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时期华君武漫画创作思想嬗变看学校美育教学
2021-02-13张凤
张 凤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华君武是我国当代漫画艺术大家。从少年时起,他就开始了其漫画生涯。由于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在上海读高中时,他就创作和发表了大量漫画作品,在当时的上海漫画界崭露头角、小有名气。其时正值抗战时期,作为一名爱国青年,他满怀激情于1938年11月奔赴延安,在延安受到延安精神的熏陶,他的创作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嬗变,从此走向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创作了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用他手中的画笔作为武器,极尽讽刺幽默地开展了和侵略者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他的艺术创作得到了升华,最终成为一名人民艺术家。华君武的成长过程,经历了由朴素的爱国热情到民族情感树立的转变,经历了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的艺术再造。他的漫画创作思想的转变是和他人格养成分不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着力点是人格养成,人格养成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美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一、审美意识需要人的情感养成
华君武青年时期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人民饱受欺凌、屈辱和磨难的艰难时期。当他看到吃施粥的贫民、西崽洋奴的卑劣、达官贵人的无耻及日本军人和浪人随意抓人、打人甚至是滥杀无辜的时候,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公,民族的不幸,国家的危急。同时,他也感受到个人前途的渺茫。“七七事变”后,他下定决心,奔赴延安。然而,初到延安时,他没有能够摆脱自己身上的朴素的爱国之情,他的作品还是沿袭了在上海时期的风格,既有西洋画风,又有着小知识分子所谓的“傲气”,作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人们不知其所云,根本达不到漫画作为人民所需要的幽默讽刺艺术的效果。
延安作为革命的熔炉,华君武在这里同样得到锤炼和洗礼,他耳濡目染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使他深受教育,自觉地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特别是经历了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他的漫画艺术创作思想得到了嬗变。自此,华君武的漫画作品自觉地服从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在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上注重大众化、通俗化,使得广大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华君武漫画创作思想的嬗变,得益于他的世界观改造。华君武之所以到延安,是他建立在朴素的爱国热情基础上的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向往和追随,但这种“向往”是不能真正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的。在他当面聆听了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讲话以后,深受教育,通过不断反思,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提高,认识到了文艺的价值在于为工农兵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人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受力的发展,情感养成是审美意识生成的前提,也是个人优秀品德建立的基础。学校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让受教育者情感认同,产生共鸣,同向同行。人的审美情趣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自觉,美育的作用在于促进人的情感能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延安的生活和上海的生活差别很大,延安的生活让华君武感受到了革命的真谛。他在漫画艺术创作上的变化,实际上是他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和革命家对他的正确引导。美育对青少年来说,是不可能只通过教训来实现的,是不可能完全依靠枯燥的说教、理论等抽象知识来传授的,也不是由外而内的直接灌输得来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同时还要让受教育者切实地感受到今天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以增强他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解和认同。学校美育必须走出校门。
二、优秀的人格需要民族的大众的情怀
我们从华君武早期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在题材选取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上是受到了当时旧上海漫画思潮的影响的。虽然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我国东北、华北的侵占,华君武创作了不少揭露日寇侵略和阴谋的作品,但这也仅仅是反映了这位爱国青年对侵略者的憎恨,其思想倾向并不鲜明,艺术感染力不强。即使他初到延安也并没有摆脱这种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还是跳不出小资产阶级的情趣偏好。1939年,他的一幅漫画作品《延河边上的一棵树》,本意是讽刺管种不管养的现象的,可是毛泽东主席看到后却并不认可,希望他能够注意区别个别与一般、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而且在后来和他面对面谈话中还建议漫画家在表现漫画艺术的批评和表扬时,可以用对比的方法,以达到漫画艺术的教育和启迪目的。这使华君武认识到,文艺工作者不只是要心中想着人民,重要的是还要体现文艺作品的感召力。
对华君武影响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华君武在他后来写的回忆文章中说这个讲话指出了我国几千年来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问题,但他同时也说这不是刚一聆听马上就能接受了的,而是琢磨了好几年才逐渐理解并逐渐认识到文艺创作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人格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表现,华君武的成长过程表明,他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战士的人格养成是和他所具有的人民情怀分不开的。从他思想嬗变后的漫画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体现了他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了他诚心诚意地向人民群众学习,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体现了时代精神风貌。
任何人脱离了人格的完整性而去片面发展,不仅会给个体人的发展带来不幸,而且这种发展也不会持久。“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通过道德人格的养成来塑造人格的完整性是美育的根本任务。正是由于华君武认识到并牢固地树立漫画艺术创作必须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因此,才能创作出大量的体现民族精神的并与时代脉搏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华君武的人格是完整的,因为他具有爱国的民族的大众的情怀。学校的美育需要围绕道德人格的养成展开,而道德人格的养成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个体的内心深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长大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具体到人的成长,人文道德精神的树立是从审美情趣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需要建立在审美意识之上。优秀的人格培养,也就是健康的道德人格的养成,必须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开展情感交流和优秀文化的熏陶。事实上只有心悦诚服地领悟,才能诚心诚意地践行。华君武漫画艺术思想的嬗变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除了通过自己情感体验之外,还受益于延安时期的革命氛围和革命教育。美的情操和美的心灵,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外因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人格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学校的美育,也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的时代意义不但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之中,而且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三、培养创新意识是美育的价值旨归
华君武从事漫画创作近70年,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内涵深邃、构图新颖、妙趣横生、有褒有贬的佳作,见证了我们国家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主人,到改革开放,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的漫画与时代同步,无不体现出了作为一名人民艺术家履行的社会责任。华君武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探索创新,在漫画艺术民族化、大众化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优秀成果。漫画是一种批评艺术,华君武在谈漫画创作时说:“别人没有画的你画出来了,这叫创作,别人有的,你跟着屁股走,只好叫跟作”。华君武的漫画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不断开创生命的新境界,而且能够促进人的思维和实践方面的创造。华君武在漫画艺术上的创新,一方面是他拥有厚实的艺术功底,另一方面是他的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在他看来,漫画创作不深入生活,不去观察生活,作品就会很僵硬,就只能是概念化的东西。华君武通过讽刺艺术展现的对“美”的追求,促进了他的感性发展,促进了他对社会生活美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共生,使其个体创作充满活力,持续不断地创新。青少年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美育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主要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和动力,使之具有自发涌现的、高度灵敏的创造能力和自觉的创新意识。学校美育不但要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而且要用“美”的体验去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
美育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性,人的德性的魅力在于人的创造性。创造性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象世界。美育是情感得到适当释放、矫正和文化提升的过程,它能减轻外界和自身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束缚,使之不断受到激发,从而保持旺盛的活力。华君武漫画创作思想嬗变的过程,是他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在其漫画艺术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了创作不仅要解决好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好如何为人服务的问题。解决好青少年学生如何为人服务问题,是我们开展美育活动的价值旨归。时代给予青少年光荣的使命,青少年不但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而且要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能力。学校美育需要用“美”的情趣去保护和不断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华君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民艺术家,毕其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他在思想上、感情上、情绪上、追求上与人民群众保持高度一致的结果。要做到和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的一致,需要我们把道德境界融入到审美境界当中。人的审美境界是通过合乎本性、和谐自然的方式存在和显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蕴育在人的审美境界当中。对审美境界的追求是美育,同时也包含着德育的内容。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青少年学生应当也必须要立志报效国家、报效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要求我们不懈地奋斗,当然,这也是我们构建国民审美意识的前置条件,为此,学校美育教学改革须要根据审美育人的规律,以促进学生立志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要求进行教学组织和方法等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