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的三包资料袋

2021-02-14吕述谦

金秋 2021年17期
关键词:王红抗战东北

※文/吕述谦

1978年3月,我被安排到千阳县文教局工作,任务是落实干部政策。交接时,离任的同志与我共同清点干部档案以及若干包资料袋,干部档案装订整洁,但其中的几包资料袋却鼓鼓囊囊,资料袋上的注名是:张志渊。这个名字我是熟悉的,她是我1962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她的大女儿是我的俄语老师,小女儿则是我的同级同学。因有这几层关系,所以我对这几包资料袋很小心地加以管护。当时那几包资料袋和百余份干部档案就存放在我的办公室里,而办公室也是我的卧室。3年后我调离时,也是很慎重地将它们移交给了接任的同志。

我认识张志渊时,她只是个普通教师,然而她的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却非常传奇、相当丰富多彩。张志渊,1912年4月24日生于重庆方家什字,早年靠别人资助留学法国。归国后,以记者身份积极投身于抗战,领导过抗战军人家属队为抗属服务。她曾在几家报社做过记者和编辑,是当时杰出的文化人物。她的丈夫王克道曾受寓居上海的原东北自卫军司令李杜将军委托,在共产党的协助下,秘密潜入吉林东部东北反日同盟军第四军,在军长李延禄的帮助下,调查过东北抗战的真实情况。张志渊把从王克道口中听到的关于东北抗战中女战士的英雄事迹写成系列文章《东北抗日联军中的女英雄》,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她翻译的著作有大仲马的童话《鼹鼠王和它的女儿》,都德的剧本《阿来城的姑娘》。张志渊的报告文学《东北抗日联军的儿女们》与刘白羽、杨朔等名家的作品一道被收入2017年出版的《1931-1955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第四卷)》。

1962年,张志渊老师举家从咸阳纺校受聘于千阳中学,1966年4月退休后转至宝鸡定居。上世纪80年代,她是《宝鸡报》的特聘撰稿人,署名“八旬巴淑”,所写文章影响颇大。1997年去世,享年85岁。她的大女儿在无锡工作,现已八旬,二女儿在宝鸡工作。后来才知道姊妹俩一直在追寻母亲的遗物,但数十年无果。

2019年初,千阳县政协召开征集《名人与千阳》文史资料专辑座谈会,好多知情人认为:张志渊老师动员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大女儿一起,从城市到边远山区从教,而且学识渊博,师德高尚,曾给县级机关干部开办过“公文写作知识讲座”,口碑很好,在千阳影响甚大,应为《名人与千阳》专辑的首选人物之一。

9月13日早,我去县政协文史室办公,负责编辑工作的周玉彩同志兴奋地告诉我,有人交来了写张志渊的文章,并征求我的意见。我读了稿子后,感觉对张老师的经历叙述缺乏史料佐证,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突然,我想到了作者的史料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并且还回想起当年我在文教局交接工作的那一幕,于是我就如实地将这一切告诉了周玉彩。他立即拨通了县文教局负责档案同志的电话,希望能查到张志渊的档案。过了几天,文教局管档案的同志从一大堆资料袋中找出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3包资料袋,交给了周玉彩。他翻阅这些资料后,觉得应该让张老师的后人知道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于是,张老师的小女儿王红就得到了这一信息,并和远在无锡的姐姐通了电话,两人皆惊喜若狂。

9月26日,王红受姐姐委托,匆匆赶到千阳。见到我时,她的眼眶都湿润了。她告诉我,她母亲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南北东西,历经抗战,饱经风霜,最后落脚千阳执教。“文革”中她被抄家,虽然1972年被平反昭雪,但抄家时的被抄之物却未退回,老人家临终前还念叨过这桩事。前年,她曾和二姐专程去北京档案馆查找过父母的档案,虽多方联系,但一无所获。今天终于看到了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父亲照片、母亲留学护照、毕业证等资料,也通过你们提供的线索,在网上查到了父亲的著作和研究他的文章,了解了父亲的抗战历史,这是我们全家的喜事!她还透露出了一个心愿,希望这3包资料袋能完璧归赵,以祭母亲在天之灵。看到她那么激动、如此迫切,我觉得有义务帮助她了却这一心愿。下午,我和王红的几个同学一块去了县文教局,最后如愿以偿,物归原主。

次日清晨,王红把资料清单发给我,共257张(册、本)。谨摘录部分,窥豹一斑:中华民国外交部护照1册;法国签证,毕业证等6份(1928-1931);苏联驻天津总领事馆为庆祝十月革命31周年纪念日大典请柬1张;剪辑报刊23张(期),时间跨度为1928年4月16日至1950年6月14日,以抗战时期的为多;发表文章23篇,部分文章题目:《血战》创刊号(1938年4月16日)《东北泪》;《文学周刊》(1947年3月8日)《纪念三八妇女节,我们应该认清新环境》;北京新民报(1950年6月14日)《王大妈认字》;《悼史沫特莱女士》;翻译高尔基小说:《最后的一天》……玛利苛儿蒙小说《吉屋招租》;爱勒那·布基谢夫斯加小说:《茀纳蒂卡的第一次旅行》等。

虽未阅读她的原著,但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张志渊老师的民族责任心、社会责任感以及思想的先进性。张志渊老师的传奇人生也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我想,这些资料不仅是王红家庭个人的,也是研究抗战历史的珍贵资料。

王红还告诉我:母亲有完整的日记5大本和自传体小说,现在还没有找到,我对她说,希望能有新的奇迹出现。她还说很想把母亲的文章整理成辑,但要搜集完整,因时间久远,恐怕难以实现。我劝她:“不求完整,但求传承,期待张老师的文集,付梓面世。千阳的学生,都很期待这件事。”她听后笑了,笑得很幸福。

猜你喜欢

王红抗战东北
东北铁锅炖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Make ’Em Laugh
女子为逃避坐牢,10年连生5个孩子!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吃透氧化还原反应
被冷暴力折磨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