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教育教学获奖成果看北京教改基本走向
2021-02-11李雯
李雯
摘要以北京市五届基礎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改革领域、改革主体和申报人员三个维度确定核心要素,分析成果分布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不同机构、区域、学校关注改革领域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存在中学获奖成果最多、城区获奖成果最多、重在实践探索的成果最多等情况;在研究内容变迁上,体现出从单纯聚焦教学领域改革到关注教育改革整体优化的突出特征。北京基础教育未来发展需推动诸多改革领域、不同改革主体、不同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共进,并围绕大局谋划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首都教育;北京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双减”政策;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11-0014-04
在全国各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推进的不同阶段,都会涌现出一些敢为人先、创新探索的教学成果。以北京市为例,从1999年开始到2017年,北京市教委先后组织了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其中的获奖成果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北京市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核心领域及最高水平,同时对于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也起到一定的风向标作用。本研究以北京市为样本,通过系统分析北京市五届基础教育教学获奖成果的核心要素、特征表现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供实践参照。
一、研究设计:以基础教育教学548项获奖成果为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市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548项获奖成果,具体情况见表1。
研究中,我们对于每一届获奖成果,从改革领域、改革主体和申报人员三个维度确定核心要素。其中改革领域是指改革的内容,旨在呈现“改革什么”。改革主体是指改革的设计和实施者,旨在呈现“谁在改革”“在什么范围改革”和“从什么角度改革”,主要按照三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机构角度,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教学校、区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市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高校等;二是区域角度,包括城区、郊区、全市;三是成果性质,包括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和政策设计。申报人员分为个人和团队两种,旨在呈现改革实践探索由个人完成还是团队攻关完成。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五届获奖成果的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详细编码,并采用Excel2013对编码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进而得出如下结论。
1. 涉及改革领域的分布情况及差异分析
(1)涉及改革领域的分布情况
本文研究的五届获奖成果共涉及17个改革领域。其中,1999年涉及10个领域;2004年涉及12个领域,在第一届基础上增加了区域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3个领域,减少了德育改革领域;2009年和2013年涉及全部17个改革领域,在2004年基础上增加了教师研修与培训改革、德育改革、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教科研改革、教育(优质)均衡发展5个领域;2017年涉及15个改革领域,减少了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改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个领域。
统计分析同时发现,获奖成果中每项关注的改革领域为1~2个,五届548项成果共包括770个频次的关注点。其中,对学科教学改革的关注排在第一(163次),然后依次是课程建设(126次)、学生全面发展(90次)、区域教育改革(62次)、学校整体改革(51次),它们构成教学改革成果的主流。其余12个改革领域的关注频次分别在6~34次之间(详见表2)。
(2)涉及改革领域的差异分析
其一,不同区域的关注点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城区在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学科教学改革、学校整体改革等领域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郊区和全市;全市层面在区域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城区和郊区;郊区在课堂教学改革、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改进领域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城区和全市。
其二,不同机构的关注点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中小学校在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整体改革、德育改革和学生安全与健康方面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高校以及市区两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高校和区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在区域教育改革、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改进、教科研改革、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市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高校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区级和市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校;高校和市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在教师研修与培训改革方面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区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市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在考试评价改革方面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高校、区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研究同时发现,不同水平高中的关注点存在显著差异,如示范高中对课程建设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普通中学,普通高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频次显著高于示范高中。
2. 涉及改革主体的分布情况与发展趋势
其一,中学获奖成果最多且持续增长。从获奖机构来看,来自中学的获奖成果最多,有165项;其次是来自区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获奖成果,有124项;再次是来自小学和市级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获奖成果,分别有91项和86项;其余为高校、幼儿园、特教学校和中小学一贯制学校等,从7~41项不等。
从学段分布趋势来看,1999年和2004年,每个学段的获奖成果数量差异不大,但2009年、2013年和2017年不同学段的获奖成果数量差异较大。同时,从1999-2017年,不同学段获奖成果数量基本呈上升态势,其中中学段获奖成果数量一直持续增长。
其二,来自城区的获奖成果最多且稳步上升。从获奖区域来看,来自城区的获奖成果最多,有307项;其次是面向全市教育改革的获奖成果,有129项;再次是来自郊区教育改革的获奖成果,有112项。从区域分布的趋势来看,来自城区和面向全市的获奖成果数量一直稳步上升,来自郊区的获奖成果数量从2013年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来自城区的获奖成果数量始终高于来自郊区和面向全市的获奖成果。
其三,重在实践探索的成果最多且持续稳定增长。从研究视角看,重在实践探索的获奖成果最多,共297项;其次是重在提供理论研究与专业支持的成果,共242项;重在提供政策支持的获奖成果最少,仅9项。从发展趋势看,侧重实践探索的获奖成果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其次是侧重理论研究与专业支持的获奖成果,侧重政策支持的获奖成果数量不多,增幅较小。
3. 申报人员的分布情况及发展趋势
申报人员体现了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人员参与情况,包括个人申报和团队申报两种情况。从统计数据来看,五届获奖成果主要是团队攻关完成,有493项;个人完成比较少,仅有55项。其中1999年和2004年个人完成数量比较多,分别占到获奖总数的38.5%和29.4%;而2009年、2013年和2017年个人参与成果数量非常少,分别占获奖总数的7.7%、6.2%和5.0%。从申报人员的变化趋势来看,团队申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团队申报的获奖成果数量增长数倍,个人申报则呈现持续减少态势。
分析从1999年到2017年这18年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的总体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出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从聚焦教学领域到关注整体优化的内容变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从学科教学改革“一枝独大”,到课程与教学改革齐头并进
从五届获奖成果关注改革领域的统计频次来看,在1999年第一届获奖成果中,关注学科教学改革的有18次,占总数的39.1%;在2004年第二届获奖成果中,关注学科教学改革的有19次,占总数的46.3%;在这两届获奖成果中,关注课程建设的均只有1次。但从2009年第三届开始,再到第四届和第五届,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关注学科教学改革领域的分别为44次、38次和44次,而关注课程建设领域的分别为27次、51次和46次。说明从2009年开始,在学科教学改革成果依然数量众多的同时,课程建设领域的成果也急速增加,甚至反超学科教学改革成果。这显示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普遍关注,也体现出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从学科教学改革“一枝独大”到学科教学与课程改革齐头并进的内容变迁。
2. 从单纯关注教学工作,到关注教学工作与教育对象并重
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北京市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中,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领域的关注频次位列第三,历届依次为8次、9次、15次、19次和39次,数量表现出持续增长,其中第五届甚至出现跨越式增长。这种表征揭示的是北京市实践探索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遍关注,以及对学生研究、学生主体地位、儿童立场的高度重视,体现出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从关注教学工作到兼顾教学工作与教育对象的内容变迁。
3. 从仅关注学科教学改革,到关注区域和学校整体改革
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北京市五届获奖成果中,对区域教育改革和学校整体改革的关注频次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历届对二者的关注频次分别为0次、1次、17次、22次、22次,6次、1次、13次、11次、20次,总体表现出显著增长。这揭示北京市在实践探索中,对区域教育改革整体格局设计和学校整校改进的高度关注,体现出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从单纯关注学科教学到关注区域和学校整体改革的内容变迁。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北京市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呈现以下突出特点及不足。
1. 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但仍需推动诸多改革领域协同共进
从获奖情况来看,学科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区域教育改革、学校整体改革是获得持续关注和最多关注的改革领域,尤其学科教学领域一直是改革实践的核心。从2009年开始,课程建设领域的改革显著增加,其关注度在2013年和2017超过了学科教学领域的改革。这突出体现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實践探索始终聚焦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领域,始终坚持区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是北京基础教育获得优质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其他一些重要领域的关注,如德育创新、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考试评价、基于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改进等领域的改革,同时还要关注首都基础教育特色、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教育改革等领域的实践探索。
2. 始终谋求均衡发展,但仍需推动不同改革主体共同进步
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主体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以及城区、郊区等不同区域,这些不同主体的改革促进了北京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段之间、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获奖成果数量呈现显著差异。中学获奖成果数量显著多于小学和幼儿园,示范校获奖数量显著多于非示范校,城区获奖成果数量显著多于郊区。这些差异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改革主体参与和投入改革的态度、能力和成效。为此,促进不同学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以及城乡学校之间的共同发展仍任重道远。
3. 始终注重协同创新,但仍需推动不同教育力量有机结合
获奖成果来自学校、各区和全市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改革实践彼此呼应又互相促进,在推进方式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体现了不同层面的协同创新。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层面的改革实践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学校层面的教育改革非常活跃,全市层面的教育改革很有影响,未来需要突显各区的教育特色,加强各区层面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从作用发挥上讲,北京有诸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教研与培训机构,因此获奖成果不仅包括中小学一线的创新实践探索,教研与培训机构着力加强对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与培训支持,以及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支持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今后,仍需要进一步把实践的、学术的和政策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北京作为首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也拥有丰富多元的专业资源与条件保障。因此,北京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推进,既要立足城市发展定位,基于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又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首都的专业资源和条件保障,坚持首善标准和首都品质,积极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体系,着力打造首都基础教育的内在基因和独特名片,探索首都基础教育提质增效之路。
(编辑 王淑清)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大课题“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北京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立项编号:AMAA18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