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研究
2021-02-14齐星圆代维吴雨瑶高振兴
齐星圆?代维?吴雨瑶?高振兴
摘要:水土保持监测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推动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如何解决当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推进监测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如何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将成为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水土流失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并要求搞好水土保持。相关单位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充分依靠科技手段,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着力提升管理效能,真正做到基础扎实、监管有力、治理有效,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 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的新形势
1.1 国家对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的要求
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监测作为水土流失防治的基础工作,是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落实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决策的重要支撑。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全面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大力提升监测评价能力。
1.2 水利部对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的要求
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通知》,明确了2017年~2020年主要任务,部水土保持司要求各级监测机构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抓紧做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规划,围绕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测范围划定、国家重要或敏感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年度水土流失消长评价、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评价等任务,做好顶层设计。
2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整体来看,水土保持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监测信息采集手段落后,监测设施设备差、观察手段和方法落后、自动化程度低,绝大部分水土保持监测点仍依赖人工观测,严重影响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和精确度。
2.2 基层站建设及运维经费难以落实
基层站点没有稳定的建设运行维护经费来源,站点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部分站点设施设备老化陈旧,监测数据采集手段落后,严重影响站网建设及运行管理,影响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和精准性,无法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持续不断的基础数据支持。
2.3 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有待提高
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技术交流和技能培训不足,一线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低,无法保障监测工作的成果质量。
2.4 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应用不够充分
各级监测机构对现有监测成果未进行系统性整理和深入挖掘,目前主要侧重于数据汇总、整编和上报,没有充分应用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日常监管及综合治理项目管理,对政府决策和水土保持绩效考核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相关监测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仍需推进。环保、国土、农业、园林等行业开展了大量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监测工作,但目前行业之间尚未有效开展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影响了水土保持监测服务效果。
3 做好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措施
3.1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发展动力
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部署不断增加,对水土保持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监测技术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形势。所以要坚持科技创新,加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研发力度,有效提升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水平。从实际来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信息化。尤其是目前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比如,各地依托公共网络通信资源、国家的支持,已经建成了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网络,非常方便全国与各省之间的信息传输。而且还建成了涵盖水土保持普查、重点防治区域动態监测、水土保持方案等内容的数据库。最重要的是开发了包括项目管理、监测等内容的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监测结果的有效利用[1]。另外,无人机、遥感技术、物联网等技术也被引入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使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效率、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总之,若想真正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创新。
3.2 不断拓宽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工作的覆盖范围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结果的实效性、全面性,还需借助技术手段,不断拓宽监测范围,并积极构建动态化的监测体系,对监测网络覆盖下的区域进行动态监管。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依据区域实际情况,构建全面覆盖的动态监测网络,并充分融入定位技术、观测技术,为水土保持规划、治理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其次,针对某些地形特殊的区域,要充分发挥出现代科学的优势,实现无死角监测。如利用无人机技术。再者,要做好辖区内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尤其是针对水土流失严重、饮水水源等重点区域,更要采取先进的监管技术,对其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分析,从而为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2]。最后,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应对各种随机的突发性水土保持监测事件,从而充分发挥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服务功能。
3.3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面对新形势,为了提高水土保持监测水平,相关部门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体系,从而使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更加标准、规范。首先,应当做好社会引导、技术指导工作,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水平。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可出台完善的监测条例,明确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内容、规范,并以此为标准实施各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其次,应做好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出水土保持监测结果的实效性。如针对生产建设项目,采用监督检查、督促整改、执法、跟踪落实的方式,控制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同时,还应积极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监督检查体系,强化水土保持监测检查、执法力度。最后,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建设,简化监测工作流程,提高监测成果应用水平,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规范进行。综上所述,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应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新的发展形势[3]。因而,各部门、各单位应努力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结合发展形势,明确其工作重点及创新途径。
3.4 切实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是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和参建各方严格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大部分项目建设单位不重视、不及时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或不落实监测意见,或提交的监测成果不真实[4]。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监测工作上缺乏有效监管,造成生产建设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整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在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监管中的重要作用,使监测工作成为守护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哨兵”,推动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落地落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国家越来越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高质量水土保持工作,应积极改革监测工作模式,提高监测成果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永福.推动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工作的思路[J].智能城市,2020,6(07):126-127.
[2]蒲朝勇.推动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工作的思路与要求[J].中国水土保持,2017(05):1-4.
[3]王爱娟.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点工作现状及规范化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17(04):66-68.
[4]乔殿新,王莹,屈创,蔡昕,凌峰.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刍议[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14(06):137-140.D05A37BE-201C-4BB4-88DA-81A51BA3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