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审苦荞品种黔苦7号丰产稳产性及主要品质指标分析

2021-02-15章洁琼张荣达郭玉祥田永国唐健波

种子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苦荞荞麦农艺

章洁琼, 卢 扬, 张荣达, 芦 峰, 郭玉祥, 田永国, 唐健波, 邹 军

(1.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贵阳 550001; 2.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贵阳 550006;3.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贵州 毕节 551700; 4.铜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贵州 铜仁 554300;5.纳雍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贵州 纳雍 553300;6.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贵州 沿河 565300)

苦荞品种黔苦7号由贵州省威宁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院(原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威宁地方品种“冷饭团”为亲本,采用单株选择法系统选育而成,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品鉴杂2013001号)。2009—2011年参加国家苦荞品种(南方组)区试,黔苦7号平均产量为3 107 kg·h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4%,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1年在四川昭觉、贵州威宁、云南迪庆、重庆永川4个试点进行国家生产试验,黔苦7号产量比对照增产23.5%,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21.1%[1]。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是检验品种是否优良的基本依据[2]。黔苦7号在贵州除威宁县外的荞麦产区产量及品质表现未见报道,为了使国审苦荞新品种快速推广应用,促进当地优质品种更新换代,本试验利用在贵州省荞麦主产区开展的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分析黔苦7号在5个产区试验点的产量结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品质表现,进一步明确黔苦7号在贵州省的适应区域及高产途径,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20年贵州省5个荞麦主产区开展的品种对比试验结果。

1.2 试验材料

5个产区的品种对比试验对照品种均为九江苦荞,威宁县、大方县的供试材料是黔苦7号、黔苦8号、贵米苦1号、六苦2号、九江苦荞等5个荞麦品种;沿河县、碧江区的供试材料是黔苦7号、黔苦6号、六苦1501、贵黑米15号、九江苦荞等5个荞麦品种;纳雍县的供试材料是黔苦7号、黔苦5号、黔苦4号、贵米苦18号、九江苦荞等5个荞麦品种。荞麦品种贵米苦1号、贵米苦18号、贵黑米15号由贵州师范大学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选育并提供;六苦2号、六苦1501由六盘水市职业技术学院(农科所)选育并提供;其余荞麦品种种子由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方法

1.3.1试验地点

试验设置5个试验点,试验地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1.3.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 m2(5 m×4 m),条播,行距+播幅为33.3 cm,行长为4 m,每个试验小区种植15行,每行匀播8 g。

1.3.3理化品质指标测定

将荞麦籽粒研磨成粉状,由青岛科创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对水分、灰分、蛋白质、总黄酮(以芦丁计)、可溶性糖(以葡萄糖计)、总淀粉及支链淀粉等理化品质指标进行测定。

1.4 统计分析方法

1.4.1变异系数法[3]

CVi=(Si/Xi)×100%,

1.4.2高稳系数法[3-5]

1.4.3适应度分析法[6-7]

适应度用“比例值”表示,指各品种超过平均产量的试点数占总试点数的百分比,反映了各品种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基本广适性,用于衡量品种的适应性。

1.4.4灰色关联度分析[8]

按照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9],以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表现出的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重、千粒重等6个农艺经济性状指标作为比较数列,将荞麦产量作为参考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计算出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绝对差值,求得各农艺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再计算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程度均值得到关联度,同时将6个农艺经济性状指标对产量指标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组成关联序。农艺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表示两者关系密切,反之,农艺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小,表示两者的关系疏远。即灰色关联度越大,因素的相似程度越高,关系越密切。

1.5 数据处理

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分析

2.1.1不同品种的产量表现

从表2可知,各试点黔苦7号的平均产量为1 146.67~1 616.67 kg·hm-2,5个试点的平均产量为1 442.00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9.31%,增产幅度为1.78%~31.5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黔苦7号较对照丰产,增产潜力更大。

表2 不同生态区域黔苦7号及对照品种的产量表现

2.1.2不同生态区的产量表现

5个试点的海拔在523~2 254 m范围内,不同生态区域的荞麦产量表现不同,由表3可知,试点间的荞麦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 9<0.01,品种×地点互作项表现不显著。所有试点的黔苦7号均比对照品种九江苦荞产量表现高,增产点率为100%。威宁县试点的黔苦7号产量表现最高,平均产量为1 616.67 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9.61%;纳雍县试点的黔苦7号比对照品种产量的增产幅度最大,达31.56%;大方县试点的黔苦7号产量表现最低,平均产量为1 146.67 kg·hm-2,比对照品种产量的增产幅度也最低,仅增产1.78%。5个试点的荞麦平均产量为1 325.33 kg·hm-2,威宁县试点的荞麦产量表现最高,平均产量为1 484.17 kg·hm-2,其次是沿河县试点,荞麦平均产量为1 400 kg·hm-2,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这两个点的荞麦产量与其余试点的产量表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表3 荞麦一年多点区域试验方差分析表

2.2 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表4 荞麦区域试验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2.3 农艺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黔苦7号及对照在5个试点区域的农艺经济性状表现见表5,黔苦7号在不同生态区域平均生育期为78 d,比对照提早10 d成熟。另外,黔苦7号的单株重和千粒重也比对照要高。综合两个品种的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表现,对7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荞麦产量分别与单株重、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和0.887;单株重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0;单株重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3。

表5 不同生态区域黔苦7号及对照品种的农艺经济性状表现

表6 荞麦农艺经济性状、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产量与农艺经济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对荞麦的产量及农艺经济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得出产量与各农艺经济性状的关联度及排序。由表7可知,荞麦产量与各农艺经济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千粒重>单株重>主茎节数>株高>主茎分枝数>生育期。荞麦产量与千粒重的关联度最高(ri=0.559 3),可见千粒重对荞麦的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单株重(ri=0.455 2),再次是主茎节数(ri=0.358 4)。表明千粒重、单株重和主茎节数对荞麦产量形成最为关键,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生育期与荞麦产量的关联度最小(ri=0.243 3),说明生育期对荞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较小。

表7 荞麦产量与各农艺经济性状的关联度(ri)及排序(R)

2.5 主要理化品质指标分析

随机选取大方县和沿河县试点的黔苦7号及对照的籽粒进行主要理化品质的测定,见表8,结果显示,黔苦7号的水分、灰分、蛋白质、总黄酮(以芦丁计)、可溶性糖(以葡萄糖计)、总淀粉及支链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12.03 g·(100 g)-1、2.63 g·(100 g)-1、13.45 g·(100 g)-1、2.20 g·(100 g)-1、1.01%、59.93 g·(100 g)-1、34.83%,对照品种九江苦荞的水分、灰分、蛋白质、总黄酮(以芦丁计)、可溶性糖(以葡萄糖计)、总淀粉及支链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12.33 g·(100 g)-1、2.28 g·(100 g)-1、11.70 g·(100 g)-1、1.98 g·(100 g)-1、1.01%、63.60 g·(100 g)-1、38.60%。与对照品种九江苦荞的理化品质指标比较,黔苦7号的水分、总淀粉及支链淀粉分别比对照品种低2.43%、5.78%、9.78%;黔苦7号的灰分、蛋白质、总黄酮、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九江对照品种高15.38%、14.96%、11.13%、0.5%。由此可见,黔苦7号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活性均较好。

表8 黔苦7号及九江苦荞的主要理化品质指标测定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国审荞麦品种黔苦7号在贵州省不同海拔生态区域的产量表现不同,平均产量为1 422.00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9.31%,是一个丰产性很好的品种。

变异系数法是广泛应用于不同作物品种高产稳产分析的常用方法[3],主要分析品种的静态稳定性[12]。高稳系数法能客观综合评价苦荞品种的丰产稳定性水平,贾瑞玲等[13]在苦荞区试上的研究结果发现,高稳系数与苦荞品种的产量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其变异系数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品种的高稳系数值越小,即表示其丰产稳定性越好。本试验分别采用变异系数、高稳系数、适应度来评价黔苦7号品种的稳产性及适应性,黔苦7号品种的变异系数为13.07%,大于对照(9.86%),变异系数法结果表明,黔苦7号高产但不稳产,对照则稳产但低产;高稳系数法结果表明,黔苦7号的高稳系数为5.71%,小于对照的(18.05%),表明黔苦7号较对照的丰产稳产性更好;适应度分析法结果表明,黔苦7号和对照的适应度分别为60%和40%,说明黔苦7号的普遍适应性表现更好。本试验结果表明,黔苦7号适宜在贵州省荞麦主产区进行秋播种植。

黔苦7号在不同生态区域的平均生育期是78 d,比对照提早10 d成熟。黔苦7号与贵州省推广的其他主栽品种黔苦2号、黔苦3号等相比,具有早熟的优势,生产上更适宜间作、年内轮作种植模式,提早成熟,避开个别年份因早霜发生早,苦荞未完全成熟,造成减产的生产难题。

荞麦产量构成因素有单位面积株数、株粒数和粒重,这三个因素之间是矛盾、制约和协调的关系[14]。本研究对荞麦的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荞麦产量与单株重、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重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重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显示,荞麦产量与各农艺经济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千粒重>单株重>主茎节数>株高>主茎分枝数>生育期。表明千粒重、单株重和主茎节数对荞麦产量形成最为关键,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生育期对荞麦产量形成的影响最小。

荞麦是药食兼用作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15]和丰富的活性功能[16]。营养成分主要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矿质元素、膳食纤维、蔗糖、果糖等[17]。荞麦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和血脂、抗癌防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类雌激素等生理功能[18-19],荞麦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多少是衡量荞麦品质优劣的重要参数[20]。对2个荞麦品种的主要理化品质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黔苦7号的水分、灰分、蛋白质、总黄酮(以芦丁计)、可溶性糖(以葡萄糖计)、总淀粉及支链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12.03 g·(100 g)-1、2.63 g·(100 g)-1、13.45 g·(100 g)-1、2.20 g·(100 g)-1、1.01%、59.93 g·(100 g)-1、34.83%。与对照相比,黔苦7号的灰分、蛋白质、总黄酮、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5.38%、14.96%、11.13%、0.5%。说明黔苦7号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活性均较好。

猜你喜欢

苦荞荞麦农艺
红山荞麦看木森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保健食品说荞麦
苦荞花
荞麦花开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苦荞壳和苦荞籽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比较
城门苦荞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