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政务大数据治理的政务新闻可视化创新模式研究

2021-02-12葛梦园

新闻潮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数据安全

葛梦园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政务数据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理念,为数据新闻工作者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撑。文章从政务新闻可视化的传播特性入手,分析政务新闻可视化面临的传播困境,并从政府、媒体、新闻产品层面提出应对策略,探究以电子政务数据公开为主,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为辅的数据使用模型。

【关键词】新闻可视化;政务新闻;数据安全

2021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该法分别从数据安全与发展、数据安全制度、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政务数据安全与开放角度对数据安全保护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进行规定。《数据安全法》鼓励对数据依法合理有效的利用,明确了应完善开展数据处理活动的新闻工作者的数据安全管理责任,以及媒体机构的相应措施。

在数据安全保障大前提下,《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政务数据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理念。基于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政务数据“不愿开放、不敢开放、不会开放”孤岛,《数据安全法》要求在国家层面建立政务数据开放平台,以应对政务数据领域数据资源碎片化、政务协同缺乏互信等现实问题。对数据新闻工作者而言,政务数据的开放无疑是政务新闻可视化的强心剂,国家机关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务数据,构建规范的政务数据开放平台,解决了以往政务数据不透明、难申请、答复周期长的难题,提高了政务新闻可视化的时效性,增强了政务新闻的可读性,扩大了政务新闻的受众群。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数据新闻工作者在政务类数据中的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可视化应用层面展开分析,以期梳理出在数据安全发展的当下,电子政务建设在新闻可视化领域的创新应用。

一、政务新闻可视化的传播特性

政务新闻是媒体传达党和政府声音、完成党和政府宣传任务的主要渠道,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政务新闻在新闻可视化领域的传播因内容严肃性与形式可读性的碰撞,衍生了不同以往的新传播特性。

(一)选题:切口及数据源较为固定

从选题角度看,政务类数据新闻的选题切口多为对当前政策、热点时政事件、国内重大活动、国家领导人发言的可视化解读[1],选题内容以要点总结、核心摘要为主,多采用提取关键数字配加文字摘要的形式,数据表现形式相较于图解新闻并未有太大突破。新闻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仍以文字(数字)+配图等平面作品为主,动图、动画、漫画、短视频、VR、H5作品在政务新闻中出现频率较低,且新闻深度略显不足,虽满足了当下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却难以突出政务新闻的重大性。

优秀的政务新闻,是新闻性和宣传性的高度统一,是时效性和重要性的完美结合。从切口角度分析,选题受数据质量制约明显。数据是可视化的生命,数据质量决定新闻产品的质量。政务新闻的数据来源一般为各级政府部门公开发布的政策类数据、政府公报、国家领导人发言、政府信息公开数据等,该类数据往往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关键数据缺失、数据不完整等问题,随着政务数据开放平台的建立,以往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指标不规范导致的“数据烟囱”问题将得到较大改善,政务新闻的选题也将迎来更大空间。

(二)内容:以盘点、摘要为主要形式

移动互联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从系统阅读向碎片化阅读、从严肃阅读向趣味性阅读转变,更为直观的可视化新闻深受媒体喜爱,新闻报道形式已由传统的文字新闻向图解新闻、H5新闻转变。[2]新闻可视化的基本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地图、时间线、动态交互和气泡图等。国内知名数据新闻栏目对政务类数据新闻的处理一般以“图解新闻”为主,较少涉及其他可视形式。以新华网2021年7月发布的《数字会说话:同比增长12.7%!2021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为例,新闻内容是对中国经济半年报的解读,核心要点为中国经济稳步复苏、稳健前行。与传统新闻表现不同,数据新闻善于提取核心数据,围绕关键数字设计版式。该数据新闻从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消费、固定资产、贸易进出口、居民消费价格、城镇就业、居民人均收入几个方面提取关键数字信息,配以图片形成可读性极强的可视化产品。以该新闻为代表,政务类数据新闻多以盘点、摘要、图解、总结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数字或摘要为切入点,整体阅读时长控制在2分钟内,这些形式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在有限的版面内扩充了新闻的信息含量,探索了政务新闻的新传播形态。

(三)画面:数字化赋能的视觉呈现

数字化时代,媒体发展的根本是运用“数据思维”的可视化表达方式,新闻可视化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呈现为优势,对传统政务新闻连篇累牍式的政策堆叠进行数字化赋能,既兼顾了政务新闻的时效性、权威性,又强化了新闻的传播力,增强了信息量,受众接受度高。[3]政务数据新闻通过对文字内容的二次加工,呈现上着重对公众情绪的渲染,画面极具视觉效果,实现了传播效果的裂变式升级,新吸纳了一批受众群。当前受众分众化、年轻化趋势凸显,灵活的表现形式更受当前受众喜爱,可视化并未降低政务新闻的严肃性,而是将其新闻内核更加高效地传递。在数字化的加持下,政务新闻进一步提升了传播效果,增强了媒体话语权,传递了政府声音。

(四)互动:交互性加持的传受互动

融媒時代,新闻可视化作为新的表达手段迅速占据受众市场,其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和深度交互理念使媒体的优质内容得以快速传播,帮助受众从碎片化信息中发现规律和趋势,增加了新闻的广度和密度。国内诸多数据新闻栏目都在探索交互式的政务新闻可视化之路,以新华网出品的《依法履职,担当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成绩单》为例,作品使用了人机交互的设计理念,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进行汇报式总结,通过手机触屏、下拉滑动,以信息图的形式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给予全景式呈现。在这一交互式政治新闻中,数据新闻工作者在遵循政治原则的同时添加视觉元素和用户参与模块,将严肃的时政报道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予以呈现,在缓解报道严肃性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和与受众的互动。

二、政务新闻可视化的传播困境

新闻可视化的发展拓宽了政务新闻的内容选题和传播模式,电子政务建设缓解了获取渠道的数据孤岛问题,但在具体传播过程中,政务新闻可视化也承担着来自传者、受者和信息渠道的困扰。[4]

(一)自上而下的单一传播

政务新闻传播一直以来饱受单一传播方式的困扰。在媒体融合的当下,政务新闻出口多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自媒体及个体的自主传播寥寥无几,自上而下式的垂直传播方式消损了政务新闻的覆盖面,降低了政务新闻的透明度,削弱了传播效果。从新闻内容看,可视化的传播形式固然增加了信息量,但降低了新闻深度,增大了舆论引导压力,如政策类新闻大多停留在对政策解读的表层层面,可视化形式使其难以进行原理性探析。政务新闻在内容原创性方面动力不足、新意难寻,在创意性方面缺乏兴奋点,导致大量雷同。当前政务数据新闻同质化问题明显,当选题涉及国内重大活动、时政要点、国家领导人讲话时,选题切口方向几乎一致,且可视化大多以“图解”形式呈现,部分配图不一致,模式泛化,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受者:被动接受的低互动性

从受众角度看,大众对于政务新闻多为被动接受而非主动获取,对于政务新闻的阅读兴趣较低、接受度较差、自主反馈较少,即使是政务新闻可视化产品,回复率、互动率、转发率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新闻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与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中动辄10万+的阅读量相比,栏目中政务数据新闻的阅读量一般在万次上下,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仍有待提升。此外,由于政务新闻的数据来源多为政府政策性文件,从文件发布到内容制作再到作品分发存在一定延时性,受众无法第一时间接受信息,接受度进一步降低。

(三)渠道:数据鸿沟难以填平

一直以来,政务新闻可视化面临“数据难寻”的问题,政务数据的不公开、不透明,导致“一数难求”。可利用数据的缺失使数据新闻制作捉襟见肘,以往数据新闻工作者只能依赖政府信息公开数据申请的方式获取全面数据,但大多数情况效果并不理想。申请过程中的问题包括申请通过率低、答复率低、答复周期长、所需数据缺失、数据不完整、数据不一致、数据更新慢等。政府信息公开数据申请依托于200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部分政府部门信息意识薄弱,缺乏新媒体思维,导致关键数据缺失。数据不一致问题在政务新闻领域也屡见不鲜,说明了政务数据在互通互联方面的不足。此外,部分数据涉及政务权属问题,跨部门数据往往难以申请,也增加了政务新闻在数据获取来源上的负担。

三、政务新闻可视化发展模式重构

政务数据开放平台的建立为电子政务全面、有效公开提供了政策保障,为数据新闻工作者拓宽政务新闻可视化的信息渠道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应对政务新闻可视化传播中的困境,政府、媒体和数据新闻工作者应转变思路,应对以上难题。

(一)增强政务新闻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提升创意性、交互性

政务新闻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职责,针对政务新闻可视化产品普遍存在的同质化强、选题单一、形式固定、深度性差的问题,可从切入视角入手,采用特写方式,以小见大,挖掘兴奋点,强化落地性,以受众视角切入,增强用户体验感、参与感,提升用户忠诚度。

内容方面,坚持内容为王,对内容进行精准抓取,注重政策的实质性解读,杜绝简单摘抄文件,重在解读政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作品呈现方面,注重前期策划、设计与后期制作,不局限于文字形式,在實现政策性文件图解全覆盖基础上增加短视频、H5、动漫、动画等形式,将静态模式转变为视觉模式、听觉模式、混合模式,加大新技术、新手段、新形式的应用,提升政务新闻的可读性,增强内容表现力。同时,注重产品交互性,满足当下年轻化、趣味化的受众需求,如增加沉浸式VR体验、360度全景呈现等交互方式,增加受众新鲜感。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吸引受众参与,优化用户体验,增强政务新闻可视化的传播效果。

(二)发挥新闻的监督作用,形成以新闻促建设的反哺局面

具体而言,媒体自身应完善数据库建设,提高政策文件的数字化、利用率,督促政府规范性文件公开到位(如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常态化疫情防控信息公开),确保电子政务公开制度的完善,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高效传播政务信息动态,提升传播质效。[5]此外,数据新闻工作者应坚持百姓情怀、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政务数据使用模型,适用于所有平台型媒体,以拓宽政务新闻产品的传播渠道,促进政务新闻可视化的多端多源发布。

(三)建立以电子政务数据公开为主,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为辅的获取渠道

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强化服务理念,把依申请公开作为服务人民群众、支持市场主体创新的重要方式,满足媒体对政府信息的个性化合理需求。同时,加快政务新媒体的开设升级,政府相关单位可利用主流新媒体平台开设政务新媒体账号,实现数据内容的多渠道发布,增加媒体获取数据的来源,创新政务新闻传播渠道。政府部门可探索多平台合作分发模式,不同平台优势各异,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具有专业优势,社交媒体在内容分发上自带流量,更利于优质内容的传播。政务数据新闻可利用专业团队生产优质内容,聚合社交平台的知名度、美誉度、流量性,多渠道发布优质内容,丰富传播形式、增强互动能力,提升传播质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政务新闻可视化的传播特性在选题、内容、画面、互动四个方面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选题切口较为固定、数据来源渠道较少、内容形式相对单一、可视化冲击力强、注重交互性表达。但政务数据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饱受来自传者、受者和信息渠道的困扰,主要表现在传播方式单一化、受众接受度较低、数据来源较少且数据完整性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政府、媒体、新闻产品三方面提出有效建议,以期能有效拓宽政务新闻可视化的信息获取渠道,提升政务新闻的权威性、透明度、服务性,发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姝,阳艳娥.政务新闻的短视频化特性与发展——以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为例[J].传媒,2021(10):60-62.

[2]孙飞.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如何做好政务新闻报道[J].记者观察,2021(11):106-107.

[3]马琳昆. 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原则与界限[N]. 民主与法制时报,2021-06-30(3).

[4]吕小刚.数字化转型视角下政务公开的基本问题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21(3):68-74.

[5]张海亮.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6):45.

(编辑:黄佳君)

猜你喜欢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治理的参考框架
工信部:未来三年,建立并完善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数据安全标准体系
工信部部署推进2020年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部署推进2020年电信和互联网 行业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工信部:2021年初步建立网络数据安全标准体系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实现数据的安全使用
直面热点问题提升网络数据安全保护能力
直面热点问题 保障数据安全
如何进一步做好网络与数据安全工作
数据安全政策与相关标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