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2021-02-1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思想

魏 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广播、电视、纸媒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报刊等新兴媒体相互交融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融媒体就是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赋能,通过广泛融合不同媒介形态而整合成的新型媒介总称。”[1]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快速发展的融媒体已经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发生了巨变。融媒体不再仅仅是思政课教学的媒介形态,已经成为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境,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高校师生的思维认知方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融媒体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全方位影响,明确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坚守之道和革新之处,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实现思政课教学路径优化,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行稳致远。

一、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特征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必须以了解并尊重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特征和规律为前提。作为思想文化信息集散地,融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建构方式和发展趋势。

(一)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的自主性建构

作为“网络原生代”的当代大学生是浸润在电脑手机等屏幕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基于信息技术而迅速发展的融媒体为大学生拓展了丰富的认知世界,海量的信息奔涌而来,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关注国际国内时事,通过网络渠道迅速了解、掌握新的科学信息与获取多样的理论知识,使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激发了求知欲望,提高了思维认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融媒体信息传播的对等性和交互性瓦解了传统媒体封闭、单质、权威的话语格局。这种多中心、非线性的传播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对等性的沟通平台和对话空间,不仅内在契合大学生的平等、独立和个性意识,而且为大学生思想认知的自主性建构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在融媒体上进行交互式学习,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自由地浏览信息、选择视听资讯、追踪热点新闻,在主动的学习探索过程中体验快乐、丰富认知。大学生与媒体在互动频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做一名思想的被动接受者,还要在融媒体中参与信息的诠释和传播,通过思想的交流和互动来进一步完善其认知体系的自主性建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探究的欲望和他们对于新兴技术迅速掌握的能力帮助他们不断拓展知识信息的传播工具和平台,激发他们成为思想传递者的愿望。融媒体已经浸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他们在接受融媒体知识信息输入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相关内容的分享和传播,通过“评论”“留言”“转发”等富有个性的自我表达完成其思想认知的自主性建构。

(二)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的波动性

融媒体时代每个人面对大量信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其分析、归纳和总结,只有被内化加工成自我认知体系的信息才真正有意义和价值。但是每个人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当信息输入速度和总量超过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时,就会出现信息超载和信息异化现象。许多大学生追逐浏览信息的时间大大压缩了其加工处理信息的时间,虽获取了大量信息,但却很难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核心信息,造成注意的过度分散和消耗,难以对关键信息进行有意注意,导致思维认知上的无序化,最终沦为信息的奴隶[2]。信息超载和信息异化致使大学生在融媒体中处于信息冲浪的状态,他们不停地从一条信息切换至另一条信息,其思想认知随着信息的不断切换而呈现明显的跳跃性和波动性。

除了信息异化,融媒体自身异化也是导致大学生思想认知波动性的重要因素。融媒体属于公共领域,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媒体还具有商业性和营利性特征。融媒体产品与一般商品并没有本质区别,也会被资本化和商品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部分融媒体产品标新立异,采取与众不同的观点吸引消费者关注和博取流量。在自身异化状态下,融媒体的内容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是一面反映真实世界的镜子,而是以传播者价值观为主导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被设计和架构出来。融媒体多元的信息流体现出的价值选择必定是多样的,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性需要大学生依靠个人的价值观、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进行判断辨别。有时同一个事件由于媒体工作者选择视角、叙事方式和架构过程不同,其解析结论竟然大相径庭,这就会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思想认知的干扰,致使他们思想认知呈现波动性的发展特征。

(三)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的非理性

融媒体时代,信息表达方式呈现媒介融合的特质,以“有文、有图、有视频”的超文本模式传输,信息形式与内容高度融合,短视频、直播、流媒体等传输形式使得传播内容更为独特,形式的新颖性超过内容的真实性,人们关注信息的呈现形式多于关注信息内容本身,这导致信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倒置,甚至 “形式就是内容”。因此,剥离了信息的历史语境和知识的整体架构,加速了信息和知识以碎片化和娱乐化形态散播。在这种传播环境中,人们传统的理性的思维方式正在逐渐演变成以重视感官冲击为主的感性思维模式。

大学生在实现思想认知的自主性建构、寻求自我存在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使自己处于融媒体包围和控制之中。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探求力最旺盛的生命时期,融媒体上短平快的知识传播方式和层出不穷的新鲜资讯对他们而言都有巨大诱惑力,他们不自觉地把时间消耗在融媒体各种“重要”信息中。碎片化的知识和娱乐化的信息占用了大学生许多宝贵时间,这种大量无意义的信息和非系统性知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认知负荷,弱化了他们整体性知识建构能力,降低了他们对信息理性的解构能力。支离破碎的融媒体信息与五花八门的融媒体产品充斥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融媒体营造的“仿真环境”成为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新的异化力量,“媒体真实”代替了“社会真实”。生活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的大学生变得远离社会真实生活,正在日益失去青年人应有的观察现实与理性思考的能力。长期沉浸在融媒体环境中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日益停留在直观感性中,他们越来越倾向于非理性表层认知,而不再追问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坚守

针对融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底线思维,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融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坚守之道。

(一)坚持交互式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融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为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传播提供了时空便利,西方的意识形态包裹在各种融媒体产品中对广大青年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和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可能仅靠自己的力量完整科学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政课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灌输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原则,必须明确灌输式原则并不等同于强制性单向度的灌输式教育。融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独立人格愈加彰显,交往互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生存方式。违背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和忽视教育发展规律的强制性灌输在一定程度上会招致大学生反感和抵制,从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融媒体时代思政课要积极推动传统强制式灌输教育向交互式灌输教育转变,即充分利用融媒体教育资源,立足现实生活世界,在教学中坚持施教者和受教者交互的“主体间性”,倡导平等基础上的师生交往和对话沟通,在发挥教师教育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自主探索而实现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教育内容的潜在灌输。融媒体时代,新型交互式灌输教育有助于实现灌输教育理念和自我教育理念的高度统一。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交互式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既符合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发展主体性建构的规律,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融媒体促进交互式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融媒体为切入点和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有效供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的融媒体空间,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和灌输效度,同时针对融媒体上的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剖析和批判,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本领,在潜移默化的交互式灌输中激发大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逐渐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他们能够根据课程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提出教育任务,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感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外化于行,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二)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真理,不然就不算。”[4]任何理论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发展,才能够被证实、被理解和被接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也是克服融媒体对大学生异化的现实路径。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主要来自他者经验,停留在他者的坐标系中,而缺乏自身理性思辨和实践探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认同必须来源于其实践锻炼所凝结的感情、意志和思想,只有在实践中经历一系列思考、探索和总结,才能真正将理论教育转换为内在认知和道德品质。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实践部分的教学安排。“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5]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去检验和证实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做社会调查报告、制作特色展品、与教师一起制作教学课件和网上教材等实践设计与总结等方案,帮助大学生从实践的具体上升至理论的抽象,培养大学生立足实践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三)坚持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统一

融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源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认知负荷,他们在海啸般信息冲击下渐渐地以信息存储能力代替大脑理性思辨能力,思维平面化和浅显化使得大学生过于注重对新鲜讯息的追求,而缺乏对信息和知识的深度理性思考,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理性推演能力明显不足。为了克服大学生碎片化认知方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更要注重理性教育,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教学,以一种理论的逻辑、实践的力量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引导大学生在融媒体纷繁复杂的信息潮流中提高碎片化知识整合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影响效应等整体性信息,培养大学生用整体性多维度理性思维方式解构和超越碎片化单向度思维模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就现实问题进行全方位理性认知和考察,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进行理性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感性教育。融媒体时代,信息与人通过屏幕终端相连,信息加工者与信息接收者缺乏直接情感交融和互动。现实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能有效弥补融媒体情境中的情感缺失和情感麻木的状况。融媒体时代教师的情感投入仍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催化剂。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要实现理性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注重教师和大学生情感互动,教师除了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投入真情实感,通过真诚关心、真心关怀大学生,回应他们的情感诉求和满足他们被尊重被信任的精神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而这种理想信念的生成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信仰情感的投入密不可分。倾注教师情感的思政课会对大学生产生无形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的政治信仰和阐述的理论观点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统一,教师在以严谨理性思维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倾注积极正面的情感,才能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大学生是最活跃的青年群体,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思政课教师要敏锐地抓住融媒体时代课程建设革新的契机,精准提升运用融媒体的技能,积极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景式变革。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反映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而进行创新。与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PPT化、多媒体化不同,融媒体打破了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手段,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维度,融媒体正在解构传统思政课的运行环境和传播载体。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在数字化、信息化的融媒体教学环境中调整角色认知,树立引导型和服务型的全新教学理念。

融媒体改变了以往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媒体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主体和传播途径呈现明显消解权威、去中心化的特征。这种“传播主体人人化和传播途径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必然会导致价值信息多样化。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极易受庞杂信息误导。面对融媒体时代因为信息超载和信息多元而给大学生带来思想干扰和思想困惑的状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理性价值引领的作用,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要培养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并使大学生的价值偏颇及时得以矫正、政治认知及时实现正向强化。同时,融媒体交互式、开放式特点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这一互动式的习得模式,更凸显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服务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念,遵循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融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围已不再停留在传统课堂上,而是拓展到融媒体数字空间,因此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融媒体时代要整合传统教学资源和融媒体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互联、互通与互补。融媒体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收集渠道变得多样化,在资源互联的前提下有助于实现优势资源的互通及各类资源间的互补,以“数据”思维来取代传统的“经验”思维进行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传统教学资源和融媒体资源的有机整合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丰富性和动态性,既有效促进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也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进而提升了教学内容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能。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融媒体信息技术的非线性储存功能让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聚合式呈现,图片、文字、语言、视频、音频等以“超文本”融合形态立体展现思政课教学内容,这更加符合大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特点,更容易让大学生亲近和接受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而有益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融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内容也体现了教育主客体双向共建特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基本垄断教育内容,享有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大份额的信息特权,教学内容在传播当中也只体现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简单形态。融媒体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建构的多元和传播的立体化,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学内容的参与者和建构者。融媒体以“多对多”的散布网络状信息传输形式,为受教育者提供海量信息,而受教育者针对内容的意见或建议也可通过逆向反馈渠道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让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两端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建构思政课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

融媒体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创新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互动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转向以主体探究为基础的自主性学习。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关键是充分利用融媒体打通虚拟教学和现实教学的屏障,在融媒体环境中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互通。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主动搭建相应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拓展线上思政课教学空间,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线下课程的信息传递和内容学习。这有助于转变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融媒体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舆情,了解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和思想诉求,通过融媒体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根据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向教学平台持续推送生动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为思想政治教育线下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推动线上教学资源和经验向线下实体教学的顺畅转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把大学生融媒体上关注的社会问题带入面对面的现实教学情景中,在线下教学中积极回应相关问题,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灵活运用媒体技术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通过探讨具体问题来检验大学生线上学习成效。教师要根据前期线上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和大学生对线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线下教学的计划和方案,进而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利用融媒体强大数据处理能力,采集和分析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反馈,完善教学设计和师生双向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线上”三个教学环节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