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经典,感悟歌曲中的百年党史
2021-02-12刘梅
刘 梅
(陕西自然博物馆 陕西西安 710065)
歌曲是时代的心声,一曲红色歌曲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歌。红色歌曲作为人民抒发情感和表达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在历史长河中传唱至今。在中共党史上,一首首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鼓舞着一批批优秀儿女不断奋勇前进。这些不断涌现、深入人心的经典歌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征程。这些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歌曲,每个旋律都浓缩了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都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时代强音,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民族的情感、民族的精神。
笔者从经典红色歌曲中撷取四首有时代脉络的歌曲作为代表,回望峥嵘岁月,感受时代背景下党和人民奋斗的历程。
《国际歌》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恢宏豪迈的乐章
创作背景。《国际歌》是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而成的歌曲。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20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的中文版《国际歌》。1923年由萧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唱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
传播及影响。《国际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密不可分的。中国人最先唱响《国际歌》的是1918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会的青年学生。早在20世纪初,国内一些刊物上就出现了《国际歌》,只不过没有署名。1923年6月,瞿秋白最早译配并唱响《国际歌》。1924年,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同学用中文唱响《国际歌》。不久,诗人萧三与陈乔年合译的《国际歌》被从莫斯科带回国内,首先在《工人读本》和《工人之路》上刊登,很快便在神州大地传开。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国际歌》被定为国歌。毛岸英也对《国际歌》歌词中文翻译提出过修改意见。他唱过《国际歌》的中文、法文和俄文版,发现中文版有两处译得不准确,提出“起来,全世界的罪人”不如改为“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不要说我们一钱不值”不如改为“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1962年4月28日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国际歌》重新订正,根据萧三1939年的译文进行推敲修改,并采纳了当年毛岸英的修改建议,经集体审定后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产生了传唱至今的《国际歌》中文版通行本。
社会影响。《国际歌》自1888年6月在法国里尔一次工人集会上第一次唱出后,这首法国工人的战歌经四十多年的传播,已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而斗争。“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就是指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演奏歌曲。从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幕时和党的重大活动结束时,都会演奏《国际歌》。今年是国际歌诞生150周年,直到今天,每当《国际歌》再度响起,激昂的旋律、豪壮的词句总是让人心潮澎湃,感染激励着我们坚守永恒不变的初心使命。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民族的战斗号角
创作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最初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相继占领东三省,中国从此掀起一个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5月24日,由电通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电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从此风靡全国,成为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发出的最坚强的呐喊。
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国歌诞生历程。1949年9月27日,开国大典举行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的“新华社信箱”中,对将《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为国歌做了如下解释:“《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人民曾长期以《国际歌》为国歌,法国人民今天仍以《马赛曲》为国歌的作用是一样的。”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决议。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歌正式写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2017年9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如今,《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国家的神圣象征,无论是危难时刻还是欢庆时刻,这首歌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勇前进。时至今日,每当国歌奏响,依然会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亿万中华儿女由衷的心声
创作背景
这首歌的作者是曹火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带着强烈的抗日救亡志向,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青年联合会的工作中,“从此人生有了新的希望和奔头”。1938年,曹火星参加八路军后一直在晋察冀边区铁血剧社(后改名为群众剧社)工作。1943年,他写下了这首传唱70多年的经典作品。
1943年,当时抗日战争尚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的白皮书中称:“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了中国。”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对此进行有力驳斥。作曲家曹火星看到这篇社论后,随即谱写了这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听到这首歌后说:“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中国就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怎么能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应该加个‘新’字。”自此之后,该歌名和其中的歌词,就变成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社会影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真挚的语言、质朴的风格、流畅的旋律,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唱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这首歌的传唱,始终伴随着人民军队进军的步伐,伴随着民族解放的前进号角。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从此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至今,这首歌虽经历了80多年的岁月,仍依旧活跃在各种文艺活动中,仍激励着国人昂扬的斗志。
《歌唱祖国》唱出新中国中华儿女自豪的心声
创作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产生了一首传唱度极高的群众歌曲,这就是1950年由人民音乐家王莘作词作曲的《歌唱祖国》。也被成为第二国歌,这首作品或用于群众歌咏,或用于庆祝游行,或用于大型庆典,寄托着亿万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情,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歌曲之一。这首歌,伴随着几代中国人走过了70年,见证者祖国从一贫二白、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终于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参加举世瞩目、激动人心的开国大典时,精神抖擞地走在广场上的青年作曲家王莘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目睹了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歌声如潮的动人景象,看到了毛主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伟大的祖国多么需要放声颂唱。随后他强烈萌生了创作一首歌唱祖国歌曲的想法,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
歌曲由篇幅相同的主、副歌构成。主歌的三段歌词在同一主题基础上呈现了不同的内容:第一段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的情景,第二段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经受的苦难,第三段赞颂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领袖毛泽东。副歌重复演唱相同的歌词,主歌与副歌之间在结构、节奏、旋律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影响
这首歌曲有荣获首届“金唱片”最高奖。从1990年5月1日期,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升起仪式,都以《歌唱祖国》为出旗曲。歌曲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和中国人民阔步前进的豪迈形象。歌词用凝练集中的语言刻画出生动鲜明的景象,气势豪迈的旋律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饱含着真挚深刻的爱国之情。
旋律催人奋进,歌声鼓舞人心。一首首红色歌曲,见证着中华儿女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几代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经典歌曲抒发了广大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满腔赤诚之心,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部分,这些音乐在时光的变迁中经久不衰,不仅让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铭记历史,同时也时刻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和开拓进取。红色歌曲是传承伟大民族精神的载体,今天当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唱起这些歌曲时,内心既激动又自豪。希望我们能传唱这些代表时代印记的歌曲,传承红色印记。将这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激励我们砥砺奋进、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