遍认为,特色产品能够较同类产品获得更高价格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对不可流动性要素需求的增加,产生稀缺性要素的服务价格,进而通过市场机制和效率体现为市场价格的相对高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流动性要素会出现相对性减少,由此带来要素价格的相对提升,反映在产品市场上则表现为产品价格的上升。以上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特色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获得高价。特色农产品价格提升的缘由则表现得更为多样化,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1)特色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一方水土产一方名品”,农业特色资源难以复制和转移,决定了特色农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占据“人无我有”战略高地,就能在产品竞争中形成价格优势。众多产品以其特有的产品属性和产地属性闻名于“市”,白洋淀鸭蛋、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等是历史留给消费者的惯性认知,极具营销价值和产地效应,可有效彰显特色农产品的区域价值。

(2)特色农产品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既表现为特色农产品与大众农产品之间存在差异,也体现在各类特色农产品之间存在区别。现代市场到处充斥着农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差异鲜明的个性化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赖,使其对所消费产品支付更高价格。此外,产品在包装、色泽、形状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予人独特的感受,需求偏好可有效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利润空间。

(3)特色农产品形成细分市场。追求特色、高质量、口感佳的品质产品是当代消费市场的需求趋势与典型特征,基于消费者所处位置、收入能力、自身心理及购买需求等方面差异,对消费市场进行更为精细的划分,提供与现代市场相适配的特色农产品,在小领域内通过“精、专、优”特色产品对接目标市场,依然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卖出高价。

(4)特色农产品承载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农业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的形成过程,也是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过程,每一种特色产品背后皆有故事。如此,产品购买不仅能满足物质需求,也能令消费者从中获取精神层面的认知与享受,故而能激起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购买动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特色农产品具有价格层面的竞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也以此为契机快速成长起来,形成具有生态绿色、业态丰富、长期可持续的优势产业。本研究关于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逻辑围绕“四大发现”展开,各“发现”之间存在逻辑递进性与内容互嵌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成长系统(见图2)。其逻辑递进性体现在“互联网+”、大数据、冷链物流技术等软环境的优化升级及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硬环境的更新换代,有效扩大了特色农产品供应的市场半径,使其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条,将产品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最终实现了特色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的有序转化。内容的互嵌性强调特色农业产业的需求发现过程是其价值实现过程,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是其价值增值过程和价值向价格的转化过程。当价值转化为价格后,生产者可将部分溢价收益用于特色农业资源维护,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化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利用已有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类型和业态类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自然环境的资源红利和生态红利,由此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路径

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为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契机,突破了长期以资金、技术、人才等传统流动性要素为研究对象,以数量增长为研究中心的传统理论范式,开始将研究目标瞄准小众化消费群体。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凸显了具有特殊区域属性的不可流动性要素的价值,可从区域资源禀赋的“量”和“质”两个层面阐释。量的层面表现为区域范围内各类要素数量和结构关系,质的层面表现为由具体要素数量和结构所导致的区域功能属性的相异性。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量和质的层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性,这对于区域特色产业的选择及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建立在区域属性明显的不可流动性要素的基础之上,以区域特色迎合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和个性化需要。

就我国发展实际来看,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融合化、多样化特征。但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及乡村区位和发展程度差异考量,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分域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新时代赋予特色农业产业新的时代内涵和特殊功能,特色农产品的易腐性特质及地域属性,决定了不同地区应该承担差异化的特色农业产业类型,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概要地将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区划分为如下四类区域:近城郊区、近产业园区、基地生产区和欠发达山区,以期为推动不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提供发展机遇和空间,从而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兴旺目标。

近郊城区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且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优势,此类地区应注重依托城市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并通过与城市地区互融互通的二三产业实现联动发展。同时,应注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和创新,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和乡土文化,拓宽特色农业产业的功能边界,吸引“城里人”入村消费,享受农村自然风光带来的体感满足和接受农耕文化的精神洗礼,提升农业生产蕴含的文化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多重效能,拉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

近产业园区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应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将乡村特色优势资源与园区力量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和园区高度市场化双赢局面。一方面,特色农业产业与园区优势产业相衔接,将成为园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参与力量,形成产业集群化、互补性发展格局,为园区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后劲和深厚潜能。另一方面,园区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为该地区农户创造第三就业空间和增收门路,获得特色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和产业链价值增值收益。

基地生产区应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产业的产品供给功能,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优势化、生态化的特色农产品及其衍生的各类农副产品,为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保障。同时,借助信息化力量推动生产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释放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溢价效应,进一步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欠发达山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关键在于利用乡村现有的特色资源禀赋,借助信息化力量将长期不为人熟知的优势及独具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组织宣传方式推销出去,拓宽欠发达山区人们的收入渠道,将特色农业产业打造成为欠发达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优势产业,为进一步维持特色农业产业资源注入新动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上四类地区及其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是根据乡村所处区位和特点划分,但就其发展实质而言,特色农业产业成长路径是多元化的,四个区域产业类型有重叠与融合之处。因此,在特色产业布局过程中,产业选择应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目标转移,遴选出适合当地特色、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业。

五、结 论

特色农业产业是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的地域化特征、业态类型多样的新型现代农业形态,是迎合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选择。本研究以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的逻辑理路为主线,引入长尾理论作为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的理论支撑,深入分析了特色农业产业在当前具备蓬勃发展势头的理论可行性和现实合理性。同时,围绕价值发现、需求发现、供应链发现、价格发现系统阐释了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内在逻辑,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及乡村区位和发展程度差异的考量,将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区分为近城郊区、近产业园区、基地生产区和欠发达山区四大区域,提出适合“四大区域”属性特征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分域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显然,本文厘清了特色农业产业成长各环节的内在逻辑关联,梳理了特色农业产业的成长脉络和发展历程,明晰了新时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存在价值,增加了该研究领域的边际贡献和理论增量,指明了未来一段时期内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农产品特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特色种植促增收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