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2021-02-13徐孝刚

关键词:基础学科计划育人

张 强 徐孝刚

( 1)山东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部,250100,济南; 2)山东大学本科生院,250100,济南 )

1 问题的提出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主导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支撑.“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育人为本须以德育为先.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德育教育,培养立场坚定、业务过硬的一流科学家,将为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而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成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200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以下简称“拔尖计划”),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共选择了20所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开展试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有力支撑了我国基础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在总结十年成绩和经验的过程中,我们也清楚的看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德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特别强调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强化使命驱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1].本次调研,旨在摸清承担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的拔尖计划学生德育现状,查找德育工作现存的薄弱之处,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新时期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提出相关的对策,从而培养政治信仰坚定、道德品质优良、学识功底深厚、技术本领过硬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2 调研设计与工具

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的20所高校中选取了16所高校,针对参与拔尖计划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研,调研覆盖的高校面达80%,各高校按50%进行抽样,最终确定样本1 100,最终合计发放并回收1 100份,有效问卷1 04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09%,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高.

本次针对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德育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学校、年级、政治面貌、专业、是否担任过班干部等条目;第二部分为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德育教育现况,共包括社会态度(责任观念、公平观念、成就观念和公德观念4个维度)、德育认知(家庭育人、实践育人、平台育人、评价标准4个维度)两个一级指标24个条目.问卷的信效度测量结果如下:1)邀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4名专家对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价,测得CVI为0.875;2)分别于2019年4月2-6日、4月16-20日,对山东某高校的37名拔尖计划学生进行预调查,测得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2;3)采用主成份分析及因子分析法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测得问卷的KMO为0.903,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23 906.62(P<0.001);问卷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6个,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76.79 %;4)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值为0.901.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被调查的1 046名学生中,男生有825人(占78.9 %),符合理工科专业男生比例偏高的基本特征[2].学生年级分布中,大四学生参与人数最高,有395人(占37.8%),大三和大四学生合计占70%,高年级学生拥有深度的学习体验,自我认知定位和对自我的了解更为深刻[3],表达评价更加理性,有助于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学生政治面貌中,团员人数最多,有866人(占82.8%);党员有116人(占11.1%);父母至少一方为党员的学生有504人(占48.2%).学生所学专业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专业共864人(占82.6%),信息专业182人(占17.4%),这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计划的学科占比呈正相关.调查对象中,担任过班级/校内学生干部的学生有577人(占55.2%).

3.2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德育教育现状

3.2.1 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的社会态度状况 在社会责任观念方面,84.4%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或偶尔关注国家大事,说明学生普遍对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较为关心,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79.8%的学生能够完全或不完全准确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练掌握程度很高.但同时,也有53.5%的学生表示并未观看十九大开幕式直播,这可能是因为十九大开幕式时间与部分学生的上课时间冲突导致无法观看.

在社会公平观念方面,受访者中有47.4%的学生对当今社会的公平性的认识上持中性态度,23.1%的学生则认为社会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现象,55.1%的学生认为自身当前处于社会中下层水平地位.可以看出,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在社会公平观方面不够乐观,说明社会物质分配、社会公平机制建设等是学生高度关注的领域,学生对就业发展压力、收入水平、贫富差距等物质性的问题存在忧虑[4],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物质主义缺乏足够的抵抗力和辨别力,需要在“义利观”上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

在社会成就观念方面,53.4%的学生对“交友实用论”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态度,27.2%的学生持中性态度,并且50.3%的学生明确反对享乐主义,认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奋斗理念,4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未来5~10年后将会进入大学教师的行列,可见,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成就动机和较为健康的道德水准.由于具备对人生价值与学术能力的成功追求,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普遍具有更为积极的心态和对学术的执著,从而能够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使之逐步具备了“佼佼者”的群体特征[5].但是,从成就动机与创新创业的关系来讲,一般成就动机越强则创新创业倾向性也趋于强烈[6],然而,调查中认为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国家、社会、科学与行业企业引领者的学生比例过低,只有14.1%,说明一方面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的使命驱动力不强,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不够,干劲闯劲不足,另一方面学校的关注、引导与教育不够,需要重点加强教育.

在社会公德观念方面,82.5%的学生明确表示从不闯红灯,说明学生们普遍具有很强的法律规则意识,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强.但是,在非规则强制的领域,则表现的比较保守,积极性、参与性、实践性不足,缺乏勇气制止生活中遇到的不文明行为,在加强自身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例如,87.4%的学生表示很少或偶尔参加社会公益活动,83.8%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从不或偶尔参加有关德育教育实践;在关于是否会制止随地吐痰、扔垃圾行为上,30.7%的学生选择一般会,16%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该如何处理,37.7%的学生选择一般不会,而选择肯定会的学生只有7.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社会环境中的一些非正面因素,特别是互联网中的某些负面思想的快速传播,影响了学生的公德意识;与此同时,目前的大学教育仍然存在过分看重成绩和就业率的现象,这种价值观使得部分学校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前景,而对学生的公德意识缺乏足够的关注[7].

3.2.2 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的德育认知状况 在家庭育人表现上,调查发现,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有助于德育教育并且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知程度、自我教育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8],而参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录取的,均成绩较好、智力水平较高,因此会对家庭教育产生深深的认同;另一方面虽然受访学生党员比例不高,但父母中有一方是党员的比例以及在校内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都较高, 表明这些学生的家庭成员的政治觉悟、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可能比较高,“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家长的素质对家庭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9].因此,具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氛围,通常是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必要因素.例如,有61.2%的学生认可班干部在德行上做出的表率.

在实践育人方面,52.8%的学生对当前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认同程度不高,55.3%的学生能够接受专业教师讲授思政内容,这说明学生仅仅对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成效认可度不高,但是对思政教育持正面态度,能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77.2%的学生比较或非常认同爱因斯坦的“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观点,85.2%的学生比较或非常赞同在知识学习外需要加强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由此可见,课堂教育对德育的认知水平提升作用有限,德育实践更有助于形成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同感,进而提升其内化的道德品质[10].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其所在的学校组织公益活动和德育实践活动不够多,84.5%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形式枯燥、不吸引人,缺乏目标性与针对性,活动更流于形式化和忽略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体验活动中的感受与收获.因此,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跳出形式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德育教育融入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多角度的引导,加强自身对道德场景的认知与判断[11].同时,在平台育人方面,68.8%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的德育平台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说明学校需要在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作育人机制上做出改进.

在评价标准方面,44.2%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最主要的标准,体现出学校德育教育中过于强调“唯成绩论”,存在重知轻德现象,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考察,削弱了思想道德建设成效.

3.3分析总结通过对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德育认知状况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该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使命驱动不强、物质主义价值观扭曲、实践能力弱,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重知轻德、唯成绩论等现象,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社会实践、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仍存在着薄弱环节,需要重点改进和加强建设.

4 对策建议

4.1强化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更为健康成熟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的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从具体表现上来说,就是从学习理想到生活理想、到职业理想、到人生理想、再到社会理想,最终形成指导一生的理想信念.

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文化水平提高以及社会阅历拓展,他们对理想信念的需求会逐步超出学业成绩等简单的学习理想,上升到就业与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追求层面.而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仍不成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还不十分全面,缺乏坚定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受信息环境下复杂多变的不良社会现象影响, 容易产生盲目从众、急功近利等倾向,阻碍理想信念的形成.

因此,学校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群体特质,开展更有针对性、更受学生认可的德育教育,不仅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捕捉学生的关注点,更要引导学生将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与个人的价值取向相结合,超越功利束缚,强化使命担当,聚焦学术前沿,勇攀科学高峰,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将实现自身价值与实现民族复兴相结合,从而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12].

4.2构建德智体美劳一体的参与式德育教育体系道德修养是在实践中累积和形成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范,因此德育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注重实践体验[13].参与式德育教育本质上就是用“情景教学模式”开展渗透式、体验式德育教育,强调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正向培养与熏陶,实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提高道德的评价、选择能力,并指导实践.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停留于教学化的模式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等问题突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与社会生活实践需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一流大学一定要拥有成熟完善的德育环境.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学生是我国未来杰出科学家的重要人才储备,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力军,必须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上下功夫,构建五育一体、一以贯之的参与式德育教育体系,不仅要在课堂中讲授铸成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还要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道德观[14].

4.2.1 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德育+智育”的“二维矩阵”课程体系,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4.2.2 加强体育锻炼的德育功能 体育活动具有艰苦性、持久性、竞争性、规则性等特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锻炼提升意志品质,强化团队意识,铸就顽强拼搏的个性,养成积极奋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崇高品质,达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效果.

4.2.3 要促进德育美育相融合 美育本质上是个体走向社会的过程,无论是艺术创作本身还是价值功效,都离不开对时代的深切关怀,蕴藏着深厚的德育价值.通过美育加强德育体验与实践教学,将德育内容形式艺术化,注入丰富的人文情怀、时代诉求、社会责任等内涵,可以“最大程度地做到以美引善、以德育美,用美育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来配合德育中对人的道德准则的规范”[15],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崇德尚美”的育人实效.

4.2.4 在劳动教育中增强德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劳动教育最大的益处在于人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劳动教育是最好的德育”[16].通过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锻炼中充分展示兴趣、才能、爱好、个性,教育自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操守,提升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计划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