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多重着力点
2021-02-13王丹
王 丹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思政部,山西 汾阳 032200)
话语是承载着一定价值理念和意义属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对社会主体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载体,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良好沟通的桥梁和纽带”[1],“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引导功能、激励功能和育德功能”[2]13,其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和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关键发力点和重要举措。
一、钻坚仰高:革新话语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逻辑起点
“话语理念是话语体系创新的思想动力和行动先导,它综合反映了实践活动的价值观念、活动模式和行为准则,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3]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话语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话语内容。因此,革新话语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逻辑起点。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首先要摒弃与新时代发展不相适宜的旧理念、旧思想,建构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一)恪守“一主统领多元”话语理念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表征和映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使命就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主”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地位。教育主体在话语表达上要坚定政治立场,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行马,善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政治原则不动摇。“多元”是指新时代话语体系丰富多样,话语风格更加多元化。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风格。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保持话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2]14,顺应新时代发展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创新整合优秀话语资源,在兼容并包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引领和多元话语表达的优势互补。“一主统领多元”的话语理念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引领下,能够从容应对多元价值观的干扰和异化。同时,还能够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多元文化同频共振,实现话语协同。
(二)树立“双主体模式”的话语平权理念
“话语本质上表征着某种权力关系,体现为一种叙事方式。”[5]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往往夹杂着权力偏好,教育者常常站在“话语制高点”,尚未真正赋予学生话语表达的空间和权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处于二元对立局面,致使受教育者自主意识和自主权利难以有效发挥。而进入新时代,自由、平等、民主等权利意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凸显。加之,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海量、开放、多变等特征,青年大学生优先掌握着新媒体信息资源。因此,单向度的、权威性的“灌输——接受”式话语表达已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有效消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隔阂,必须树立话语平权理念,将教育客体重置于教育主体地位,打造“双主体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认真倾听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同的意见表达,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更加自由、宽松、和谐的话语氛围中与教育者有效沟通,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此外,教育者还应该表现出更加宽容的态度,采取受教育者能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通过对话的方式开展交流与互动,激发双方的话语兴趣,在互动中形成“意义共识”。
(三)把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话语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创新同样也要深刻把握“事”“时”“势”这几个关键点。“因事而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根据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事务和实际困难随时转换话语内容,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话语风格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帮助他们客观理性分析,找准正确对待人生逆境的有效途径,进而化解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和心结。“因时而进”着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施教话语方式的时代诉求。“因势而新”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要根据世界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形势,赋予话语体系独特的表达范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持久生命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多元化和极速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努力紧跟“事”“时”“势”的发展变化,以更加自由、平等、开放、丰富的话语体系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二、兼容并蓄:丰盈话语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内在灵魂
话语内容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具体“说什么”,它是蕴藏在言语符号系统背后一定价值理念的硬核素材,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统内容往往呈现概念化、理论化、抽象化的特征,未能接地气地深入大学生内心世界进行价值引导,也无法与新媒体时代的新概念、新词语深度融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性发展必须不断融入经典话语资源、时代话语资源、外来话语资源、新颖网络话语资源,逐步淬炼出具有新颖性、内涵度、亲和力的话语内容。
(一)承古开今,深入挖掘经典话语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三者共同构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经典话语资源。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淘洗出的伟大智慧结晶,昭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尤其是孝老爱亲、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革命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年代培育和锻造出的精神风范和意志品格,蕴含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革命文化资源中的精华,熔铸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奋斗精神,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和升华凝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充分挖掘和研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宝藏中的话语精髓,巧妙运用经典话语资源滋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元素,借鉴经典文化资源中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追求建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就特别擅长引经据典,总是巧妙运用经典话语资源讲述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如:“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一枝一叶总关情”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意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恶竹应须斩万竿”强调如何提高党性修养和全面从严治党;“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凸显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些典故翔实具体、意义深刻,洋溢着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比空洞说教更有说服力,比多重叙事更能打动人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性发展一定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和汲取其中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进行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经典话语资源深度融合。
(二)立足当代,充分诠释时代话语资源
每一特定时代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思想观念和时代精神的话语表达和话语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就是紧密结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并充分认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我国现实国情国力的时代话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体现时代性,彰显其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就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纳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话语要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鲜明主题,以“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为核心范畴,准确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兼容性”[7]。那么,这些话语内容如何运用大家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呈现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们要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8],以此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理念。如: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200多名苏联飞行员为援华抗日壮烈牺牲”“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中国抗日前线救死扶伤”等不同时代的故事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运用“天坑开路人毛相林”“太行深山阜平县黄土成金记”等励志故事启迪广大人民群众接续奋斗;运用“春秋宋国大夫正考父‘三命而俯’”“战国时期魏国名臣西门豹治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政治故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为官。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话语必须在话语主题、话语逻辑、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等方面钻研雕刻、苦下功夫,才能充分诠释其中的价值意涵,逐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三)面向世界,辩证吸纳外来话语资源
进入21世纪,伴随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话语在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渐凸显。与之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开放包容,积极借鉴和吸纳国外各种有价值的话语资源,在交流互鉴中打造融通内外的话语资源和话语元素。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要有效对接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和新理念,将世界形势诸如生态环境问题、人权问题、贫困问题、科技伦理问题等人类共同面对、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不能盲目否定外来话语元素,也不能盲目肯定外来话语资源,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外来话语进行“扬弃”,将外来话语有效“嫁接”到中国话语上,使其精髓不断融入自己的话语体系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辩证吸收外来话语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植现实世界,立足国情进行话语资源中国化,滋养出带有中国意蕴和中国风范的话语元素。只有外来话语资源中国化,才能在全球化视域和国际化格局中坚定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运用全球化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来研判和思考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逐步培养出具有全球责任感和人类使命感的优秀人才。
(四)与时俱进,有效拓展网络话语资源
与时俱进,就是要及时吸纳最新话语资源,不断拓展新鲜话语内容,满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话语内容的多样化诉求。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和交往方式因互联网而发生深刻变革,其话语体系处于一个平等自由、多元开放、互动交流的场域中。面对互联网时代“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的发展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不断增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话语供给,借力网络时代话语进行资源整合,提炼正能量、接地气、流行化的网络话语因子融入自身话语资源中,增强话语的时代性和新颖性。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和飞速发展,大学生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媒介平台日趋活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必须积极主动“触网”和“入微”,及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话语创新的切入点。这在无形之中有助于拓展青年大学生思维理解的“接受域”,消弭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鸿沟”。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话语的运用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话语认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网络话语在运用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因一味迎合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导致庸俗化和低俗化,不可歪曲和误读原有的政治观点,不可降低思想理论本该有的品质和内涵,在价值导向上必须积极弘扬和传播时代主旋律和正能量。
三、通时达变:转换话语形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关键环节
“所谓话语形态是指话语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化、习惯化、系统化的话语表达模式。”[9]13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话语形态很容易产生“话语主体与话语接受者思想观念异质性的矛盾,受教育者对合理性话语的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不足之间的矛盾”[9]135,这些矛盾内在要求必须实施分众化、差异性的教育策略,以实现不同话语形态之间的转换,使之更加契合教育对象的话语偏好。
(一)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
生活世界“意指我们生存于其中,我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行为都得以产生的现实而具体的生活境遇,它是物质世界的现实基底与意义之源”[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群体性教育实践活动,理应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境遇”以及世界的“现实意义”“文化之源”紧密结合起来。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多数采取的是政治理论的工具化施教方式,有些时候难免会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进行说理叙事,导致大学生对政治话语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和逆反心理。当代大学生更喜欢句式灵活、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认知见解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性发展应当以个体现实生活为逻辑起点进行价值建构,从大量的社会生活中搜集生活化教育素材,将抽象政治理论所蕴含的大道理渗透在鲜活真实的生活事例中,将规范化的政治话语转化为学生愿意听、能听懂的生活话语,扭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曲高和寡”的现象。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擅长游刃有余地运用教育对象熟知的生活话语解释专业的学术思想、科学理论,把教育者的宏观说教与受教育者个人的微观经历深度融合,使政治话语能够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社会生活有效吻合。
(二)文本话语转向人本话语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多倾向于“灌输—接受”的表达方式和说教方式,学理性和抽象性的文本话语较多,理论色彩较浓,思想性较强,常常给人留下“枯燥无味”的心理感受和“虚无缥缈”的主观印象,难以引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是其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破除内在的固态化语法规则,革新抽象化的文本范式,满足人性诉求,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实现文本话语转向人本话语。所谓人本话语,就是“根植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话语内容反映学生的内心诉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11]的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话语要首先坚持人性化的原则,以尊重人、理解人、满足人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话语言说的过程成为引导人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评价的过程。其次要坚持个性化原则,遵从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与规律,赋予每个学生自主创造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将所有学生囿于统一的话语说教模式之中。最后要坚持幸福化原则,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每个人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所应当通过人本话语的有效表达,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理解幸福的含义,并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由此,才能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幸福化的意义。
(三)传统话语转向现代话语
随着社会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新媒体技术中的网络话语,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商务话语,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公共话语逐渐形成多元话语形态并存的局面”[12]。这些多元化的话语形态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构成严重挑战。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融入彰显时代特性的现代新型话语内容和形式,实现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在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讲好时代话语,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变化,着眼中国现实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真正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中心,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范式,增强话语的时代气息和对现实社会的理论解释力,促进话语体系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恰当运用新型网络话语,理性审视和研判网络流行话语背后所隐藏的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精准找到传统话语与网络话语之间的衔接点,并对两者进行适时转换和有效对接,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话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规避网络话语所催生的“眼球效应”和“感性快感”,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异”,甚至走向庸俗化和低俗化。
四、润物无声:优化话语情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有效举措
话语情境是承载话语体系的综合统一体,它辅助具体话语内容的解释和最终教育意义的实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某些时候可能会忽视话语情境与话语体系之间的耦合性,在设置话语语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上欠佳,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语境异化、错位和混乱等现象,易使大学生对话语文本内涵和价值意蕴出现某种程度的误读和曲解。为此,只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境,创设合理、健康、积极向上的话语语境生态,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具感染力和解释力。
(一)创设具有“时代涵容性”的现实情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强调:“我们只能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条件下去认识现实世界,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会认识到什么程度。”[13]同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高度一致性,其往往指向某一时代背景下国家与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即如何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如何认识国情国力与社会矛盾、如何认识思想舆论与社会现实、如何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等重要命题。所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境一定要立足时代背景,紧跟时代发展脉络,关注时代发展,充分体现不同时代背景所蕴含的现实情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境应当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现实,在情境中集中体现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境随时代发展进行更新并不意味着它要彻底摆脱传统的话语情境,而是要在既有历史逻辑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完善,增添时代性内容。
(二)建构具有“意义世界”的内涵情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性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它集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价值性等多重目标于一体,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构筑和引领学生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世界,并最终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生成一种“意义世界”。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就必须创设具有这种“意义世界”的内涵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逐步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排除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反社会主义思潮。二是形塑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构筑当代大学生安身立命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把大学生培养成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三是健全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一种完善人格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其话语情境必须充满人文关怀,彰显人文色彩,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成长,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使其具有超脱“小我”、实现“大我”的人格取向,具有心系祖国和心系人民的人格气魄。
(三)营造“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辩证情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发展一路伴随着争论、批判和研讨,从未停止过与多元社会思潮的斗争,也正是在与其他意识形态话语的争辩与博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境的创设同样也离不开“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辩证情境。“这既是一种超越独断论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态度,也是一种超越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14]在辩证情境中进行研究和探讨,既能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宽度和深度,又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统一”的辩证情境,体现了“破”与“立”的两个向度,“破”是为了“立”,“立”才能更好地“破”,这两个向度相反相成。一方面,要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交锋中展开对异质思想文化及其实践活动的现实批判,运用思辨的怀疑态度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性反思;另一方面,要着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和学科矛盾进行自我建设,厘清“如何建设”和“怎样建设”的关键问题。从这一意义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境也存在着批判性与建设性“二合一”的辩证发展向度,即在批判中不断建设,在建设中不断批判,二者相互支撑,纵横交错,是一个逻辑整体。营造具有“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辩证情境,目的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辨别谬误、认识真理,从而在破中求立、立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