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2021-02-12姜欣欣
姜欣欣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北京 100876)
最近几年,伴随各大高校持续扩大研究生招生,使得研究生队伍的人数呈几何倍数递增。而且研究生党员队伍亦不断扩充,研究生的党员比重远超出本科生。为此,以科学方法探究研究生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能更好地将其在高校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出来,成为新时代高校强化党建工作的主题之一,亦有助于切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推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突出的问题
对比本科生党员,研究生党员平时的教育管理表现出尤为凸显的特征:第一,研究生党员的比重远超出本科生的党员比重,党龄亦更长。第二,研究生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在自我未来成长方面有更明确的认知与计划,相比于本科生,他们有更好的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的水平。第三,研究生时期的学习特征比本科期间更鲜明,尤其要经受学术领域、个人未来规划等多方面的考验,使得研究生党员平时的教育管理难度更高。
伴随研究生数量的持续扩容,生源凸显更显著的差异化,使得研究生党员日常的教育管理要不断改进水平,提升服务意识。通过调查并分析研究生党员的思想现状,能够得知,研究生平党员平时的教育管理凸显出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问题:
研究生党员管理主体忽视政治学习。虽然有专门的辅导员对研究生进行管理,但是由于研究生支部党员众多,支部又分散在各个实验中心里,仅一名研究生辅导员指导十余个党支部中几十乃至上百名党员,想要落实针对性指导难度极高。而担任支部书记的研究生本人,由于同时也存在学业及科研压力,加之个别人责任心不强,导致不能完全尽到支部书记的职责。部分实验室里,研究生党建工作被忽视严重,部分导师主张学生专注于科研、学术才是生活工作的重点,而其他工作则可忽略不计。而导师群体是研究生管理的重要主体,倘若他们对这项工作都没提起高度关注,就更会直接导致研究生党员更倾向专业研究,而对忽视政治学习[1]。
发展党员程序散乱,党员组织生活没有落到实处。从每年的研究生党员发展过程能够看出,部分研究生党员并未严格依据推优流程进行发展,失范情况普遍存在,思想汇报及其他推优材料不能按照相应时间段进行提交,存在突击补写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通常认为研究生本身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与心理成熟度,难免工作懈怠。第二,部分同学在入党问题上抱有严重功利思想,入党信念不够坚定,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第三,研究生容易忽视政治理论课,不参加或少参与组织生活,教育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研究生活动分散,集中管理难度较大。研究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实验室跟随导师完成科研任务,平时沟通交流较多的人群大多是同课题组的同学,班级或者党团支部的概念较弱。但同一党支部的党员通常是多个不同课题组、行政班构成的,对比本科的班级形式,他们本身活动就相对分散,要开展党支部集中式学习难度较大[2]。而且,研究生自身要承担较重的科研任务,不仅要顺利修完必修专业课与基础理论课,又要跟随课题组做实验、搞科研,有时候还要跟导师做助研助教工作。为此,从客观讲,使得研究生党员间、党员和支部间、不同支部间的各种交流显著减少。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一年,大家都各自忙于论文和工作,鲜少有精力再去关注党支部活动和理论学习。
健全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优化支部设置,配齐配强支部书记。党支部的横向设置里,通常要遴选政治素质优良,责任心较高的研究生党员来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样进一步落实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中的责任与权利;党支部的纵向设置里,要使本实验室党员充分调动起来,应以实验室的党员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这样不仅将研究生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大幅激发出来,更能很好地落实导师对学生的教育职能。
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从研究生的自身成长特征出发,研究生党员平时的教育管理如果复制本科生模式是行不通的,其活动形式与载体均要与研究生发展需求相契合。比如组织本中心多个年级的研究生党员开展学术沙龙、交流科研心得,在党员群体中形成良好学术氛围;邀请著名专家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指导;研究生党支部需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方面重点探讨,使党员们始终是先进性群体的代表,于学术创先争优上起到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3]。通过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进一步开拓活动载体,灵活使用新时代兴起的网络手段组织党支部活动,使其活动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不断拓宽。
注重人文情怀,增加党员的归属感。研究生党支部肩负作为高校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平时组织的各类活动需要获得更完备的帮助。诸如利用“党员之家”“党员活动室”等多处活动场地,给研究生党员以更便利的条件,让党员们能以更高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支部学习活动中。
党支部则要因势利导,定期举办“党员读书周”“微创作”“党员先锋工程”系列活动等内容丰富多彩、契合研究生党员心灵共鸣的支部建设活动。而且,积极引导研究生党员参与到上级党组织创办的学习教育、“四史”学习、党史知识竞赛等各类活动中,为党员提供展示才华的更大舞台,充分挖掘他们的特长,让其在学习之余充实生活。
优化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保障机制
全面强化高校研究生党务工作者党性修养。部分高校党务工作者并非专业党建学科出身,其政治素养亦需要不断提升,应尝试借助学习教育活动的推进,探究党务工作,在创办学习型党组织等举措助力下,强化高校研究生党务工作者的党性。强化高校研究生党务工作者各项培训学习,关注他们的思政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明确制度化的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先进性表彰等,让他们更系统化的研习党建理论,伴随时代进步需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专业化水准迈上新台阶。
重视高校研究生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激励机制。高校研究生党员平时的教育管理主要责任人以研究生辅导员居多,在上级党组织精神传递方面作用尤为重大。他们虽然承担着很多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却因为不担任支部书记而缺乏相应津贴、无法参与党务工作的评优。因物质、荣誉两种激励的欠缺,使得高校研究生党务工作者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高校需要针对性地对这些一线工作者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涉及业务学习、岗位津贴、荣誉职称、重点课题支持等[4]。如果能将他们的党性修养与工作激励机制完美融合起来,这样其工作积极性就能显著得到提升、改进,进而在高校研究生党务工作中发挥更强有力的影响,保持这支战斗队伍的安定团结。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作用。研究生党员平时教育管理的队伍主体,涉及研究生辅导员、导师、思政教师、思政管理部门工作者等。其中,研究生导师是广大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负责人,作用不仅重大且影响力持久。从现有数据得知,导师对研究生党员平时的教育管理参与极少,其所真正能投入发挥的正向作用并不突出。部分导师自己专注学术,对学生的学业、科研活动也有严格要求,却忽视其他教育,更有甚者还阻碍了该项工作的顺畅落实。为此,对导师在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掘,这样才能在该项工作中起到更积极的助力,为工作的进展做出贡献。
第一,在研究生发展对象考察方面,尝试使用导师、辅导员、介绍人三方考察的机制,更突显导师在研究生党员中的精神引导。
第二,导师要主动参与党支部对党员开展的思想教育、考核评优活动,并积极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开展党支部活动时也要邀请导师全程参与。
第三,导师是研究生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其对研究生党员日常行为、学习态度、思想动向也有更多了解。为此,导师要及时对学生党员的思想走向加以掌握,并随时通报给党支部。
优化高校研究生党员考核评价机制
全面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高校研究生党员的现实情况来制定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由制度入手强化规范其日常行为。明确提出其参与党支部培训、组织生活、党日活动的具体要求,从科研成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参与状况,对考核评价指标作出最大化的量化评测。
第一,研究生党员主动参加国家级大型活动、主题实践、公益活动等均能成为其加入研究生党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加分项,督促他们形成更好的社会服务意识。
第二,针对部分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行为,亦要明确“一票否决制”,对其参与各级党员评优的资格进行限制,导师倘若察觉研究生党员治学时违背公平原则而出现不端行为,需要及时汇报给研究生所在的党支部,党支部将从严处理。
考核评价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当下高校研究生党员考核评价机制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欠缺科学考核定量标准,只参考研究生平时的表现去评价,实际其无法客观地将党员的诸多真实表现反映出来,进而某种程度上对党员参与先进性评选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优化,能进一步促进党员考核评价的规范化、制度化,督促传统主观考评方式过渡至定性、定量结合起来的科学考评。
第一,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由定期和日常两种考核构成。前者的具体设定为每年一次,后者设置则通常和重要的时间节点结合起来落实。定期与日常相结合,将研究生党员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动态,学术成果和党支部活动参与程度都纳入考核范围。引导研究生党员强化自身身份意识,并随时以党员的标准对自己严加要求。
第二,推行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指标。现存的考评体系对科研过度看重,应采用常规考核和重大事件表现两者结合的方式[5]。前者的方式侧重于研究生党员每月思想汇报、参与党支部与各项集体活动、理论学习笔记等等。而后者的方式则侧重研究生党员在重要历史时刻对国家、社会作出的奉献等。同时也要关注党员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做出的贡献,在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中发挥的作用,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是否能挺身而出等。
优化民主评议党员制。当下党员考核评价以民主评议作为主要方式,成为当前党员管理的规范制度,亦在高校研究生党员平时管理中成为常态化工作。
第一,量化民主评议党员的主要内容,规避主观视角。要注重和研究生党员学习生活密切关联起来,使民主评议的作用充分落到实处。诸如研一的研究生党员评议集中在几个方面:课程成绩、出勤率、参与或组织学院和班级各项活动等。而研二期间的评议则集中在:科研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落实等。进入研三,这一评议的重点落实在:毕业论文的进度和完成质量、带领群众参与到党组织活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等。而且要对民主评议党员的层次性进行区分,考核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支委要执行更高标准,将民主评议党员制、责任制关联在一起。
第二,将合格与不合格党员的边界明确区分。关注党员思想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支持党的路线方针,理论学习能否跟进,还是对共产主义信仰是否已然抛弃至抵制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注意辨析是由于党支部管理机制不到位而产生党员思想一盘散沙,还是经过思想教育之后其思想状态仍偏离正轨;关注是党支部的组织管理能力薄弱,还是党员本人抵制党员义务的履行;注意区分党员是因为科研、工作等造成不便于参与支部生活,还是党员主观上不注重组织性和纪律性。唯有明确上述界限的区别,才能让民主评议制度更完善,党内民主氛围和谐构建。
高校支持基层党支部从自身特征和现实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对研究生党员进行发展、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都要强调制度的作用。以全覆盖的制度强化推进支部工作,以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对于制度在具体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建立起相应的监督体系,通过开展支部党建工作标准化验收、党支部书记及委员述职等工作,保障各项制度的推进执行,给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构建更规范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大之后,从严治党的全方位落实铺展了全新格局、更高的标准。我们应以全新视角探究高校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这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要参考中央最新的文件,对该工作的教育和管理去做具体化落实,精准地将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形势、新任务有所掌握,并以此为前提培育出更多的新时代优秀研究生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