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竹产业困境与对策
2021-02-14陆云峰陆志敏
张 波,卢 婷,张 宁,陆云峰,陆志敏
(1.宁波市林业园艺学会,浙江 宁波 315012; 2.余姚市林业服务中心,浙江 余姚 315400;3.宁海县林特技术推广站,浙江 宁海 315600; 4.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宁波 315012)
竹产业是宁波市重要的乡村产业,也是当前乡村产业的弱质产业。高质量发展竹产业是加快我市山区农村跨越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宁波市竹产业有过辉煌历史,无论从竹林培育到竹笋竹材加工,还是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都曾走在全国前列。然而,进入21世纪,宁波竹产业逐渐落伍。笔者从事宁波市竹业管理30多a,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带领课题组认真进行调研与分析,寻找原因与对策,为重振宁波竹产业建言献策。
1 宁波市竹林资源现状
1.1 竹林面积逐年增加,竹林质量日趋下降
全市共有竹林面积8.5万hm2,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1/6,其中: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林7.93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93.33%,立竹量3.6亿株,其他小径竹面积0.55万hm2。 全市竹林集中分布在宁波市西南部,奉化、余姚、海曙、宁海、象山是重点竹产区。由历年森林资源调查可知(图1),1984-2017年33 a间,竹林面积从5.44万hm2,增加到8.5万hm2,增加近3万hm2,年均增加0.09万hm2。前25 a的竹林面积的增加,主要是绿化荒山,人工造竹林和自然扩鞭,后15 a竹林面积的增加主要是自然扩鞭。由于竹材、竹笋的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培育竹林的积极性大大下降,造成荒芜竹林面积增加,竹林质量趋于下降。
图1 宁波市历年森林资源调查竹林面积变化图Fig.1 Area of bamboo forests in Ningbo over the years
1.2 竹笋产量稳定,加工能力下降
根据近20 a来宁波市竹笋年产量统计,年产量在12~19万t之间,竹笋总产量中,毛竹笋占大多数。由图2可见,2002年,竹笋产量最高,达19万t,2018年最低,仅12.17万t,随着面积的扩大,产量反而下降,印证了竹林质量下降。
图2 宁波市近20年来竹笋总产量和毛竹笋产量变化图Fig.2 The total output of bamboo shoots and that of Phyllostachys edulis shoots in Ningbo in recent 20 years
由图3可见,2003年以来,竹笋加工企业数量从97家,降至最少17家(2016年),随着雷竹(Ph.violascens‘Prevernalis’)竹笋加工的兴起,近几年有所增加,至2018年为30家,加工的产品以水煮笋为主。2016年之前,随着水煮笋出口市场、外省同业竞争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水煮笋加工企业急速减少。近几年随着竹笋新产品和国内市场的开发,加工企业比较稳定。
图3 宁波市竹笋加工企业变化图Fig.3 The number of bamboo shoo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in Ningbo
1.3 雷竹等优良笋用竹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随着优良笋种的开发和早出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雷竹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由图4可见,自2009年以来,0.4万hm2的雷竹林面积的竹笋效益,超过了达7万多hm2的面积的毛竹笋产值,说明科技的进步对竹产业的贡献很大。
图4 宁波市近20年来毛竹笋与雷竹笋产值比较图Fig.4 Bamboo shoot output values of Phyllostachys edulis and 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Prevernalis’ in Ningbo in recent 20 years
1.4 宁波市竹产业曾经的辉煌
1.4.1曾经创造竹产业5个之最 最大的毛竹:1957年奉化县岩头石门1株胸径24 cm的大毛竹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展出;1958年眉径(离地1.5 m处的周长)54 cm的大毛竹在莫斯科万国博览会展出;1964年4株眉径53 cm的大毛竹在北京展出;1996年10月奉化市萧王庙袁夹岙袁长岳培育的1株胸径达19 cm的大毛竹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中展出并收藏。
最早的毛竹科学培育基地:石门大毛竹基地自20世纪50年代作为原南京林学院竹类研究科技人员现代竹林培育试验基地,1958年全国林木丰产现场会进行参观考察。
最早的毛竹科学培育书:原南京林学院竹类研究科技人员在总结石门竹农培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石门大毛竹基地为样板形成了一套最早的毛竹科学培育。
最早的竹林培育科教片:196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石门拍摄毛竹培育科教片。
宁波水煮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久负盛名,以品质闻名于日本市场,据原宁波市水煮笋协会统计,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最高年生产水煮笋230-240万罐,最多年份占日本水煮笋市场70%以上。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口商会水煮笋分会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以宁波为代表的浙江水煮笋出口价格比福建等地出口水煮笋平均单价高24.12%(高0.41美元·kg-1)。
1.4.2曾经的竹笋高产典型 余姚三七市东茅山村陈康飞于1987年创造了当地单位面积最高竹笋产量,达竹笋39 t·hm-2,因此,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余姚市原洪山乡邵岙村邵坤维创造了6.33 t·hm-2的冬笋单产最高记录。1998年鄞州横街朱敏村毛宏国创下了亩产57.6 t·hm-2的竹笋单产最高纪录。鄞州横街董家村董永苗20世纪90年代每年单产采鞭笋10.5 t·hm-2的最高记录。
2 宁波市竹产业发展瓶颈与难题
2.1 竹产业发展瓶颈
从宁波市竹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从辉煌走向衰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2.1.1竹产业企业家与创新人才缺乏 竹产业从业者大多是从传统产品生产开始,从小规模、低端产品生产开始,企业利润少,行业吸引力弱,缺少开拓型、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小,当前竹产业的优秀企业家与创新人才缺少是竹产业发展最大瓶颈。
2.1.2省工省力便利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竹下经济发展是竹产业第一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林下种植、养殖,经济效益显著。但是由于劳动力投入成本高,发展的面积不大,如大面积的推广需要省工省力便利化的林下经济新模式。
2.1.3竹林培育及竹材(笋)采运机械化 传统的竹林培育和竹材(笋)的采运主要是靠人工劳动,由于劳务投入量大,劳动强度大,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快,就业门路广,劳动力紧张。竹林培育及竹材采运人力资源的高投入与农村劳动力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可供山地竹林地应用、高效益的垦复机械和采运机械的缺少是竹业第一产业的主要瓶颈之一。
2.1.4竹产业融合难 竹产业涉及多行业、多产品开发与利用,一片竹林需要众多不同领域的企业共同开发,缺少龙头企业引领,难以组成竹产业联合体和实现竹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存在企业各自为战,同质竞争,还造成资源浪费。
2.1.5政策支持乏力 基层政府、山区竹农对竹产业发展有迫切期待,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说不重视,但苦于缺少针对性的对策。缺少扶持竹企业就是实现竹区乡村产业兴旺的勇气与担当。对竹产业初级加工、竹产业园区的土地缺少优惠措施,在以“亩产论英雄”的政策下,竹产业需要用地多,无法与其他行业相竞争,许多竹加工企业无法落地。缺少扶持企业达到环保绿色生产的政策。
2.2 竹产业发展面临难题
2.2.1竹产业链严重脱节的难题 竹产业链是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的产业,每个环节相互影响。在宁波市竹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第三产业的不发达,又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不发达,又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而反过来,第一产业的落后,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影响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的落后,无法提供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竹产业产品,从而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当前,市场需要环保、安全、绿色的竹(笋)产品,有多样化的需求,市场需要第二产业不断开发竹(笋)新产品。第二产业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环保装备、人才、资本等各种因素影响。竹(笋)加工业由于其特殊性,需要有初级产品加工和精深产品加工,构成完整竹(笋)加工链。宁波拥有象宁波竹韵竹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宁波士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宁波大埠食品有限公司等竹材(笋)精深加工企业,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由于初级产品本地市场无法满足其需要,只能向外地采购,对当地竹材与竹笋销售带动作用不明显,从而影响宁波市的竹林培育发展。
2.2.2环境友好型的竹材加工技术难题 传统的竹(笋)加工技术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关停高污染、高能耗、落后生产工艺的加工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企业需要低碳、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竹材(笋)加工新技术,这是当前竹产业企业面临最重要的技术难题。
2.2.3全竹利用技术难题 竹子全竹是宝,已形成共识,但企业产品利用竹子还比较单一,竹板材类加工企业,主要利用竹子的中间部位,造成了竹梢、竹兜、竹枝、竹叶、竹屑、竹汁等资源的浪费,而且形成了环保问题,将竹板材类加工企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类企业的原材料,全竹得到充分利用。企业的融合发展和产业技术链的完整性还存在不足,面临难题。
2.2.4竹材工业化防霉防蛀防裂技术难题 要实现“以竹代木”“以竹胜木”“以竹代塑”“以竹胜塑”,防霉防蛀防裂技术是难题。这方面虽然取得了进展,但竹材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的竹产品,没有根本上解决防霉防蛀防裂技术难题。竹材用品的霉变裂变经常发生,重组竹材的褐变没有得到解决,影响竹材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
2.2.5竹笋新产品开发难题 由于竹笋上市季节集中,数量大,鲜笋保鲜与贮藏难度大,加工来不及,影响鲜笋的价格,大规模加工初级产品是鲜竹笋的主要出路。传统的水煮笋,由于受到外贸出品和环保要求提高的双重影响,产能大幅减少,出现了“卖笋难”,大量的竹笋受到农户弃挖。开发由农户简单加工成初成产品,由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开发满足市场新需求的新产品是解破“卖笋难”的主要路径。需要突破鲜竹笋贮藏、保鲜、初级加工等延时加工的技术,拉长竹笋加工时间。
2.2.6竹制品消费与贸易的宣传与推广难题 竹制品具有低碳环保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宣传与推广不足,国内作为“以竹代木”“以竹胜木”的家居用品消费量占比还不高,对环保的竹制品消费与贸易政策导向支持不足,宣传与推广的方式方法上,没有突破性进展。竹材(笋)物理加工与生物利用化学加工园区相分离的原则,园区循环利用的零排放的布局技术。
3 宁波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3.1 构建完整的竹产业链
高质量的竹产业体系是一条循环、开放、耦合的竹产业链,由发达的竹业第一产业——竹林培育业,发达的竹业第二产业——竹(笋)加工业,发达的竹业第三产业——竹产品贸易、旅游、保障和管理业等组成的竹业经济循环系统。构建竹产业“三产”融合,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思路,以开拓国际、国内消费者市场为目标,做大第三产业;以创新开发新产品为目标,做强加工业;以提供优质原材料为目标,做精第一产业。
一产,宁波具有传统优势,无论在四季竹笋高产高效、竹材的高产都有成熟的技术。今后的发展重点:竹林分类经营:在雷竹等笋用林培育上,主要是推广雷竹早出覆盖技术,引种夏秋季出笋的优良竹种,毛竹林重点推广冬笋、鞭笋高产高效培育技术,同时选择近郊立地立件较好的毛竹林推广春笋冬出覆盖技术。在竹材培育上推广大毛竹培育技术,以竹材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对陡坡、生态脆弱的山地竹林划为生态公益林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要功能。探索发展符合宁波实际的毛竹林林下经济模式,在林药、林菌上形成一定规模,并产业化。竹林采运机械研发与应用,竹林道路与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二产: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培育竹材、竹炭、竹纤维以及系列产品、竹子生化利用、竹笋深加工等不同领域领军企业,形成全竹利用的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区建立初级加工点。三产:以发扬竹文化发展竹海旅游为重点的竹业第三产业。积极开发竹观光、竹根雕、竹保健、竹体验、笋美食等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利用竹林景观资源,开发建设“森林人家”“竹乡农家乐”等竹生态特色旅游项目,有条件的特色竹产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大竹林的FSC认证,通过认证,可以突破西方国际的绿色环保壁垒,将竹产业顺利打入国际市场。区域内发展以竹材打造竹全产业链的形式,建立竹产业联盟,全竹企业间的整合,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形成几个竹企业集群。“三产”融合,还需要竹产业体系中共同利益关系的融洽。企业与市场需要互利共赢、信息互通;企业间需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与农户需要互帮互助、利益共存;企业与政府需要互信,构建良好的政企关系。
3.2 构建竹产业政策支撑体系
当前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最重要的一环是企业用地政策。竹产业是事关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乡村产业,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应在土地供应上区别对待,不能以“亩均论英雄”,应按照竹林资源分布合理布局加工企业,同时鼓励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与产区村级集体合作建立初级产品加工点,优先安排村自留的集体经营性土地,原材料的堆场,应作为林业设施用地审批。人才保障体系,宁波市竹产业发展首要的人才是高素质、开拓型的企业家人才,培育引进高层次企业家人才,同时培养和吸引创新型、研发能力强的科技人才(包括产品设计、新技术研发人才等),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这类人才落地宁波。科技保障体系,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企业的技术需要为导向,鼓励与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建科技服务平台,民营科研机构,研发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现代高新技术、数字化智能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突破竹产业加工技术瓶颈,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升级,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构建竹(笋)产品营销网络体系
竹(笋)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需要一个健全完整的营销网络体系,加强品牌建设、产品宣传与推介,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建设,收集消费者需求、信息反馈等。建立数字化系统把优质竹(笋)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反馈给企业,促进产品更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