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澄先生诞辰112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出版发行会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
2021-02-13陈鹤
为了缅怀近现代著名学者李源澄先生(1909-1958),继承近现代西南区域学人的学术成就,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5月13日,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政协四川省犍为县委员会、犍为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李源澄先生诞辰112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出版发行会”,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举行。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巴蜀全书》总编纂、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霞绍晖教授,博士生余洋,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王川,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党组织负责人阳家全,副院长王勇等四川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黄天华教授,刘开军教授,犍为县政协副主席石校儒,犍为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犍为历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袁成烈等犍为县相关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报》四川地区主任曾江,都江堰市作协主席王国平,西南大学图书馆馆员李弘毅,成都国学会会长弘学,巴蜀书社编审徐庆丰,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王鹏,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杨代欣等专家学者,以及李源澄先生堂弟李源川等亲友等出席了会议。舒大刚、石校儒、袁成烈等为《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揭红盖头,并向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图书室、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图书室、西南大学图书馆各赠书4册。舒大刚教授代表四川大学儒学研究院向犍为历史文化研究会赠《李源澄集新编》1套。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杨代欣向犍为县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
在学术研讨会上,舒大刚教授作了主旨演讲。舒大刚教授指出,巴蜀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更是璀璨夺目。自己和学界同仁一道,编纂《巴蜀全书》就是为了弘扬蜀学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舒大刚教授还深情回忆起研究李源澄先生的缘起。早在十多年前,蒙默先生(1926-2015)提到自己的授业恩师李源澄先生的学术成就极高,可惜湮没无闻,希望有人能搜集、整理先生的著作。中国台湾学者林庆彰先生知道后,率先编纂了《李源澄著作集》四册,开其先声。四川方面委托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川教授编撰李先生的年谱,并整理李先生的遗文,因此,后来有了《李源澄先生年谱长编》、《李源澄儒学论集》等书出版。在此前后,曾师从李源澄先生的蒙默、李守之等先生也先后撰文回忆恩师的道德文章。李冬梅教授在学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又补编了《李源澄集新编》。正是在多位学人的通力合作之下,李源澄研究才能取得今天这样丰硕的成果,希望今后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和犍为县能携手并进,在李源澄研究上产生更多的成果。
犍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执行主编罗家祥在发言中谈到,李源澄先生是犍为籍的一位国学大师,他生前爱国敬业、培育人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开拓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他的前辈、同辈和后辈的高度认可,他卓越的才华也被费孝通先生誉为“王佐之才”。所以,源澄先生值得研究、需要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生前行迹、研究作品一度几乎为人所遗忘。台湾地区林庆彰先生团队编辑了《李源澄著作集》一套4册,起到了筚路蓝缕之功。后来《李源澄先生年谱长编》、《李源澄儒学论文集》等书的出版,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近现代蜀学的重要内容,以舒大刚先生为总编纂的《巴蜀全书》也将《李源澄集新编》整理出版,为学界提供了最新最齐的源澄先生作品汇集。为了进一步推动李源澄研究的深入开展,犍为县政协决定编纂一部反映其生平、事迹和影响的资料汇编,就是大家面前这一部《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编纂组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获得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与史料,最终形成近40万字的资料集。源澄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是他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呵护学生的良师精神,以及所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弦歌不绝,一代代薪火相传。
西南大学图书馆馆员、李源澄先生之侄李弘毅先生代表家属发言,他首先感谢学术界对自己大伯父李源澄先生的重视和纪念。他说,李源澄先生一生以弘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如今学术界的重视和肯定,一定可以告慰大伯的在天之灵。
著名书法家、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杨代欣先生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李源澄先生的学术成就,并谈到自己的父辈与李源澄等四川学人的交谊。
成都国学会会长弘学先生在发言中谈到了自己和李源澄先生的一面之缘。1956年夏,弘学持仁钦法师书,去西南师范学院拜谒李源澄先生。李源澄同弘学谈到佛法时说:“宗教哲学,原系西洋名词,译到中国来,勉强比附在佛法上,但彼二者,意义各殊,如何能包含佛法?正名定辞,宗教、哲学二名都用不着,佛法就是佛法,佛法就称佛法。”
都江堰市作协主席王国平结合自己撰写的《灵岩山传》谈到,都江堰市灵岩山是一座海拔只有一千四百多米、小得不能再小的山,而就是这样一座山,却蕴积了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可以说,灵岩山的风土人文就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写照与缩影。抗战前后,唐君毅、牟宗三、钱穆、李源澄、南怀瑾等大批学者先后来到灵岩山,办学、讲学、求学,使灵岩山的文化氛围达到顶峰。这一现象值得今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余洋作为执行主编之一,简要回顾了《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的编纂过程。整个过程在舒大刚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自己和罗家祥先生奋战四个多月,终于编成了这部书。在编辑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三点想法:一是章太炎先生对蜀学影响极大,李源澄先生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二是李源澄先生在中国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李源澄先生在成都进入了学术研究的世界,也深入了当时成都的学人圈子,这对李源澄先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研究员黄天华对《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进行了点评。黄天华认为,在李源澄等学人看来,经史子集是一体的,是融通的,是不能分割的,因而他们崇尚“通人”。另一方面,他们对于中国与传统学问是充满温情与敬意的,但源澄先生等人并不保守,他们了解西方,主张学习西方,从而达到融汇中西的境界。因此,编纂出版《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有助于我们好好去挖掘、回味和反思,不要让李源澄先生等人的贡献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同时,我们还可以继续征集史料,凡是日记、书信、档案中涉及李源澄先生的资料,都可以搜集齐全,真正做到“竭泽而渔”。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研究员刘开军审读了《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一书后也指出,人民创造历史,时间遗忘历史,史家保存历史。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与历史的遗忘作抗争,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历史记忆保卫战。今天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会集,意义就在于,我们在与历史的遗忘的对峙中,成功地发现了李源澄先生。刘开军指出,《李源澄研究与史料集》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嘉惠学林;二是本书兼具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既是工具书,也是研究著作,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双管齐下,这为如何发现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样板;三是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具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即为那些被历史忽略的学人重新找到属于他们的位置,不断丰富现代学术地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曾江主任、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王勇副院长等分别作了发言。曾江谈到,自己正在协助整理赵振铎先生的资料,其中可以窥见丰富的民国学术史料,这些材料都可以与李源澄先生的史料相互印证,有助于学界了解复杂多面的民国学术。王勇在发言中谈到,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欢迎各界学人参加探讨李源澄先生等中华文化学人。
会后,来宾还参观了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纷纷表示,自己将继续关心、关注、支持学院的发展,共同研究、传承李源澄先生的学术,希望学院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结出更多的硕果。
李源澄先生出生于四川省犍为县,曾就学于廖平、欧阳渐、蒙文通等大儒,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著有《诸子概论》、《秦汉史》、《李源澄学术论著初编》等书,得到了钱穆、蒙文通、严耕望等知名学者的高度肯定,研究领域遍及经史子集等方面。李源澄先生曾在四川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西山书院”工作过,在建校75周年的2021年5月中旬,召开李源澄学术研讨会,既是弘扬先贤学术的一种方式,也是对75周年校庆的一份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