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63:沈尹默返乡记

2021-02-14郦千明

检察风云 2021年24期
关键词:沈尹默西泠印社毛笔

郦千明

1963年10月金秋时节,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召开建社60周年纪念大会。作为这家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资深社员,沈尹默受到杭州市有关部门的邀请,由夫人褚保权陪同,提前数天抵达西子湖畔出席此次盛会。

当时沈尹默的心情是舒畅的。两年前,经过他和书法界同人的不懈努力,中央批准成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并由他担任主任委员。此后,研究会经常组织会员到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工厂等基层单位举办书法讲座,当面指导群众写字刻印;又举办各类形式的书法篆刻展览,吸引众多艺术家和书法篆刻爱好者参展;兴办各种书法篆刻培训班,由会中书法家、篆刻家授课,培养书法后备人才和书法爱好者。正是在他和同人们的带领下,上海市一改书坛长期沉寂的局面,掀起了持续不断的“书法热”。这次他应邀赴杭州参加西泠印社纪念大会,有机会与全国各地的社员一起探讨、交流书法篆刻技艺,让他感到艺术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西泠印社纪念大会于1963年10月25日在杭州市华侨饭店会议厅隆重开幕,一共开了五天,于29日闭幕。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陈叔通等专门题写了贺词。25日上午会议休息时,沈尹默与张宗祥、马一浮等老年社员受到浙江省省长周建人的亲切接见。周建人鼓励大家老当益壮,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而努力奋斗。会议期间,沈尹默等社员代表听取了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孙晓泉作的《关于西泠印社的历史作用和今后的任务》的报告,讨论通过了《西泠印社章程》,选举产生印社第一届理事会、社长和副社长,通过了印社五年规划和1964年工作计划,出席了“篆刻史上的几个问题”和“西泠八家的艺术特点”两次学术座谈会,参加了题材鲜明的金石书画展览会及篆刻书画鉴赏活动。

1963年10月31日,西泠印社纪念大会结束第三天,与会人员陆续离开杭州,沈尹默夫妇也打算于次日返回上海。当天晚上,应举办方的邀请,他为有关领导和接待人员题字。他先写了“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万顷烟波鸥境界,九秋风露鹤精神”两副对联,受到大家的啧啧称赞。接着,他又当场书写了专门为此次会议创作的《水龙吟》词一阕。写毕休息,众人围在一起喝茶聊天,从书法艺术谈到毛笔的质量问题,气氛轻松活跃。他真诚地向西泠印社的同志建议,西泠印社影响很大,今后应当制作有自己品牌的毛笔,确保质量和特色,对印社发展非常必要。有关领导听后深表同意,说回去要向市领导汇报这个提议。这时,副省长霍士廉走进来,听了大家的议论,热情地说:“听说湖笔的质量有所下降,我想请你们到湖州王一品笔庄去试试笔,分析一下问题。你们是否愿意呢?”在场的人听了,都很高兴,觉得省领导也这样关心毛笔的发展,因此都表示愿意去。霍士廉同志征求沈尹默的意见,沈尹默与夫人轻声商量一番,最后点头同意了。

沈尹默(中)在故乡湖州考察

沈尹默(中)在湖州题字

湖州是全国闻名的毛笔之乡,湖笔自古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作为书法家和湖州人,沈尹默对湖州的制笔工艺一直十分关注。他平常用笔十分讲究,喜欢用上海老字号杨振华笔庄的毛笔,这个习惯已保持几十年,有时还把这种毛笔当作礼物馈赠给亲友。杨振华笔庄为他特制一种“尹默选颖”的笔,据说极适宜书写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一派的书法,不仅他特别珍惜,而且许多书画家都喜欢使用。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市面上毛笔的质量有所下降,这对书画艺术的繁荣和提高影响很大。此前,他在上海家中曾接待湖州商业局工作人员费在山和王一品笔庄负责人,客人是来征求对湖笔制作工艺的意见的。那天,他一边仔细观察客人带来的毛筆,一边说湖州的毛笔闻名全国,自己是湖州人,感到很光荣。然后从选毫、扎头、入管等方面提出不少意见,还建议制笔厂的技术人员要与南北各地厂商交流,吸收各家制笔工艺的优点,甚至将来可与邻国朝鲜、日本交流经验,不断提高毛笔的质量。后来费在山将这次访问过程写成一篇专稿,寄给他修改并签名。如今听说湖笔的质量仍不尽如人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他所格外关心的问题。离别湖州已半个多世纪,故乡的山山水水时刻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做梦都想回去看看。这次有这么好的机会,他怎肯白白错过呢!

同年11月1日清晨,沈尹默和夫人褚保权在霍士廉副省长、省政府王黎夫秘书长、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和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孙晓泉的陪同下,分乘两辆轿车离开杭州,一路前往湖州。两个多小时后,车队抵达湖州城里。当地接待部门安排沈尹默夫妇下榻于飞英塔畔的嘉兴地区招待所(现湖州宾馆),那里绿树环抱、群鸟欢聚,堪称闹市区里的“世外桃源”。行装甫卸,大家就赶到黄沙路王一品笔庄参观。那天正好是这家全国著名的老店创建222周年的日子,全体员工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沈尹默等来宾听取接待人员介绍笔庄的历史和名称来历后,一边兴致勃勃地绕笔庄参观,一边仔细地观察职工制作毛笔的流程。

参观结束,有关部门安排大家在最新落成的王一品斋大楼陈列室参加座谈会。沈尹默进入陈列室,发现室内四壁悬挂着董必武、陈毅、何香凝、郭沫若、谢觉哉、沈雁冰、叶圣陶等的贺诗、贺词,还有著名书画家潘天寿、吴作人、傅抱石、叶浅予、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座谈会开始,霍士廉首先讲话,说:“湖州毛笔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有‘湖笔颖技甲天下’之称。可现在质量下降,笔毛容易脱落,甚至新毛笔也会松动掉毛。今天特地请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张宗祥来和老师傅开个会分析研究一下,以便提高质量,欢迎大家踊跃发言。”接着,老师傅们纷纷发言,共同分析湖笔质量下降的问题。有人说:“过去扎笔头,使劲扎紧,所以结实耐用。现在马马虎虎,不用力,因而松散掉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青年工人不安心工作,都想去大厂上班;二是工人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激励机制。在谈到市面上的羊毫笔为什么没有弹性时,沈尹默根据自己数十年使用毛笔的体会,提出“恐怕是选料与工艺有问题”。有位老师傅点头表示同意,说:“对的。湖羊的品种变化了。从前的湖羊,肉少毛多,而且柔韧有弹力;现在的羊,肉多毛少,弹性极差。”沈尹默又详细询问制笔工艺和生产、销售等情况,祝愿老店越办越好。最后,霍士廉作总结发言,大意是湖州应专门饲养一些传统湖羊;要讲究工艺工序;老师傅可以挑选徒弟,也可以传授子女;要订立奖惩制度等。他又勉励全店职工努力做好工作,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把优良的湖笔制作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座谈会结束,笔庄领导和职工拿出一大把不同型号的毛笔,请沈尹默、张宗祥两位书法家试用。沈尹默挑选一支楂笔,在四尺宣纸上写下“弘逸”两个大字。张宗祥接着书写“圆健”两字,还用玉笋笔写了《西厢记》里的一句话“笔尖儿横扫五千人”。见两位老人兴致很高,有人当场提议他们合作一幅画,于是沈尹默展纸挥毫,即刻画就一簇风竹,张宗祥在竹旁添了一丛菊花,并加跋文:“尹默画竹以书法出之,余画菊,既非画法,亦非书法,真可笑也,留此笑迹在湖州供人大笑。”沈尹默见后微微一笑,又赶忙题诗一首:“胸无成竹却画竹,赖他黄菊补不足。谓为清秋二友图,阆老自谦(也)多余呵。”这幅墨宝现收藏在湖州市博物馆。

第二天,沈尹默夫妇由费在山等人陪同,参观湖州的市容市貌。众人漫步爱山台、韵海楼和骆驼桥,观鸟赏花,怡然自得。看到家乡面貌日新月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沈尹默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参观爱山书院遗址(当时为博物馆)时,老书法家的心情最为兴奋,因为50多年前他执教的湖州府中学堂就由书院改建而成。老人指着几处破旧建筑,向大家介绍起当年在这里办学的情景。原來,24岁那年,沈尹默由陕西返回湖州老家,最初应聘到南浔镇正蒙学社任教,一学期后又转到湖州府中学堂做教员。湖州府中学堂是当时湖州一带最负盛名的新式中学,颇受各界人士的瞩目。学堂的监督(相当于后来的校长)是沈尹默的族叔沈谱琴,学生主要来自府属乌程、归安、长兴、孝丰、德清、武康等7县,开设的课程有国文、英语、算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音乐等。沈谱琴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沈校长在学校里提倡“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革新招生办法,延聘名师到校任教。为培养革命骨干,还聘请日籍教师担任军事教官,对学生实行严格的军事教育。沈尹默受族叔的影响,也初步接受民主革命思想。那时,哥哥沈士远已到杭州浙江高等学堂任教,两兄弟决定把家安置在湖州城里。沈家租住的房子位于承天寺巷东首,房主就是沈谱琴。这是一幢典型的三进江南民居建筑,白墙黑瓦,木制门窗,共有二十多间房屋。左边是自成院落的平房,门前有一个花坛。右边为四合院楼房。沈家人在此居住了3年,直到沈尹默兄弟在杭州的生活安定下来,才将家人接到杭州同住。据说,在湖州生活期间,沈尹默课余不论严冬酷暑,每日临池不辍。由于经济不宽裕,没有写字的书桌,便用两只箱子叠起来代替。一天百余张纸,先用羊毫蘸淡墨水临写,待字迹干后,再用浓墨水书写,最后还要将纸翻过来使用。他开始应邀为一些商店、厂家书写匾额,慢慢有了些名气。又因为在学校教书,他结交了不少文人雅士,彼此诗词唱和、其乐融融。有一次,他和好友俞寰澄、潘芸生等同游城南云巢古庙,船过碧浪湖,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浪急船高,差点落入水中。归来后,他赋诗一首,记述这次遇险过程:“坐爱微凉一散襟,酒杯还与澹相寻。闲身可饫风尘味,末俗难知道路心。劫急一枰终扰攘,雨鸣连日暗消沉。前头已试风波险,要与先生放浪吟。”俞寰澄对他大加赞赏,惊为奇才。经俞介绍,他又结识了南浔儒商蒋孟苹和周梦坡。后来,经蒋、周推荐,他才离开湖州去杭州谋生。

北宋时爱山台建有一座墨妙亭,据说苏东坡曾慕名游览过,并留下一篇《墨妙亭记》,闻名遐迩。参观结束后,沈尹默应陪同人员邀请,挥笔为墨妙亭题写了匾额。告别墨妙亭,大家还特地到天宁寺旧址(当时为湖州师范)观看赵孟   书写的“天宁万寿禅寺”六个石刻大字。经一番仔细考察,沈尹默点点头说:“靠得住,是真迹。这样大的字,存世甚少。”

晚上回到招待所,沈尹默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向陪同人员详细询问有关湖州邱城、钱山漾遗址的发掘情况。当听说这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大量稻谷、花生、芝麻、丝织品、木器、陶器等,他高兴地说湖州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地领导还介绍了湖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他当即填写《采桑子·清远湖州》一阕:“眼明今日湖州路,原野秋阳,新样风光,清远湖山见故乡。太平时代人难老,八十寻常,文艺逢场,要为工农服务忙。”写毕,请在场的湖州博物馆馆长邱鸿炘用吴兴话吟唱。后来湖州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把这首词编入“古今名人咏湖州”配乐诗词朗诵录音带和碟片,取名“龙吟·湖韵”。有关部门又请金石家将这首词作刻成石碑,陈列于湖州碧浪湖畔的碑廊里。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沈尹默西泠印社毛笔
竹简和毛笔
真乃居谈艺札记“西泠印社”鲜为人知的由来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西泠印社:老字号文化品牌的IP化之路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进德修业—李刚田捐赠作品展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