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印
——青年工笔画展的在地性与策划
2021-02-11陈博
陈博
(作者单位: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工笔画,拥有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产生过大量永垂史册的经典作品。虽中途衰微,却在新中国成立后,紧贴国运,有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经几代工笔画家的耕耘探索,于改革开放后迎来新的春天。在老一代工笔画家的激励下,青年一代既坚守传统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依靠自身的理想、本领与担当,使这门古老的艺术有了更为强大的自信和修复能力。
立项:落地深圳与展览结构
深圳是我国的首批经济特区,建设特区四十多年来,出现了一批为深圳美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他们用敬业的精神和崇高的艺术品格塑造了深圳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创新创意、现代时尚的城市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又与青年工笔画家和他们艺术的特质不谋而合。“青春心印——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结合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自身学术定位于2014年立项的年度品牌展览,以通过青年一代来探索中国工笔画艺术的当代转化和发展的可能。
自第六届“青春心印”起,展览确立了独具特色的“主题展+空间项目”的结构,其中,“青春心印主题展”是由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系列作品组成的群展,“空间项目”则由相对具有成熟艺术风格,且有新探索、新趣味的艺术家个案组成。举办八届以来,各地青年工笔画家踊跃参与,为工笔画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使该项目成为青年工笔画家展现新探索和新思考的平台。
王中宇 玩儿 系列之纸牌塔 60cm×64cm 绢本设色 2020年
转变:从呈现整体印象到搭建对话桥梁
“青春心印”项目的发展历程也是项目自身定位逐渐明晰的过程。起初,项目并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观众,可以是艺术家、相关从业人员,也可以是公众。从第六届开始,我们明确了展览是给谁看的,确定了展览是给公众看的,是要满足公众的不同文化需求。而明确的服务对象,也让展览筹备期间遇到的很多问题有了解决的方向。
纵观整个项目,八届以来最大的变化是从对中国青年工笔画家整体印象的呈现,向搭建青年工笔画家与公众之间“对话”桥梁的转变,是一个从整体印象走向个人体验的过程。第六届时,我们设置了“青春心印主题展”+“空间项目”的展览结构,展出的艺术家人数从一开始的一百多位到第八届的五十位。第九届、第十届,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更明显的下降。与此同时,每位艺术家参展作品的数量却在逐年增多,且成系列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
经过这样的转变,很多观众在走进“青春心印”展厅时,心境也就随之变化。以往公众走进展厅时看到的是一个看似清晰,但实际上又无法被描述、归纳的整体印象。看完展览,心里记住的也多是自己关注的独立作品。而现在,再走进展厅时,尤其是“空间项目”,就能不自觉地进入艺术家的世界,了解他们这一时期的具体所感、所想,以及他们把这些感悟转译成艺术作品的方式。
就参展的作品而言,“变化”一词用在“空间项目”中更为合适,因为“变化”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同一事物的线性发展,“空间项目”是统筹呈现同一艺术家围绕自身创作理念在不同阶段的创作。而“青春心印”主展厅为群展,用“不同”一词更为合适,因为这里呈现的方式并非我们习惯上为方便理解而梳理出来的单一的线性叙事,而是不同艺术家在面对被“共享”的同一个世界时,所选择的不同的关注方向和采取的不同的创作办法。因为项目自身秉持着“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原则,因此,展出的作品除了会有我们熟悉的工笔画作品外,也会有打破我们对传统双钩填彩、三矾九染传统工笔画的惯常认知的“新工笔”,我们也是希望通过呈现这些游走于工笔画界限边缘的作品,能够引发公众的一些思考和讨论,从而让我们更加认清工笔画之“工”的精神内核。
瓶颈:工笔画展策划的限制与优势
工笔画本身既是工笔画展览策划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展览的策划。作为一种传统绘画,它具备一定的观众基础,国人习惯并喜欢它的图式与精神。也恰恰因为它是一种传统绘画,很多人不太接受它过多地创新,“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争论会在这里显得格外突出。如果我们假定“工笔画”是一个过去式的艺术门类且概念早已明确不变,那工笔画的确会成为工笔画展览策划的束缚。其实,单单将工笔画这一传统限于装点空间、私府雅玩的艺术搬进面向公众的美术馆这一行为,就已经肯定了其含义可以不断与时外延的属性。一旦接受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继续慢慢摸索、拓宽它的边缘,与其他艺术如中国各传统艺术门类、西方及其他地区艺术各流派,甚至是突破纯视觉感知的具有观念性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数字艺术等需要观众与作品进行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互动的艺术门类分享彼此的差异性、特殊性,也可以就共同面对的一些问题,从自身擅长的方向予以解决。如此,处于不断生成中的新的工笔画概念也将使得工笔画的策划方式拥有无限广博的空间。
探索:空间项目与主题展的互动
“空间项目”的设置是基于我们搭建青年工笔画家与公众之间“对话”桥梁的目的。很多事情不能一蹴而就,既要充分考虑往届项目的策划惯性,也要调和各合作方的意见。“空间项目”开设三年,它与“主题展”良好互动,弥补了“主题展”相对单一的呈现方式的不足,让大家看到了空间概念下工笔画呈现方式的可行与优势。其实,“空间项目”本身就是一件基于艺术家单件艺术作品的整体作品,整个空间的布局、作品呈现的方式、展陈的特色均与艺术家试图传达的理念紧密相连。从执行层面来讲,重要的一点可能在于逐渐让审批层面的人习惯、接受继而支持这种群体工笔画展的策划模式。我们有想过,等到第十届,或许可以选择十位优秀的青年工笔画家,各自从最能体现自己作品及创作理念的角度与方式,搭建十个有意思的空间,让公众在每个空间作品里都能沉下来、走进去,不仅仅只是欣赏作品本身,也有意愿去了解这代艺术家关注与关心的对象。这三届的空间项目可以说是桥头堡,是项目未来呈现模式的铺垫与试探。
快节奏与慢功夫:工笔画与当代生活的关系
快节奏与慢功夫,这两个词在一起的时候更能突显对方的内涵。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海量多元的文化信息,丰富了创作题材和展现形式,新媒体走入每个人的生活,人人都可以随时表达自我,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我们惯常划分的工作与娱乐的界限,让我们认为自己不再专注并且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这种散漫与浪费可能未必都是无益的,紧绷之后的出神可能会成为艺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从另一方面讲,在有WiFi的地方我们看上去全知全能,可实际上我们对任何事情的把握都变弱了,我们更习惯于从各类观点中拼凑出自己认为确定的事,以往,对信息资源的掌握是一大优势,而如今反倒成了最大的负担。工笔画作为一个慢的艺术,它与各行各业一样,要做到极致,慢功夫都是少不了的。今天的工笔画领域确实也存在不少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作品,这些作品未必一定是坏,或许很多年以后,它会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解读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而那时,再反观这一类作品,或许也会像我们曾经对待传统工笔画的方式那样,赋予这类作品以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李菲菲 白马非马 69cm×69cm 绢本 2021年
魏治明 清素之六 68.5cm×56cm 绢本设色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