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漫画创新途径探析

2021-02-12王擎揭其涛

新闻潮 2021年12期

王擎 揭其涛

【摘 要】新闻漫画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视觉修辞的方法,以绘画的表现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报道。这种兼具新闻时效性、评论深刻性、艺术表达性的新闻体裁为我国的对外宣传和话语表达提供了有益探索。作为视觉文本的重要内容,新闻漫画所评议的内容突破不同社会背景、文化历史差异的壁垒,选取特定的内容进行视觉修辞,发挥了对特定国际舆论的引导作用。文章以《CGTN·评论漫画》专栏为例,从文化壁垒的突破和视觉修辞两个维度对新闻漫画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我国新闻漫画创作的质量,提升新闻漫画的可读性和视觉冲击力,不断增强其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新闻漫画;文化破壁;视觉修辞;CGTN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与接受者,视觉呈现的内容对社会影响愈发广泛。在国际传播中,视觉化呈现依托其直观、鲜明、生动等特点,便于受众把握内容认知。视觉修辞的内容凭借强烈的形象性和即时性,使受众产生“眼见为实”“一睹胜千言”的效果。作为视觉文本的重要内容,新闻漫画在平衡国际话语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CGTN·评论漫画》专栏中的新闻漫画以直觀、真实、犀利的视觉化呈现方式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和信任,强化了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一、对外话语传播的新途径

新闻漫画最初在我国诞生时,更多被定位为“传播信息,监测社会”及“寓教于乐,启迪民智”的作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的急剧变化,从根本上重塑了新闻漫画的基本功能。互联网为新闻漫画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计算机绘制的新闻漫画,使新闻漫画创作和制作质量更趋于精良,得益于高效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传播覆盖面,使一幅新闻漫画可以为更多受众所关注和知晓,专业的漫画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在网络当中,新闻漫画逐渐由作者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转变为公共社会空间层面的情感话语表达。

2020年11月底,中国CG(电脑图形)画家乌合麒麟绘制的漫画《澳大利亚士兵在阿富汗残杀少年》的漫画引发舆论关注并引爆网络媒体。新闻漫画正逐步成为对外话语传播的新方式,以其更具视觉冲击力、更直观的特点,赢得国际舆论斗争中的主动权。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新闻国际传播机构,承担着中国对外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责任,影响海外受众对舆论传播的认知和价值判断,蕴含国际舆论斗争的巨大能量。《CGTN·评论漫画》专栏紧跟国际舆论动态,推出《反华病毒 美国制造》《西方媒体的报道“艺术”》《冷战思维终将葬送任何和平努力》等多篇新闻漫画,积极寻找中西方文化共通点的同时,契合国际受众心理传播方式,实现国际舆论斗争的途径创新。

二、实现对文化壁垒的突破

(一)顺应阅读的本能趋势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认为:“我们的世界已经被拍摄”,人们被交织在看与被看的关系里,这是一个“以影像为中介的社会关系”。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1]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媒介进化朝着适应人类最基本生理感官功能的方向发展。视觉呈现的内容对社会影响愈发广泛。

当下的媒介技术环境中,人类最依赖的是自身视觉感官所形成的认知,图像阅读作为人类本能性的偏向已经成为人们彼此进行交流、沟通最常接触的方式。“图像优先”的信息获取方式催生了一种“视觉导向”文化,出于本能的图像阅读使视觉维度上的内容表征和意指超越了传统文字框架研究的范式。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图像内容则顺应了人们阅读的本能趋势。在这样的基础上,《CGTN·评论漫画》专栏以视觉修辞的方式将图像符号进行重组和优化,通过视觉修辞的方式进行“说服性话语”生产的符号实践,影响受众认知和意识。

(二)跨语言的强交互性

新闻漫画的跨语言和强交互性是其作为文化手段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成功破壁的重要特征。在国际传播中,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是不同受众在传播交流中的巨大阻碍,也是影响传播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但新闻漫画以图像作为传播方式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被误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图像化的方式以其直观、生动、鲜活的特点更能为受众所把握,避免了文字传播中因不同历史背景而导致的语言误读风险。新闻漫画的图像传播也更加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心理,用户只需要对图像进行点击就可以实现对内容的浏览,在分享时只需要简单点击发送即可完成与他者的交流互动,体现出图像传播的强交互性。“一图胜千言”,即是指新闻漫画的直观化、浅层化和感性的阅读方式跨越文化和国家的边界,排除了语言的障碍并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极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对受众的文化能力水平没有过高的要求,更多地作为一种共通的文化符号进行传播。《CGTN·评论漫画》专栏中的漫画作品大多只有几个言简意赅的英文单词作为核心内容,更多是以漫画角色的行为、动作表达漫画的主旨,可以在国际传播中覆盖更广泛的受众。新闻漫画的这一优势有效促进了国家传播和跨文化表达的形式创新,以“没有国界的世界语言”准确、迅速、敏锐地洞察社会热点进行评论,跨越文化背景和文化体系的差异,使中西方网民都可以直观理解新闻漫画所表达的含义。

(三)视觉呈现的感性认同

相较于文字传播的理性与思考,图像传播的兴起将更多感性特征带入传播的过程中。早在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就指出:“一般而言,人们的判断更多是基于现象而非本质,因为有眼者众,有心者少。”[2]当下的国际传播建立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之上,感性的图像化传播是第一位的。视觉感官在接受新闻漫画的过程中自觉将漫画的信息内容与感性认知联系,借助视觉习惯性经验的认知框架,完成图像的感知和观念接受。这种感知通过图像符号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蕴含意义共同实现,图像中的词汇、句子、色彩、构图、都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冲击。正是这种图像的感性化、形象性、指示性和象征性,决定了新闻漫画在国际传播中对国际受众的认知和说服作用。《CGTN·评论漫画》专栏中的漫画形象多嵌入特定表达的主题当中,漫画角色夸张的表情和滑稽的动作带给受众更加感性的认同与感知,新闻漫画所展现的情感、心理、内容等维度,使视觉突破简单的人体感官和知觉范畴,带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建构和象征意义。

三、新闻漫画视觉修辞策略的分析

新闻漫画所表达的特定意识形态与舆论导向,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借助共性文化经验得以实现。具体而言,新闻漫画的视觉修辞包括构图与色彩、词汇和句法,以及意图和形象的隐喻。视觉修辞的核心策略是对时代普遍享有的文化意象进行激活、提炼与运用。[3]在新闻漫画中,特定内容的视觉修辞被植入隐秘的象征内涵之中,从而完成意义上的传输。

(一)构图与色彩的修饰

构图与色彩是新闻漫画进行视觉修辞表达象征意义的方法。构图是指新闻漫画中的角色、人物、内容在静态的影像中,形成的与其他内容、整体之间的排列关系产生特定的效果。新闻漫画的画面布局构成是影响受众理解图像的重要因素,夸大主体的构图容易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对于制造新闻漫画的情绪或氛围十分重要。另外,新闻漫画的色彩也具有情绪的意义,不同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时会产生联结,对受众的情绪产生影响。

在国际传播中,色彩往往带有鲜明的国家象征意义。颜色可以用来表示特定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一般的观念,颜色的自然化特征使得其象征内涵可以潜移默化于受众的感知当中。例如《CGTN·评论漫画》专栏推出的新闻漫画《污名化是病,得治!》,漫画构图中有两个大小一致代表病毒球状体,但两个球状体所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对待,在中国是医护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希望攻克病毒,但在美国却是向病毒涂抹红色的油漆代表对中国的“污名化”。且在整幅画面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讽刺美国的部分政客出于政治目的对中国进行“污名化”的恶劣行为。

(二)意图与形象的隐喻

新闻漫画意图与形象的隐喻是指将目标意图和对象以象征和意识形态的方式与漫画的内容相联系,这些象征和隐喻都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在表达层面具有价值倾向,主要服务于政治主体在表达自身立场和态度时的需求。有学者认为,隐喻最重要的功能是指示的作用,即可以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并进行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转化。[4]在对《CGTN·评论漫画》专栏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新闻漫画中多以典型的文化和人物进行隐喻功能的搭建,其自身在构成隐喻意义时往往先发挥自身的源域身份指称功能,而后再借助漫画所描绘的形象及其附着物与自身的结构关系,生成隐喻或转喻的关系。例如新闻漫画中较为典型、出现频率次高的“星条旗”,就发挥了新闻漫画意图和形象的隐喻功能。在新闻漫画《民主正义还是恐怖主义?地点说了算》中,新闻漫画以头戴星条旗帽子和穿着星条旗裤子的“山姆大叔”隐喻美国,以白宫和乱港暴徒隐喻两起性质相同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却被以截然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加以评论,以此对美国所谓“民主”虚伪的面孔和双重标准进行抨击。

(三)新闻漫画词汇与句法的联结

在新闻漫画构图与色彩的修饰、意图与形象隐喻的基础之上,新闻漫画中词汇和句法的联结也是视觉修辞中的主要功能。作为新闻漫画中的词汇和句子一直担负着联结的功能,以此赋予新闻漫画内容主体和表达主旨的耦合作用。新闻漫画本身即为文字和图像两种功能的结合。由此,新闻漫画视觉修辞中的词汇和句法所形成的描述性结构和文本结构具有相对应的关联,是新闻漫画对于政治关系在视觉修辞上的反映,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倾向。《CGTN·评论漫画》中,词汇和句法多穿插在漫画内容当中,而不是被刻意突出强调,例如新闻漫画《病毒溯源阴谋论卷土重来,科学能否守住阵地?》中,带着星条旗帽子的山姆大叔吹出一股邪恶的龙卷风,龙卷风中采用的词汇为“新冠病毒阴谋论”,因为这股灰暗龙卷风而摇摇欲坠的大树上为“科学”,以及紧紧拽住树干的“WHO(世界卫生组织)”。此时,这三个词汇在句法和视觉修辞上形成巧妙的对应效果,表达了“新冠病毒阴谋论”正不断对“科学”“WTO”施加压力,以達到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这一主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2-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t20210203_71361.htm.

[2] 陈世华,刘晶.政治传播中的视觉修辞流变[J].国际新闻界,2017(9).

[3] 刘涛.文化意象的构造与生产——视觉修辞的心理学运作机制探析[J].现代传播,2011(9).

[4] 龚鹏程,王文斌.体验哲学视域下的隐喻和转喻界面研究[J].外语研究,2014(2).

(编辑: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