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党群关系维度

2021-02-14盛国荣马达

知与行 2021年6期
关键词:党群关系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

盛国荣 马达

[摘 要]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否取得胜利,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主权安全、政权安全和人民利益。当前,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分化党群关系的手段来干涉内政、分裂国家、颠覆政权的图谋有增无减。我们必须明确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维护党群关系、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党和人民双向脱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和谐稳定的党群关系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引导机制、网络沟通机制、网络法治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为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重要保障。党群关系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在联系,为巩固党群关系、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制度维度维护好、运用好党群关系,真正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关键词]党群关系;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252;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6-0070-09

任何政党在任何领域都存在维护党群关系的问题,并以党群关系是否稳固作为检验实践的重要依据,在互联网领域也不例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形成了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和谐稳定的党群关系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所起积极作用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重视党群关系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其实质在于以密切的党群关系为基础,破解新形势下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新困境,构筑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党群关系的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制度维度。因此,梳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党群关系的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制度维度,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党群关系的理论维度

在当今网络社会中,明确意识形态斗争以什么为指导、为谁谋利益、有谁来参与,才能为维护党群关系、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需要以群众为中介,理论只有与群众相结合,为群众所把握,才能够展现理论的引导力,发挥理论的批判力,激活理论的创新力。

(一)理论基准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始终高度重视无产阶级群众与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党领导群众推进解放事业的合理性。共产党是具有鲜明阶级属性的政治组织,是人民群众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与领导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413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既是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又是人类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领导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忽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最明显分歧就在于创造历史和财富、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究竟是英雄还是人民群众。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实践的践行者,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思想的根本指南。对于不断探索党群关系规律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2]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有阶级基础才能发挥其领导作用,而这个阶级基础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西方反华势力为了消解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信任,刻意制造五花八门的虚假言论,试图引起广大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立,激化社会矛盾,使群众和党离心离德,从而造就“颜色革命”的导火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是现实斗争在网络领域的必然延伸。列宁曾经指出:“谁的后备多,谁的兵源足,谁的群众基础厚,谁更能持久,谁就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3]在互联网这个主战场,我们能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组织充足的力量对错误思潮和反动言论进行有效的批驳,做到对负能量有的放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4]51。

(二)理論至高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内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11无产阶级政党从革命运动开始的那天起就公开表明自己是为了争取受压迫的人民获得解放而斗争的政党,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努力的政党,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传统优势。

赢得民心方能筑牢执政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419-420。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深知,要想赢得民心,就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始终把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理顺人们的社会关系、提高人们的社会地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5]与“以物为本”不同,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不断地回答了我们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

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依靠。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指导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广大人民群众站了起来,并逐渐觉醒。正如当初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可以说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如今在波谲云诡的互联网环境中,要想取得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同样需要党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发一条网上信息,那就会产生巨大正能量。”[4]55党坚持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党非常清楚,自己永远是人民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民群众,一切奋斗目标、远大理想都不会实现,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斗争都将走向失败,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汪洋大海的磅礴之力,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理论创新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和团结的人民是具有高度自觉性和高度自我意识的人民。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社会历史不是少数先进分子和英雄人物所能够完成的,创造历史的力量也不是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力量通过复杂的社会系统团结起来而形成的“一加一大于二”的社会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70。因此,理论只有与群众相结合,并争取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才能激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动作用。

科学的理论需要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得以实现。为了凝聚社会力量、完成党的历史使命,需要通过解放思想来唤起人民群众的自我意识,通过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民群众的观念世界,使人民群众能够在利益冲突中客观地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清晰地认识个人与他人、国内与国外、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力量,逐渐削弱那些分化党和人民群众的敌对意识形态。

理论的科学性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发展。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320。随着人民群众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参加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与和谐网络社会建设的人民群众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目睹和体验了科学理论的科学性,最终使科学的理论深入人心、令人信服,使敌对的意识形态不得人心、遭人唾弃。

科学的理论需要在与时俱进中满足社会需要。理论能否指导实践,关键在于理论能否满足不断发展的实践的需要。那些脱离现实需要的抽象思维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无法满足个人的现实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的科学理论,是武装人民群众、指导人民实践的行动指南,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反观资本主义反华势力所推崇的意识形态,是脱离社会实际、违背客观规律、忽略现实需要的意识形态。

总之,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人民群众能否在拥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时时处处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决定着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能否践行群众路线、能否密切党群关系、能否取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

二、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党群关系的实践维度

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的执政党,其执政条件会随着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社会环境的演进而发生转变。在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脱离群众的风险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就对党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在实践中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和谐稳定的党群关系如何在网络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党群关系的重要维度,其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核心,防止党和人民双向脱离是本质,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目的。

(一)核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具体事物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性质的矛盾,在解决矛盾中维护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人民内部矛盾是人与人之间非对抗性的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粗暴强制的手段,更不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7]群众的反映如何,党对群众的反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关乎党是否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是否贯彻了群众路线。在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中密切党群关系,就是要善于化解群眾的负面情绪,把群众的反映作为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是否得到正确贯彻的重要依据,把能否解决社会矛盾作为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把是否践行群众路线作为党执政地位是否巩固的重要基础。

在网络生态环境极其复杂、网络舆情和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网络社会,网络行为能否得到正确的引导,现实矛盾在网络上的映射能否得到适当的处理,决定着党能否利用和谐稳定的党群关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取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同社会阶层的现实需要愈发多样,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住房安全、教育资源、饮食饮水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再加上国外反华意识形态多渠道涌入和扩散,以及反华势力与国内反动势力相勾结而利用夸大社会矛盾和制造虚假信息的手段来分化党群关系,如果我们不采取必要措施践行网络“枫桥经验”,党群关系势必会遭受不利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4]30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西方反华势力惯用的伎俩就是通过放大矛盾来破坏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心,消解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如果党和人民群众能够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那么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多么凶险的敌人、多么严峻的挑战,党和人民都能够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取得胜利。

(二)本质:防止党和人民双向脱离

一切为了群众,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同;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同,才能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力量;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力量,才能突破困难、战胜挑战。如果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同,那么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力量将无从谈起;如果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力量,那么回馈群众的信任和认同也将无法实现。党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就会弱化;群众如果脱离党,群众的力量也将无法凝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喻为土地和种子的相互依存、老师和学生的相互转化,以及相互补充的血肉联系。这些对立统一的集合表明,党和人民群众是有机的整体,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够朝着使命和目标奋斗,“是因为整个奋起反抗的无产阶级赞同这些措施并用武力支持这些措施”[1]281。无产阶级政党本身能否存在,取决于它们是否有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使命和目标;而这种使命和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与此同时,“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8]。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使党和群众融为一体的工作方法,党只有与群众紧密结合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群众也只有与党紧密结合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和自由解放。

争取人心、凝聚社会共识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列宁曾经提出:“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9]对于网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见网不见人,必须下大气力做好人的工作,把广大网民凝聚到党的周围。”[4]78面对网络社会的现实困境,走网上群众路线、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是党和政府建立坚实群众基础的重要一环,理性表达、崇法守法是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参与主体的重要责任。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只有党员干部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带头对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内反动势力作顽强斗争,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只有人民群众心怀大局意识,提高政治参与度,面对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内反动势力不做“沉默的大多数”,才能取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这既需要党的领导,也需要群众的参与。

(三)目的: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党群关系作为一组重要关系,为党和人民应对挑战、克服阻力、解决矛盾提供重要保障。习近平總书记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10]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必须在其历史使命完成过程中不断发挥思想引领力和组织统筹力。但是,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稳固,仍然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人民根本利益问题是党群关系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286党引领和凝聚群众力量,是为了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条件,从而使党能够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期盼为念,正确把握群众之所需,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维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解决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人民群众才会在革命斗争中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给予党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是我们无往而不胜的重要法宝。正确的价值判断、政策决策、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对于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1]。在网络空间中,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这就导致了部分网络企业的无序竞争和一些网络资源的无序分配,使得生产与消费相脱节。因此,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就必须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适当扩大网络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范围,保证党的宗旨得以实现。

在满足人们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利益,也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保障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利益需求与权利意识出现了明显转变。在互联网领域,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权利是维护党群关系的利益纽带。而对错误思想的杜绝,正有利于群众精神境界的提升,有利于把控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总之,只有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并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党群关系的制度维度

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是密切党群关系、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保障,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能够为提升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提供合理引导,为党群沟通常态长效提供畅通渠道,为筑牢党群关系提供法制机制,为贯彻网络群众路线提供监督机制。因此,如何以制度机制来提升我们的党群关系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优越性,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网络引导机制:提升群众政治参与能力

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是指群众在享有知情权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表达权益诉求、充分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群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同群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广大人民群众能否自由合理地表达权益诉求并自觉维护网络权益,是群众广泛政治参与的核心。

网络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基于网络平台而以不同的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表达的自由和权益的平等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逻辑起点,也是群众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的现实基础。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若想自由合理地表达权益,必须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提高政治参与和政治热情,同时必须自觉反击敌对意识形态,提高政治参与效能。“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1]5使人民“对自己大吃一惊”并激发其斗争勇气,还需要全面、规范的网络引导机制来引导表达诉求的方式方法。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网络社会人民主体之间的利益调整需要网络引导机制来引导人民群众明晰自己的主体地位,行使自己的自由表达权利。当人民群众发觉自己需要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而形成政治参与条件时,便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激发主体意识,追求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全面发展。“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12]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来引导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实践,将其落到实处,提升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

(二)网络沟通机制:实现党群沟通常态长效

为了适应网络空间党群沟通的现实需要,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沟通机制,它是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纽带。沟通是共同协商、集思广益、凝聚人心、集体行动的连接渠道,党群沟通的过程就是面对政治议题而共同协商、集思广益和面对风险挑战而凝聚人心、集体行动的过程。党群沟通的关键就在于信息的对称、渠道的畅通、程序的透明、时效的统一,从而保证党的领导能够得到保障、党的反馈能够迅速传递、党的政策能够落到实处,进而保证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避免党群沟通的虚假化和低能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网络党群沟通的主要渠道、密切党群关系的主要桥梁和防范反华势力渗透的主要保障。“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50亿,占网民整体的85.3%。”[13]我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已经全面开展,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结合能够及时解决民生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政务热线、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政务客户端已经成为收集网络舆情、回应网络关切、实践网络施政的重要渠道。“十四五”规划的编制首次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便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生动体现,再一次表明了民主决策是集体协商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更好集思广益、凝心聚力。”[4]30

但因“数字鸿沟”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延滞性和沟通无序化,党群沟通渠道不畅,造成了党群沟通的局限,西方反华势力便利用它来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阻滞党群有效沟通,疏离挑拨党群关系,企图造成党群双方误判,以无硝烟的形式消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面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巨大挑战,中国共产党要拓宽网络沟通渠道、强化议题设置能力、完善网络沟通机制,以凝聚人心、团结群众、抵制谣言等方式回应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

(三)网络法治机制:筑牢党群关系安全防线

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给网络治理提出了需要持续解答的难题。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投射与延伸,与现实社会同属于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范畴。“网络社会问题表现出信息传播超地域性、瞬息化,参与主体不确定、广泛性,社会影响波及面大、短时间内防控可能性小等特点,对基于原有社会形态而来的社会治理范型和模式提出了崭新挑战。”[14]全面、规范的网络法治机制既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合理地发表意见的权利,也能防止外来力量对人民群众发表意见权的损害。

网络谣言是消解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热情、阻碍人民群众合理发表意见的主要因素,它既限制了群众自我表达的自由,又侵犯了群众的网络知情权。西方反华势力分化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关系的惯用手段之一就是制造謠言,而互联网的普及又加快了谣言传播的速度,降低了谣言传播的成本。同时,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所谓“普世价值”为幌子的网络自由主义乌托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破坏着个人特殊利益与国家普遍利益的同一性,影响着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观,由此造成的现实困惑与理性迷失急切地呼唤一种科学具体的网络社会治理模式。因此,只有传统治理模式与网络治理模式双管齐下,才能够维护好人民群众的表达自由,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科学系统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实施体系、法律监督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是党群合力维护网络社会健康运行和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法理基础、思维规范和行为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的依法制定,为对网络极端恐怖主义、网络霸权主义、网络意识形态攻击等侵犯网络主权行径的打击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思维和行为的规范。总之,全面、规范的网络法治机制是公共利益维护与个人权益保护的保障举措,也是筑牢党群关系安全防线、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所必须遵循的指导规范。

(四)网络监督机制:贯彻落实网络群众路线

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限制和障碍被逐渐克服,群众的政治参与话语权得到提升,原有的传统政治生态发生了改变,监督也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网络监督相较于传统监督而言,平等性、集体性和互动性增强了,群众以相同的目标和动机为节点而广泛地联结起来,监督力得到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

监督的有效性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主要保障。公权力的掌握会使一部分人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迷失在与民争利的庸俗作风之中。恩格斯在给倍倍尔的信中提到:“无产阶级的运动必然要经过各种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一部分人停留下来,不再前进。”[15]受市场机制的影响,党员干部中一部分人出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和缺失,党群关系在部分领域遭到破坏,这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完善监督机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真正的监督必然是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网上监督与网下监督相结合、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推动群众的网络监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4]12。网络监督如果弱化,将不利于网络群众路线的贯彻和网络党群关系的维护,也不利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西方反华势力试图营造公权力私利化的氛围,放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矛盾,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破坏群众对党的认同;而群众的网络监督则可以提高民众管理国家的积极性和保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感,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党群关系,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结语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党群关系能否得到正确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时刻处于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当代中国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发展,进而关系到人民能否幸福安康。因此,在网络社会的党群关系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明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党群关系的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制度维度,不仅可以明确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以什么为指导”这个理论基准点、“为谁谋利益”这个理论至高点和“有谁来参与”这个理论创新点,还能够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不仅可以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党和人民双向脱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可以总结网络社会中维护党群关系的实践经验;不仅能够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制度保障,还可以极大地发挥和谐稳定的党群关系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巨大优越性。总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能否在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制度维度将党群关系维护好、运用好,能否真正做到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关系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否取得胜利。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8.

[3] 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1.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 徐京跃,华春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N].光明日报,2013-08-21(1).

[6] 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5.

[8] 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8.

[9] 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1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N].光明日报,2016-04-26(2).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13] 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07-06].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htm.

[14] 徐汉明,张新平.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8(2):54.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94.

〔责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

党群关系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社会资本视阈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当前施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