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1-02-13宋莹莹

关键词:艺术类政治思想

宋莹莹

(沈阳师范大学 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艺术行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为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的任务,应不断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艺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艺术领域之中,公认的人才评价标准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这里的“德”主要包括品德、道德、艺德等。大学时期是对艺术类学生进行品德、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高校迫切需要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艺术类学生的道德、品德素养,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真正成为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

(二)是促进艺术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谈心谈话、集体座谈、亲身示范等多种方式,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化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帮助他们疏导不良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和取向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避免学生出现极端情绪和行为。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艺术类学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刻苦的精神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勤奋钻研专业知识,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更高的审美价值追求,这些都是艺术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艺术类学生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其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的行为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问题较为严重,很多学生都将从事艺术工作视为获得成功的捷径,忽视对自身道德品质、文化底蕴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严重影响艺术行业的健康发展、背离艺术的自身规律,也给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养。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本质要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思政课被称为“高校第一课”,高校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改革创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规律,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教育高度同步发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思维相对活跃,感知能力较强

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对于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往往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更加乐于接受。很多艺术类的学生非常积极乐观,性格比较开朗,善于社交和沟通。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他们很愿意接受新观念、新思想,也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行为模式。同时,他们更加乐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敢于主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内心情绪,这些都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是提升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

(二)注重专业学习,文化基础薄弱

很多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就走上了专业学习之路,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相比于其他专业,高校艺术类专业对于文化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低,往往很多学生只需要拿到基本的文化课程分数就能够进入高校就读。受到成长模式的影响,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个人没有实现全面均衡发展[1],文化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三)规矩意识不足,理想信念淡薄

很多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也更加感性。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时间更早,更加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对于消极堕落、利己主义、拜金思想等社会不良风气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分辨能力。他们往往会随波逐流,不重视对自我观念的更新和改造,特别是对于理想信念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加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更多关注自我,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顾及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相对规律性不强,行为比较散漫,缺乏长期集体生活的熏陶,自律性不够强,往往不愿意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更加不愿意遵守集体规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多艺术类学生往往会追求奇装异服,无论是穿着还是发型都追求标新立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比较普遍,寝室卫生较差,不遵守规定作息时间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现象[2]。

(四)散漫现象严重,团队意识不强

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受到自幼成长环境和受教育方式的影响,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追求和崇尚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不愿意受到纪律、规矩等的约束,都有着对艺术、生活方式的独特理解,标榜特立独行的“艺术气质”。此外,大部分艺术专业学生的家境都相对比较优越,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个人的优越感较强。这样使一部分艺术专业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与自我需求不相符或者自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情况,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出现过激行为,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严重不足。还有一部分艺术专业学生过分沉湎于自我意识之中难以自拔,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交障碍,不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更是难以迅速融入集体生活之中。

(五)性格发展失衡,情绪行为极端

很多艺术类学生还存在性格发展失衡,情绪控制力、调节力不强等问题。这些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系统的专业培养和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他们专业能力是否提高,长期的独处时间带给他们的是孤独和寂寞,家长和教师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和性格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缺乏关注,使他们无法排解内心的愁苦和忧郁,长大后就会面临性格缺陷的问题。在性格缺陷的影响下,很多艺术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缺失,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其很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的极端化问题,这就给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影响。

三、现阶段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很多艺术类高校及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考量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3],相关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的设计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等相关内容的涉及相对较少。在这样的导向之下,很多艺术专业的教师更加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不够,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艺术类专业高校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程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针对性不强。很多高校在对艺术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而是简单地采用“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将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等同起来。由于没有完全实现“因材施教”和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导致对艺术类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

3.模式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主要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注重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内容[4],为了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往往会采取课堂点名等方式,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首先,思政课程在教学模式、内容设置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长时间的课堂教学活动会降低艺术类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师授课方式多以理论传授为主,课程考核也以笔试、论文等形式为主,这些都是艺术类学生的“弱项”,他们在应对考核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非常吃力。最后,高校对于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考核的方式不科学,多以学生思政课成绩、日常表现鉴定等代替。

5.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有些脱节。很多艺术类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认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而并非自身的本职工作,自己只要将专业课程上好,就完成了任务[5]。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专业课授课的过程中缺乏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课程脱钩现象严重。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从事艺术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教师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导向等对他们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如果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对学生没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层皮”现象,无法形成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力”“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主要原因分析

1.有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认识不充分。当前,很多高校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如何结合艺术类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认知习惯、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如果不能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提升。

2.有些教师教育能力不足。首先,艺术专业的任课教师没有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职责,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外,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未能够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这部分教师缺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刚性制度约束,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对于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点和思想状况了解掌握不充分,没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粗线条”的模式之中,缺少精细化的手段[6]。最后,社会实践活动等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3.有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度的过程,除了需要教师积极主动作为以外,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很多艺术类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敞开心扉与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教师交流思想和心得体会,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也采取敷衍的态度简单应付,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得到充分激发。

四、提升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采取针对性教育方法

高校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握一些共性化的规律和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要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能力等采用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对艺术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个群体的特点,利用好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新观念的特点,更多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鲜活性,多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让艺术类学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其个人成长的帮助。与此同时,要结合艺术类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思想、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找出问题和成因,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危害性,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纠正思想观念中存在的偏差,端正学习、生活态度,以更加健康、向上的姿态投入到艺术专业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

(二)不断增强教师教育能力

要合理调整和完善艺术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人才作为艺术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教学方法等,加强对专业教师业绩考核,将是否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考核范围,不断调动专业任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程思政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不断丰富教育方法,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含金量”,让艺术类学生通过思政课程真正学到本领。要不断丰富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教育形式,采取座谈、现场观摩等方式,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向优秀艺术人才和艺术家学习。建立校外导师制度,通过优秀专家的言传身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感悟艺术家高超艺术修养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与他们进行谈心谈话,鼓励他们克服社交障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要在现有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相关评价,将学生的日常表现、课业学习成绩、社会实践情况等纳入其中,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档案”,将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校外导师、家长等纳入到考核主体之中,共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进行评价。要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艺术类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