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1-02-10苏倚天
苏倚天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 210046)
一、背景
2016年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课程思政”理念的缘起,在这之后,“课程思政”成为一个高频词。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聚焦“课程思政”理念,他对高校提出三大要求,一是办学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三是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5.2”讲话之后,教育部在2018年6月21日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重要性,并提到要把它上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层面来认识。2020年6月8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理念以制度的形式贯彻落实,《纲要》结合专业特点,提出艺术学类的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①由此可见,在“大思政”背景之下,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艺术学科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艺术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二、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一)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对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强。而艺术教育课堂在教育形式上天然具有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优势,并且艺术教育内容较为丰富、题材新颖,多种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推动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利于为后者注入活力和感染力,让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艺术教育中具体的形象展现,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活泼,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健全人格,涵育学生高尚道德品质
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文艺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加强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身境界,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做真善美的倡导者和追求者。然而,当前艺术教育及实践领域存在功利化现象,导致艺术教育及实践与“美善相谐”的教育理念有所背离。此外,当前社会环境的娱乐化也助长了这一现象的泛滥,过于功利化的行为会导致艺术教育失去其原有的审美功能,学生也难以从艺术教育中滋养出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德育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指引人们向善向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有利于摆脱目前在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功利主义的束缚,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塑造高尚品格。
(三)立德树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说》中点明了乐的作用,此处的“乐”即音乐,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说明了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一个偏重美育,一个偏重德育,但其最终的价值追求是统一的,即旨在以美育人、以情育人、以艺益德,实现德艺双磬、立德树人的永恒追求。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即是将道德与审美的情感与认知相结合,有助于切实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在艺术教育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视角阐述艺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反思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历史和哲学道理,提升艺术教育的深度,促使学生丰富情感、提升审美、激发创造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扎实的价值底色,真正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理念问题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对行动的具体展开具有指引作用。在艺术教育领域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需要理念先行。学生和教师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然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目前在思想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仍不够。当前艺术教育领域的功利化倾向比较突出,存在着“专业能力即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专业院系内部普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部分教师重专业教育而轻思政教育,并对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着疑虑。根据国内某大学的调查结果,有87%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不在自己的教学职责范围内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部分学生认为相较于艺术专业技能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次要的内容,不需要花费时间学习,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应付、敷衍的态度。在针对某学校艺术类学生的调查中,当被问到“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素质是什么”时,有51%的学生选择“专业技能”,27.6%的学生选择“社会活动能力”,13.4%的学生选择“教学工作水平”,选择“教育理想和信念”的学生仅占8%③。
(二)教师能力问题
在艺术教育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教育技巧。然而,目前艺术专业课教师在以上两方面皆存在短板。一方面,受到专业背景的限制,部分专业课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思政理论的知识储备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环境强调专业知识优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在专业教育中就是边缘化的存在,进一步限制了教师提升思政教育技巧,导致很少有教师会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即使有的教师进行了一些课程思政尝试,但由于受制于理论和技巧的限制,其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思考,这必然导致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内容不深入、教学方法不多元等问题。
(三)多方协调问题
全面推进艺术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在院系内部达成共识,更需要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思政课开设学院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当前,在推进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进程中,虽然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协同效应整体上仍存在不足。一方面,学校管理层面虽然响应教育部号召,成立了课程思政的相关机构,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机构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及考核要求,在协同育人、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缺乏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最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从艺术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彼此缺乏协作,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实现同向同行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要全面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深度参与以及学院间的深入协作至关重要。
(四)资源挖掘问题
相较于高校其他专业课程,艺术教育课程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引导和教化作用,如何科学挖掘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推进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有着深远意义。然而,当前高校对于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能进行充分地挖掘,导致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艺术专业课中的思政内容具有隐蔽性。艺术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独立的教学和教材体系,这就要求其在课堂中传递的思政知识绝不仅是简单的理论,而应该更多地通过价值观、理念等形式加以呈现,即要从“微言”中体现“大义”。二是在艺术专业课中传达思政理念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不能采取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课内容中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接收和内化。因此,在艺术教育课程中深挖思想政治资源绝非易事,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教师层面
1.转变观念,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理性认识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全面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协同育人”,一是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摆脱艺术教育领域功利性倾向的束缚,冲破“轻思政教育而重专业教育”的思想藩篱,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认识到艺术专业教师除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和信念。二是需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前由于部分教师对其内涵认识不清晰,错误地将在艺术教育领域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政治化,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这些元素完全可以和艺术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发挥艺术教育课程的育人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2.深入挖掘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要充分挖掘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内涵,一是要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向学生讲授艺术理论,使其认识到艺术最终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二是在讲述涉及具体艺术作品的内容时,要结合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三是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比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说,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融入思政元素;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艺术氛围中,加深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借助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艺术实践阵地和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认同感。
(二)学校层面
1.做好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学校需要出台纲领性指导文件,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包括艺术教育课程在内的所有专业课程中,引导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各学院以及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艺术学院需要根据纲领性文件,制定针对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细则,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制定、教案设计、课件编写等方面,均要能对艺术教育课程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有所体现,同时课程思政理念也要贯穿于课程讲授、实验实训、教学研讨以及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提高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改进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在学院乃至全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2.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师交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
全面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除引导教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外,还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校可以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题培训;邀请在艺术教育课程思政领域有突出教学成果的教师开展讲座;高校可将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纳入教师的岗前培训以及师德师风的专题培训中。二是要发挥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学院内以及学院之间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督促教学团队、教研室以及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集中研讨,艺术学院内部可以经常性地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使教师之间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要鼓励并引导思政课的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合作教学教研。
3.完善制度建设,推动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是确保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推进课程思政制度机制健全,需建立完善协同机制、评价机制和实践机制。
(1)协同机制
艺术专业课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体的广泛参与和配合。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高校艺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形成定期协同备课制度,从而促进教师知识互补,克服艺术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匮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而产生的困难,最终达到拓宽教师教学思路,深入挖掘艺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艺术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目的。二是要进一步发挥好行政部门的作用,学校学工部门、团委要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向艺术专业课教师反馈,以便教师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嵌入思政教育内容。
(2)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作为高校工作闭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需要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原先“唯专业和技术”为导向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已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必然要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艺术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结合在一起,建立动态化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将艺术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评优奖励和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各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要求中,突出课程思政的内容。
(3)实践机制
如果课堂内的理论学习属于第一课堂的话,那么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则属于第二课堂。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除需推进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学内容的挖掘之外,还需将课外实践学习作为重要补充,开展丰富的艺术文化实践活动。课外文化实践活动首先必须深入挖掘活动素材中的独特内涵,避免活动千人一面;其次,活动形式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通过绘画、舞蹈、音乐、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最后,要提高活动的品质,可以邀请国内外艺术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入校讲学,或者邀请高水平的艺术团入校演出,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审美、陶冶学生情操。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② 莫非.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4):94-97.
③郑铭,郑晓芳.“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建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