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模式探索
——“以生传生”式党史思政教育新模式
2021-02-11倪亚娜
倪亚娜 殷 鹏
([1]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2]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1]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高校党史教育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着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2]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加强“四史”学习教育特别是党史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组成中的关键选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网络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网络文化传播更具系统性、针对性。通过整合互联网教育载体,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将互联网相关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形成了“互联网+大思政”的教育模式。[3]
1 网络平台引入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面临的局限性
互联网技术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变,教育工作离不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将教育教学的战场投身于网络社会中。然而,由于对互联网的了解还相对有限,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授效果层面仍呈现出一些不足的共性。
1.1 教学模式固定化
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知识性与价值性高度统一的学科,理论教学在线上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从教学者角度来看,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选择直播课程或者微课录课的方式进行网络思政教育,课程交互性不强,并未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既有劣势。运用互联网平台传播思政知识会因教师选择迥异的教学手段、呈现方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而呈现出学生相应的信息接收能力、知识接受水平的不尽相同。
1.2 学习动力偏弱化
从受众角度来看,互联网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的约束力下降,形成的学习氛围也不如线下浓厚,更多还是依赖于教师强大的引导力和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动力,否则也只是在“完成任务”中“打发时间”,在线学习质量和效率都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首先大多数的学生还未能意识到网络平台不仅是思想政治学习的好平台,更是锻炼自身学习能力的好载体。此外,青年学生更需要也更欢迎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向的内容输出,维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惯性和学习耐性。
1.3 形式内容单薄化
纵观线上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在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在利用资源和置换资源的过程中,于互联网载体进行学生教育活动的主导仍是教师,学生以被动地接收信息为主,很少参与素材创作等课程建设中来,理论深度不足,实践力度不够,情感温度有限。除此之外,从形式维度来看,系列化、全面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呈现也有所欠缺。网络传播的主要特性为碎片化传播,人们习惯了通过碎片时间完成碎片内容的学习而忽略学习本身的系统性和多样性,除此之外,在线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内容结合相对单薄,现实生活较少成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学有所思,并通过学思结合将知识升格成以指导实践活动的思想引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学生“被动”接收系统化知识,变为自觉地“主动”创造教育内容,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的模式探究。
2 党史教育中融入“以生传生”式思政教育主导模式新探索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许多高校都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构建在线党史教育平台,但在单一平台中再次凝练内容打造特色矩阵的案例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结合微信公众号传播模式的特征,结合党史学习“求真、求实、求新”的目标和原则,创造性地打造了“以生传生”式党史思政教育新模式。
通过师生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公众号平台构建出以学生主导的学习矩阵。这一矩阵即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或参与的党史天天读、党史天天问、党史天天答、党史时时悟等板块,贯穿思、学、做,深入讲好党史“学什么”“怎么学”这两个问题,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裂变优势,发挥学生领学促学作用,并依托微信公众号前期积累的粉丝基础和内容影响力,形成党史教育融入日常阅读的新型学习模式。学生们自主开辟出新的板块“历史上的今天”等活动板块,力求抓住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开展先进人物事迹展示,展现党史学习新风貌。
思政课是触及心灵的课程,思政学习也应讲求学习温度。本模式力图化篇幅略长、相对枯燥的内容为视听共享、符合时代需要的选择,充分注重创新话语体系,将基本原理和历史故事讲成生动道理及鲜活案例,形成党史教育“有滋有味”的“新鲜解读”,形成一颗真善美的种子,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实现线上下思政工作最大合力(见图1)。
图1 “以生传生”式党史思政教育模式图解
3 “以生传生”式思政教育模式带来的教育实效和促进意义
在“以生传生”式思政教育模式下,受众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面对学生编辑们精心制作、准点放送的原创图文视频推送,收获的反馈也越来越多,圈层影响力逐渐扩大。
3.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能力
网络思政教育离不开网络新生力量——青年的参与。在常见的网络思政课程传授方式中,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互动方式单一,反馈模式偏单向性。而将“翻转课堂”运用于网络传播中,学生成了学习探索、制作分享、意识形态把控以及接收反馈的主力军,用大学生群体完成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内容,从传播学视角完成知识获取到传播、用户反馈后优化到再传播的闭环。
3.2 提升学生思政教育参与程度
过去的网络思政教育中存有偏单向性知识传授的过程,一方面使学生参与度深受教师个人影响力这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抑或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不学习,实际参与程度深受影响。引入通过“以生传生”式思政教育模式中“创造、传播、再创造”的传播过程,学生靠自己生产出更符合高校学生口味、更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内容,传授方互惠共生出思政教育从业者对于网络传播甚至是课程内容、形式的多维度思考,三方共同营造出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能互促的优质内容生态和良好氛围。
3.3 加强内容交互凸显教育实效
情感交互是影响教育活动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网络环境具有传授相对平等的特征,也具备一定的反馈机制,因此,“以生传生”式党史思政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强化传受双方的情感交互,搭建具有用户粘度和动态优化团队的交互场景,优质内容经场景演变成为用户自身、传受双方之间的良性阅读习惯。
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碎片信息给予教育更宽口径的内容选择和方法调试,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互动性、粉丝性、数据性思维,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通过科学管理实现教育目的。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应抓住机遇、把握主旋律、用好学生创造力,提升的思政教育内容生态,并在创新的基础上加强自身思考、引导启发学生,以“趣味性”激“学习欲”,以“新鲜感”促“持久行”,使思政教育在网络间涌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切实提升网络综合育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