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娴的艺术人生

2021-02-15俞律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2期
关键词:书法

俞律

萧娴(1902年11月—1997年1月16日),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

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1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专门从事创作;1997年因病离世,享年95岁。贵阳市翠微阁观有为萧娴作品陈列馆。

在20世纪女书法家中,萧娴无疑是最杰出的。她生于1902年,逝世于1997年,可以说基本与20世纪同来同去。不平凡的世纪为每一个世人提供不平凡的经历与奋斗机会。

萧娴是贵州省贵阳市人,字稚秋,号蜕阁,又号暂得居士。出生于南明河畔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饱读诗书,精研文墨,并拥戴革命。曾参与黄花岗之役的秘密起义准备,用棺材运送枪械武器。后与民国元老多有交往,当过任广州市长时的孙科的秘书。萧娴受家庭影响,9岁学书法,12岁就充当父亲写对联的助手,能仿父亲墨迹写大字。曾应请为广州高第街写街名,又为珠江畔的二沙岛风景区写“静迺寺”三字,石刻存世。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又为其书丈二对联及“壮观”大字,其时才13岁,人称“粤海神童”。曾有机会见孙中山,经孙中山推荐为“国民党特别党员”(年幼党员)。

萧娴除用功于书法外,也爱读诗词和绘画,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习油画;又求学于岭南名画家高奇峰,专学国画。18岁时被广州书法社吸收为会员。

萧铁珊于1922年自广州移居上海。曾任康府家庭教师,萧娴遂有机会出入康家,并结识康家年龄相仿的女儿康同环,以平时临写的篆书《散氏盘》请康有为过目。康喜其笔墨精到,欣然题诗赞美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于是收萧娴为女弟子。在萧娴的艺术道路上,这是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康有为传授萧娴书法十分严格,大凡执笔、运笔、用墨、结构,一一细析示范,因萧娴爱作大字,乃因势利导,教她从《石鼓文》入手,然后细临《石门颂》,篆隶功夫下透了,再临《石门铭》。这《石门颂》是魏碑佳品,神采高逸,结构多神明变化,最宜用其神采精光作擘窠大字。萧娴遵师训勤学,又旁及《爨龙颜》《爨宝子》《张猛龙》《张黑女》《龙门二十品》等,下笔气魄越来越大,以至于逐渐发展成寄动拔厚重于古拙的风格,从形到神全然不像妇女所书,阳刚之气不出于乾而出于坤了。康有为认为她前途无量,必成大器。为了让她在理性上获得完整的学识,便授以自己的书法理论《广艺舟双楫》,并要求她先读前辈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这样,萧娴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大师们的教益。包世臣和康有为都是尊碑的,萧娴既承其学,自然走其艺术道路,从此奠定以“三石一盘”为基础的治学原则。所谓“三石一盘”即篆书《石鼓文》《散氏盘》,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然后进一步临习康有为的行书,所以她的行书一直具有明显的康味。其时康有为颇苦于求书者多,接应不暇,有时便请萧娴和她的师兄刘海粟代笔,可以乱真。

对于文字学,萧娴此时也有所涉猎,她既为康有为入室弟子,便有机会聆听章太炎的国学演讲。章太炎也赏识萧娴的书法,曾为之题字赞道:“真如万岁枯藤”。这是对其书法线条美的最高评价。

其时萧娴也曾学过篆刻,老师是广东金石名家万石楼主简琴斋。

就这样,萧娴在上海书画界颇有名望了。她加入“青年书画会”,经常参加上海书画界同仁聚会,该会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真迹》(印于民国12年即1923年12月)第一集有“中华全国金石篆刻书画家通讯录”,前言中说明:“本会为海内诸君求金石篆刻书画便利起见,特辟通讯录一栏,上列诸家如欲登门者请函本会接洽可也。”通讯录共列金石篆刻书画家吴昌硕、王一亭等十八人,萧娴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该会屡办艺术欣赏会,会员相互交流切磋,每次都有特刊记录。

萧娴还常参加青年书画会和广肇公学临池组活动,青年书画会第一次欣赏会300余件陈列书画中就有萧娴两件作品:一件为《节临石门颂》、一件为《节临石门铭》。

自此萧娴开始鬻书生涯。

1926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也参与了此项活动,有一件作品为福建省漳州财政处处长双清以100块大洋购下收藏,她得到宋庆龄接见并亲授奖状和奖章,在艺坛影响日增。这一年随父赴香港,即以书为业。萧铁珊的好友于右任等著名人士特地登报推荐萧娴云:“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萧娴者,乃黔中名士萧铁珊先生女公子也。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裔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实罕其匹,海内名士,翕然誉之,同人等愿女士仍贡献所长于社会,为之规定润格,求书者,有津梁焉。将见碗底神采,能事固不受促迫而一时纸贵,声价亦无俟品题也已!……”于是萧娴名声大震,洛阳纸贵,并非虚誉了。

萧娴的丈夫江达,曾留学法德两国,习工程,志工业救国,但回国后不甚得志。他善文辞,好艺术,和萧娴志同道合,抗战期间,夫妇辗转重庆、成都一带,没有什么大作为。但对萧娴的艺术事业十分支持。蕭娴在重庆时拜王东培为师学画梅花,常去王府求教,江达常陪同前往,江家称萧娴为江三太太。

王东培是南京人,是金陵大学教授,以书画篆刻名扬当世,尤擅梅花,以行草笔法入画,号金陵第一家。萧娴自拜王东培为师,于书法中溶入画意,艺术更有意境,后来萧娴曾与王东培在成都合办过书画展,鬻书画谋生。

章士钊是萧铁珊的老友,抗战期间萧铁珊蛰居上海,章士钊则在四川,曾写词寄萧娴,赞美她的书法,有云:“大字雄奇小字腴,黄庭亲见写成初。”记叙20年前看少年萧娴写字的旧事。

抗日战争期间,萧娴流离于西南、西北,为衣食奔走,生活于困难环境,有时居无定所。兵荒马乱之间,书法艺术的实践时断时续。抗战胜利之后,长期定居南京,家处风景区玄武湖畔,她原是国民政府立法院工作人员,回南京后复职科员,同时重操鬻书旧业。先作《鬻书自例》诗两首,自我介绍:“一支笔走三千里,八口家余四壁风。愿得千缗易尺楮,墨池便许放鹅笼”,“早年托迹在碑林,翰墨生涯本素心。汉白元朱酬夙好,只须一字一千金。”后物价大涨,又作《再自例》诗两首示世:“历劫归来寸物无,重安楮墨用功夫。呼儿将去街头卖,相对湖边酒一壶”,“鼎钟篆刻冲文气,老至孳孳感慨深。女界尚多敦古趣,只须一字十千金。”

萧娴自幼受教于饱读诗书的父亲,于艺术主攻书法,而于诗词也颇用心,有作诗寄托感慨的文人习惯。早年忧心国事,就作过不少爱国诗词。譬如22岁就作过一阕好词《浪淘沙》云:“明月自团圆,倒影河山。碧江深处不胜寒,风片柳丝花两岸,独把鱼竿。国步正艰难,内外交殚,版图常常泪痕看。南国纷纷忙末了,我暂偷闲。”

又如1936年她34岁时与丈夫江达登南京清凉山扫叶楼,作七律慨叹时事云:

眼底风云遍九州,伤时怕上半千楼。

闲阶落叶何曾扫,胜国遗民孰与俦。

一代才人犹未死,六朝陈迹总添愁。

蒋家山色芳邻接,吟得新诗荐素秋。

又如抗战期间作《闻榆关陷感作》云:

风雪交加岁又阑,登楼北望怯衣单。

金欧已缺银河耿,变色与图未忍看。

抗战期间由于逃难生活极不安定,诗稿无法保存,以至于零落難以收拾,回南京后整理旧稿,十不存一,录其残稿,名为《劫余草》存世。

建国以后,萧娴的书法艺术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9年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并送子女参军,任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师。1951年玄武湖修建,萧娴居处拆迁,在百子亭后,辟小园造屋两椂,自题《枕琴室》为书斋。1954年,旧友章伯钧向中央统战部推荐江达、萧娴夫妇,遂共同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达并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萧娴被邀参加了南京市文联的艺术活动,1961年任南京市政协委员,又当选文联委员,1964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段时期经常参与书法艺术活动,与林散之、高二适、谈月色、陈大羽、武中奇等齐名,而在他们一生的艺术生涯中,萧娴实成名最早。

建国后萧娴的艺术生涯主要集中在书法方面。虽政治运动不断,而书法属抽象的造型艺术,与文学直接表达意识形态思想不同,所以基本稳定。她之所以在建国后除偶有应酬应景的诗词作品,基本不谈此调,原因或即在此。

萧娴书法成就,此时已趋成熟,舆论界非常推许,而著名的书友们都有诗词文字赞扬之,如高二适有《稚秋大家的临本<石门颂>宿题,为赋两绝报之》:

忆昔周遭独石桥,闻将大字郁苕荛。

卅年老笔纷披在,真见摩崖汉隶超。

临本堪称奋雪霸,扫除蛇蛭稼蒲良。

高亭未此褒斜道,不得同君榜蜀冈。

林散之则有《赠萧娴老人》诗赞之:

归来病雁思如何,剪得新诗寄阿婆。

隔岸青山犹妩媚,虚堂白发自蹉跎。

豪情书似康南海,逸气才留郑小坡(君书学康有为而词气又近郑文焯,小坡其字也)。

联得墨缘兄与弟,古今此事已无多。

又题萧娴临《石门颂》云:

能从笔法追刀法,圆转自如出性灵。

我亦喜临汉隶字,未能如此见精神。

武中奇亦为之跋,有云:“萧娴同志平生致力于斯(指石门颂)研习精勤,尤能自见风格,可谓善书者。”

陈大羽称其书:“......笔力苍劲,老而弥健......堪为后学典范。”

萧娴处事,历来低调,其书艺成就如此,而在南京公开面世展出却一直等到78岁。其实在此前她已拥有大量的成功作品,篆、隶、楷、行具备,尤以大字对联,深受社会喜爱。书法界同仁多次建议她开办一次个人书展,她都谦逊未许,直到78岁这一年,她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名誉理事,被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聘为名誉理事,当选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才把书展在南京市美术馆办起来。她的书展自然形成轰动效应,陈大羽以《真善美》为题撰文评价其书艺,发表于《新华日报》。

萧娴是在贵阳出生,贵阳市领导非常重视这个开展当地书艺活动的契机,于1983年特邀萧娴回乡交流书艺,萧娴重乡情,特为《贵州日报》和《贵阳晚报》作诗抒还乡之乐,前者云:

年年江表度重阳,老去他乡念故乡。

想见娄山关上雁,正衔明月叫晨霜。

后者云:

山中云树依前绿,陌上秋花老更红。

此日相逢夸盛世,故乡万事笑谈中。

其后又于1991年89岁时第二次应邀返故乡贵阳,捐书法作品101件,贵阳市重修当地名胜翠微阁,辟为《萧娴法书陈列馆》。1993年她91岁时,贵阳市政府三邀她返乡参加翠微阁“萧娴法书陈列馆”落成揭幕仪式。

萧娴晚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书“奋斗终生”四字自勉。

萧娴虽然在书坛负盛名,但其实长期以来只是一位为家务所困的家庭妇女,一直到1984年82岁时,才被江苏省人事局录用为国家干部,安排在江苏省美术馆从事专业创作。评为一级美术师。

她逐步成长于旧时代,全面造就女书法大家于新时代,以一个家庭妇女而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其奋斗历程实更难于男性书法家。她的艺术成就是多门的,诗、书、画、印都曾涉猎,以书法成就为第一;金石实践较少,成就当属第二;诗词虽亦多佳构,惜存稿散失太多,只能列第三位了;至于绘画,后期已不弹此调了。

萧娴有许多学生,不少已成著名书家。碑学渊源,康氏遗绪,传承不绝。

1997年1月16日,萧娴病逝于南京,十天后在石子岗殡仪馆大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省市领导及文艺界人士600余人参加,悼词评价萧娴的一生云:“萧老的人格精神和艺术作品都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遗产。”萧娴纪念馆于11月15日建成开放,地处浦口风景区求雨山,馆内建萧墓,与江达夫妇合葬,立碑纪铭云:

达人其贤,娴心其哲。精工妙艺,天造地设。性则率真,品实高洁。始生乱时,山立不折,用世以诚,如金如铁。晚喜国兴,服务恳切。利器精光,老骥汗血。仰止艰勤,学人圭臬。宇宙苍苍,万古同穴。秋雨春风,一灯不灭。

(作者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等
图说书法(158)
图说书法
书法一
书法三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