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高原病的防治进展

2021-02-13杨淑琴郑洲唐燕罗雪

健康之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综述

杨淑琴 郑洲 唐燕 罗雪

摘要:急性高原病是人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 m以上)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而发生的一系列急性缺氧表现,比如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随着人们对进入高原地区的需求日益增加,急性高原病发生率明显提升,其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阐述急性高原病的机制以及防治方法,文章分析了前人的报道资料。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发病机制;防治原则;综述

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是高原地区独有的疾病,是長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在未适应高海拔情况下进入3000m以上的高原之后出现的表现,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食欲缺乏、呕吐以及情绪不安等[1]。AMS的发生会严重影响人们在高海拔地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引发高原脑水肿以及高原肺水肿,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重视AMS的发病情况,并研究合适的防治方法。

1 AMS的发病机制

(1)与呼吸系统相关性。海拔上升,气压下降,氧分压也会随之下降。氧分压如果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血氧的含量也会显著下降,导致机体各器官供氧不足而出现低氧血症。人体的各个器官在缺氧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功能代谢和代偿等障碍。

(2)与循环系统相关性。高原低压性缺氧会代偿性引起心血管生理反应,比如心排出量增加、血流分布改变以及肺血管收缩等,进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同时局部缺氧还会导致大量乳酸生成,乳酸会刺激血管扩张[2]。中枢神经系统在缺氧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明显的血管生成反应。

(3)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所有器官中耗氧量最高的,在低氧状况下最为敏感。机体在处于氧气稀薄的状况之下,脑细胞会出现肿胀、变性以及坏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障碍。高原脑水肿的主要发生原因是缺氧引起多种神经介质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脑血流量增加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后出现了脑水肿[3]。

2 AMS的临床表现

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部分人初到高海拔地区的数小时至数天内会出现AMS相关症状[4]。初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原头痛,并伴随心慌气短、头晕以及缺乏食欲等。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缓、咳白色或红色泡沫痰,情况严重者可出现剧烈呕吐、幻听、幻视、定向力障碍以及昏迷等。此外,虚弱以及疲乏感也是大多数患者首次出现AMS的相关症状,同时患者还会出现排尿量减少等情况。上述症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缓解,可严重影响患者后续的生活以及工作。

3预防措施

(1)加强健康宣教。集体人员在进入高原之前通过专门课程学习或开展知识讲座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高原病的重视程度,加强相关事项的关注度,掌握简单的预防以及急救措施。非集体人员进入高原之前,应该自觉接受相关健康教育,或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向有经验的人员学习初步掌握AMS的预防措施。

(2)做好体检工作。进入高原之前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合格后才能进入高原,如伴有高血压、各种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曾患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疾病的患者,不宜进入高原地区,以免发生意外。

(3)阶梯式进高原。在进入高原之前应进行相应的锻炼,增强机体对低氧的适应能力,更快适应高原环境。比如在进入海拔4000 m的高原之前应该在海拔3000 m的地区接受2周的适应训练,增强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5]。

(4)饮食预防。进入高原后应该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浓茶和咖啡等,防止刺激胃肠道,导致呕吐。

(5)药物预防措施。地塞米松、利尿剂、氨茶碱、高原康、复方红景天等都是目前认为能有效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比如氨茶碱类药物可松弛呼吸道平滑肌,对抗缺氧状态下的呼吸系统反应,并利于肾血流量增加,有效减少水钠潴留。余小庆等[6]报道,将92例进入高原的人员分为两组,一组服用高原康胶囊,另一组未接受干预,结果服用高原康胶囊的一组AMS发生率为4.25%,低于另一组的34.04%。这主要原因为高原康胶囊含有氨茶碱、地塞米松磷酸钠、地西泮等成分,其中氨茶碱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降低白细胞对肺部的侵袭以及抑制活性自由基释放,有效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地塞米松可有效避免自由基对细胞膜结构的损伤;地西泮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可抑制人体在缺氧状况下中枢神经兴奋引起的失眠。

4治疗措施

目前治疗AMS的药物主要为碳酸酐酶抑制剂以及皮质类固醇药物。2019年美国野外医学会实践指南——急性高原病的预防与治疗指南指出,进入中度或高度AMS风险地区时,乙酰唑胺是防治AMS的首选药物[7]。在AMS早期症状出现时,建议乙酰唑胺12 h的治疗剂量为250 mg。该药治疗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患者会出现磺胺过敏反应。此外,该药是否会影响体力劳动者的注意力也存在争议。常规心脏保护类药物曲美他嗪治疗AMS的效果也较理想,可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提升患者运动耐量。醋甲唑胺是乙酰唑胺亲脂性药物,更容易穿透血脑屏障,且毒副作用低于乙酰唑胺,随着临床研究深入,有望成为治疗AMS的一线药物。

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皮质类固醇药物,既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注射或滴注,但是会造成肾上腺抑制,因此不宜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治疗AMS引发的头痛效果理想。轻度AMS患者口服1000 mg/8 h对乙酰氨基酚效果理想,可以明显缓解头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8]。

AMS常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毒副作用明显,常会出现头痛、代谢性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因此近年来相关学者建议使用安全性更高的中药进行治疗。而我国的中医、藏医研究表明,中草药在AMS的预防以及治疗中效果比较理想,其中抗缺氧药理作用研究较为广泛[9]。单方药材比如红景天、银杏叶、黄芪等提取成分都具有良好的抗缺氧作用[10]。

5小结

AMS是初次进入高原地区人群常见的一种疾病,会引发较多的并发症,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11~12]。比如在进入高原前需要接受相应的健康教育,掌握基本预防措施,积极接受体检,做好适应性锻炼,准备好药物;进入高原之后,随时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饮食清淡,注意加强锻炼,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药物干预。总之,只有全方位加强对AMS的防治,才能够避免以及减少高原病发生率,保证进入高原地区人群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强巴德吉.银杏叶片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J].西藏科技,2015(10):45-46.

[2]Yang J,Zhang L,Liu C,et al.Trimetazidine attenuates high-alti- tude fatigue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mPairment: a random- 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Biomed Pharmacother,2019,116:109003.

[3]章诚杰,杨雪军,李军茹,等.益气活血通阳法为主治疗高原病性病证临床经验[J].西部中医药,2021,34(4):50-53.

[4]李琳员,马慧萍.急性高原病的病理生理表现及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8):1352-1354.

[5]唐绪刚,张学森,姜大春,等.高原习服与既往高原暴露对急性高原病预防的作用[J].西南军医,2019,21(3):225-229.

[6]余小慶,李国栋,闫军胜.高原康胶囊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抗氧化及抗缺氧效应分析[J].健康管理,2021(10):295.

[7]Luks AM,Auerbach PS,Freer L,et al.Wilderness Medical Soci 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 ment of Acute Altitude Illness: 2019 UPdate[J].Wilderness Environ Med,2019,30(4S):S3-S18.

[8]任丽萍.对于12例高原性脑水肿患者治疗的几点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3):92-93.

[9]Ou C,Geng T,Wang J,et al.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ing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DazhuHongjingtia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by integrating UPLC/Q -TOF-MS/MS analysi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J].J Pharm Biomed Anal,2020,179:113028.

[10]龚嘎蓝孜,次仁旺姆,索朗央宗,等.红景天治疗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20):2818-2820.

[11]刘春伟,郭军,李宗斌,等.曲美他嗪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有效性评价[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40(9):841-844.

[12]孟盼盼,王荣,高迎春,等.利舒康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大鼠血液学指标变化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4):9-13.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