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拉萨 新建筑

2021-02-14撰文徐宗威供图徐宗威部分

中华民居 2021年6期
关键词:拉萨西藏传统

撰文 徐宗威 供图 徐宗威(部分)

拉萨新建筑的审美印象

今天的拉萨城到处是形态各异、色彩亮丽的新建筑,或高大挺拔,或清秀典雅,或简洁朴实,或通透明快,如拉萨河的波涛此起彼伏,又像高原的鲜花缤纷烂漫,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拉萨河南岸的柳悟区和拉萨汽车站以西的堆龙德庆区人烟稀少,没有几栋房子,但现在到处都耸立着现代化的新建筑,城区焕然一新。尤其是拉萨河北岸,新居民楼、新学校、新医院、新酒店、新商场等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起,充满现代气息。古城拉萨如今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新城。遍地的新建筑传递着旺盛的新活力,如早春的阳光,生机勃勃。而拉萨曾经的地标建筑大昭寺、小昭寺等已在新建筑的海洋里变成了“小不点儿”,站在布达拉宫上已很难看到它们。

拉萨河北岸,新居民楼、新学校、新医院、新酒店、新商场等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起,充满现代气息。

拉萨新建筑的造型风格或偏向传统,或偏向现代,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总体来说,既有对现代建筑理念的学习和引进,又有对西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表达。现代建筑元素和传统建筑元素的构成比例关系决定了新建筑的形态特征。按照这一比例关系的轻重浓淡,我们可以将拉萨新建筑基本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新建筑中的传统建筑。这类建筑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它们古朴而粗犷,建筑装饰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充满了远古的神秘感。从现代建筑美学角度来看,它们可以被称之为“古典主义建筑”或者“复古建筑”,比如,位于八角街的夏扎府、冲赛康市场等都属于这个类型。

新建传统建筑的建筑材料仍然使用毛石、阿嘎土、原木木方等原生态材料,建筑结构仍然采用木柱网式结构形式,施工仍然依靠人工劳作。它们通过传统的建造技艺和形式风格,传承和发扬了西藏传统建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拉萨古城的历史风貌。

第二类是新建筑中的现代建筑。这类建筑在拉萨城已十分普遍。它们的造型或宏大奔放,或委婉含蓄,但都给人以震撼心灵的感染力。按照现代建筑美学的说法,它们可以被称之为“风格派建筑”“先锋派建筑”或者“未来派建筑”,比如,拉萨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拉萨体育运动场、西藏大学教学楼、西藏自治区会展中心等都属于这个类型。

新建筑中的现代建筑是按照现代建筑理念,采用现代空间结构形式,使用钢材、工业玻璃、铝镁合金型材等现代建筑材料,依靠现代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建造的。它们摆脱了历史与传统的束缚,告别了木柱网、边玛墙等古老的建造形式以及繁缛的宗教装饰,大胆开创了现代建筑新风格。

这些现代建筑具有巨大的流动式空间,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现代美:超长的直线和超平的水平度,给人以清朗的规则美;变化的曲线和灵动的形体,又给人以优美的几何美;超大的玻璃幕墙或者连续的横向开窗,能让城市和山川美景尽收眼底,又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自然美。整体来说,它们简洁、明快、空透,造型自由,充满了现代设计美感。

第三类是新建筑中的“传统+现代”建筑。这类建筑普遍采用现代结构形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造,但又融入了收分墙、梯形窗等西藏传统建筑元素。按照现代建筑美学的说法,它们可以被称之为“折中主义建筑”“形式主义建筑”或“新古典主义建筑”,如拉萨藏游坛城、文成公主演艺剧场、拉萨饭店、拉萨西郊宾馆等都属于这个类型。

其实,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单纯设计建造传统建筑或者现代建筑都相对容易,因为它们都已经形成各自较为成熟的建造体系和形式风格,都比较容易着手。但是,要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则完全变成了一种探索创新。在拉萨,人们试图将这两种建筑风格进行融合,寻求创造一种高原建筑新风格,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如今,“传统+现代”建筑几乎成为拉萨新建筑的主角。它们给拉萨城增添了富有变化且有趣的视觉美感。

在拉萨,人们试图将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进行融合,寻求创造一种高原建筑新风格,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拉萨新建筑传递的现代建筑美

现代建筑美学发端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以及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美学等汇成洪大的社会思潮,激发着人们不断思考创新,其中就包括了对建筑创作的思考。后来,产生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产生于欧洲的新理性主义建筑思潮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着全球的建筑创作与建造实践。当然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席卷全球。

自改革开放以来,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保罗·安德鲁等现代建筑界代表人物的建筑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创作。在这股大潮中,拉萨也积极学习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思想,并融入新城建设中。今天,现代建筑在拉萨已经随处可见。它们传递着现代建筑美学的理念和精神,也彻底改变着这个古老而偏远的高原城市的面貌。

我们以拉萨火车站、西藏自然科技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和西藏美术馆为例进行举例分析。

拉萨火车站

拉萨火车站总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建筑高25米,主体有2层。

建筑主体结构呈“凸”字形,为中轴对称布局,售票厅、候车室等均衡地分布在轴线两侧。建筑外立面主要使用白色装饰,显得清新亮丽,与高原上洁净的蓝天白云相得益彰,并呈现出雄伟而庄重的视觉效果,具有明显的纪念性特征。这是拉萨人民对今天新生活的讴歌。

当然,站房建筑同样融入了西藏传统建筑元素。比如,外墙使用了收分墙体施工工艺,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坚固感。窗楣层叠且夸张出挑的表现手法明显有着西藏传统建筑的影子。

站房内,中央部分采用钢框架结构设计形成高大通透的中央通廊,这是火车站最重要的客流通道,方便人们直接扫码进站通行。候车室和休息厅同样有着宽阔、高大、通透的建筑空间,并装饰着精美的大幅壁画和迷人的现代灯饰,配有完备的现代服务设施,保障为旅客提供便利舒适的出行服务。整个车站洋溢着美妙的现代建筑气息,它因此被誉为“拉萨新理性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

西藏自然科技博物馆

西藏自然科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建筑高近30米,主体有3层。

建筑主体采用连续变化的几何图形构型,以非对称的形式展开,形成高大而通透的建筑空间。金色的阳光穿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满厅堂,让室内明亮而温暖,富有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具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特征。

当然,场馆的设计是充分融入了自然博物馆主题思想的。建筑主体结构富有变化,如山脉般的几何形体和远处的群山建立了很好的呼应关系,形象地表达了人类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开拓创新精神。

另外,场馆的主立面两侧分别从建筑内部伸出一个相对低矮的矩形方块,简单而朴实,使博物馆展览空间得以合理拓展并趋于完美,同时也彰显了西藏传统建筑随意、古朴、粗犷的文化特征。可以说,现代建筑的组合美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西藏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主体有3层,是拉萨新建筑中的大体量建筑代表。

该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具有鲜明的现代建筑特征。建筑平面空间呈规则的矩形布局,并对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做了相对集中的规划设计,从而使展出空间相对固化。它充分满足了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出、保存、研究、修复等功能需要。

在建筑风格处理方面,它紧紧抓住了西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并进行了充分展现。比如,墙体收分、墙垛边玛、金顶装饰、梯型窗套、柱头彩绘等西藏传统工艺都在新建筑上有了恰当的运用和表达。外墙全部选用当地毛面石材,使建筑整体展现出西藏传统建筑的古朴粗犷之美。尤其屋顶上7个大小不一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正是西藏文物的历史光辉在闪耀。西藏博物馆被称作“拉萨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作 品”。

西藏美术馆

西藏美术馆是拉萨水泥厂原址改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为2.5万平方米,改造面积为0.7万平方米。

美术馆是利用拉萨水泥厂原有的废弃厂房和场地改造设计而成的,共分主展馆、互动体验区、创作基地、艺术集市等4个功能区。改造中,在保留了水泥厂老料房主体结构桁架的基础上,营造出了净空高15米宽敞、透亮的美术馆中央大厅。为利用好老料房的高大空间,还在中央大厅上部设计布置了休闲层。休闲层四周通透、视线开阔,人们可以在这里品茶,欣赏拉萨河谷的壮美自然景观。在中央大厅一侧,设计了型钢框架结构的主展馆,强化了其工业建筑遗址的风格特征。屋顶上连续横向开窗,亦沿用了工业建筑的传统做法。过去高大的烟囱被改造成园区的艺术灯塔,它在夜晚亮灯后赋予了整个园区绚丽奇幻的艺术色彩。水泥厂的老筒仓及附属建筑被改造成艺术集市区,同样别具一格。总体来说,这个项目很好地改造利用了老厂房,使废弃的工业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华丽转身。

当然,拉萨的现代建筑代表绝不仅仅是以上几例。拉萨的新机场、新商城、新会议中心、新住宅等现代建筑已经遍布拉萨河两岸,它们给拉萨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高大、空透的现代建筑为拉萨城留下了新时代的印记,也昭示着拉萨城正在迅速崛起。

现代建筑的平面和空间结构形式以及现代建筑理念,共同构建了高大、空透的拉萨新建筑。这些新建筑为拉萨城留下了新时代的印记,也昭示着拉萨城正在迅速崛起。

拉萨新建筑和老建筑的碰撞与融合

我们看到,拉萨新建筑(现代建筑)和老建筑(传统建筑)在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也引发了许多的争议和讨论。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拉萨新建筑与老建筑的建筑理念和审美标准的差异:新建筑的创作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基础上的,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共融的理性美,具有抽象、简洁的现代美学特征;而老建筑的创作是建立在数千年的高原宗教文化基础上的,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以及神灵共融的感性美,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正是新建筑与老建筑不同建筑理念和审美标准的碰撞与融合,才有了今天既传统又现代、既古朴又时尚的拉萨城。

当然,争议也由此而来:有些人喜欢这样的拉萨城,有些人不喜欢这样的拉萨城。不喜欢的原因正是由于新老建筑的差异所带来的审美冲突。他们会认为原来的拉萨古城的美被破坏了。这样的想法不得不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拉萨人已经生活在现代社会,不可能再去挖渣土、打阿嘎,只有现代建筑才可能更好地满足人们丰富的现代生活需求。因此,对于拉萨新老建筑的融合,人们应当抱有理性和宽容的态度。我们可以在它们的历史连接与文化差异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美,也可以在欣赏老建筑古典美的同时,享受新建筑所带来的生活便利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美,胸有丘壑,怡然自得。

拉萨老建筑的现代美学意义

西藏传统建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象雄时期,迄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在数千年衍变进程中,西藏传统建筑形成了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体系。但是,它们的建造方式和形式风格整体上并没有大的变化,依然一贯保留着柱网式结构和宗教色彩装饰。

西藏独特的历史和宗教文化赋予了拉萨传统建筑别样之美。拉萨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古朴粗犷的原始美、坚如磐石的厚重美、神秘高深的神祇美、跃动变化的自由美、朴实亲切的人性美等几大方面。今天,拉萨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已经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拉萨传统建筑依然释放着历久弥新的古典之美。我们必须认识到,拉萨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在今天依然十分重大。

西藏地矿博物馆

拉萨传统建筑的现实美学意义主要在于指引着人们去了解、记录、感受和欣赏藏式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建造技艺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拉萨的大昭寺、布达拉宫以及遍布高原的老建筑,都是这样的建筑代表。它们刻画了西藏建筑的风格和色彩,也刻画了人类不畏高原恶劣环境顽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它们展示了西藏建筑空间的发展和演变历史,也展示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追求。如今,我们的任务是要将传统建筑所传达的高原先人的宝贵精神传递下去。

今天,来到古城拉萨的人们,不管是旅行还是工作,都表现出对老建筑的由衷热爱。因为,当人们亲眼看到拉萨古城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老建筑时,便会自觉地认为自己真的来到了那个心中向往的古老的、纯粹的、吉祥的拉萨。

所以,拉萨老建筑对维护和延续拉萨古城历史风貌和地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人们只有看到它们,才会将拉萨的昨天和今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

拉萨小昭寺一角

当人们亲眼看到拉萨古城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老建筑时,便会自觉地认为自己真的来到了那个心中向往的古老的、纯粹的、吉祥的拉萨。

拉萨新建筑必将拥抱世界

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现代建筑的发展从未止步,就像一条大河一直奔流向前。

今天,科技日益智能化,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日益多元化,都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全球的建筑创作也快步走上否定传统建筑、创新现代建筑之路。不管你认可还是不认可,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已成大潮。拉萨新建筑的创作必将顺应时势,以更好地姿态融入世界现代建筑大潮。并且,人们已经在期望拉萨的新建筑能够形成一种成熟稳定的新风格。当然,坦诚地讲,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现代建筑的创作是一直向前发展的,永远不会在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成熟风格后停滞下来。不过,从另一个相对意义上讲,人们期待的这个风格其实又已经存在。纵观拉萨新建筑中的所有现代建筑和“传统+现代”建筑,都具备着抽象、简洁、空透等共性特征。这就是现代建筑的突出特征和新风格。今天的拉萨建筑就正在逐渐形成这样的现代建筑风 格。

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建筑不仅抛弃了传统建筑设计的“清规戒律”,也抛弃了传统建筑繁缛复杂的装饰,转而追求简单的、纯粹的、自由的形式结构体系和全新的建筑语言体系。现代建筑走到今天,出现了构成派、风格派、白色派、高技派、有机派、先锋派、未来派等众多的建筑流派和丰富的建筑理论。虽然有的建筑流派的思想难免有些偏执,但是,整体来说,现代建筑始终保持着理性的审美态势向前发展,并且始终充满了创造性和活力。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建筑开始走上了一条兼顾地域文化、科技发展和地球生态的新融合式创作道路,出现了几个重要倾向:第一,不断向传统文化学习,努力在传统中寻找宝贵的建筑精神,克服建筑创作千篇一律的普遍问题;第二,理性面对高科技发展,在选择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时,以节约资源和能源为前提,不以牺牲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第三,增强了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发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零排放建筑。这些就足以说明,现代建筑创作一直在向更适应现代人生存需求的方向发展。

所以,人们需要怀抱动态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多元多变的新建筑的明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拉萨新建筑将拥抱崭新的明天,未来会给人们一个崭新的世界。

拉萨洲际大酒店

猜你喜欢

拉萨西藏传统
都是西藏的“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拉萨舰,入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拉萨姑娘美
神奇瑰丽的西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