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路径探索

2021-02-10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后疫情中心思政

曾 静

(南通职业大学 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07)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迈入质量提高的新阶段,而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早在2012 年,《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07 号)就提出支持建设30 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重点任务为进行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等。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职业”属性,教师的组成比较复杂,既有新出校门的高学历人才,也有来自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还有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后疫情”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不同教师群体的个性需求,满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诉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面前的现实问题。

1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大多是在国家行政命令下建立起来的,缺乏内部发展动力,运行并不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建制上不独立,运行机制不健全。多挂靠在教务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行政色彩较浓;工作中履行管理职能较多,管理角色多过咨询角色;且由于挂靠职能部门,其他行政事务性工作消耗工作人员大量精力,对教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投入普遍不足。

(2)人员配置不足,整体专业度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专职工作人员配置偏少,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不足,针对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也略显不足,因此,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有关教师发展的学术性研究较少,整体工作专业度不高。

(3)对教师发展的内涵认识不足。较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教师发展的理解仍停留在教师培训层面,认为教师发展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和提升,忽视了教师的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等方面问题。教师培训的重点,主要停留在派遣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缺乏自主开展培训的内动力;少量自主开展的校本培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方式一般以讲座、工作坊、小组讨论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太明显,对教师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不强。

(4)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对象范围较窄。教师发展中心往往重点关注新教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及老教师关注不多,对其他专技岗位人员、行政人员的服务更少;往往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技术、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等关注不多,咨询不足;服务对象以教师个体为主,对教师学习团队、教师梯队的形成关注不够。

2 “后疫情”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新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基于“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几乎所有教师都主动或被动地成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参与者。线上教学初始阶段,各种状况频出,如平台问题、网络问题、设备问题、课件问题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克服线上教学师生分离、交流与反馈不及时、学习过程难监控及学习效果测试手段不多等诸多困难,难以保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在经过了初期的混乱后,在线教学展现出其优势和便利:课件清晰,声音清楚;软件操作演示直观;弹幕、投稿等实时交互工具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匿名功能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表现更为踊跃;可以进行回看,方便学生复习;答疑更高效;等等。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们进入了后疫情时代[1]。面对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新冠病毒,在我国“动态清零”这一疫情防控方针的指导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常态。“后疫情”时代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方面。教师只有具备包括信息快速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工具使用能力、基于网络的教学能力、在线交流能力、网络安全意识(道德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等[1]一系列信息时代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才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教学、工作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 “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改革创新的路径

“后疫情”时代,教师发展中心的改革创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依托智慧化校园平台,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一个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形成“一平台、两基地、多团队”的教师发展新格局。

3.1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职能

教师发展中心应尽量独立建制,并由分管教学的校级领导担任中心主任,为统筹全校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协调各部门合作创造条件。应针对学校师资实际情况,协调教务、人事、科研、产教融合、质评等部门基于校情完善教师发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教师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打通教师职务、职称的上升通道,构建教师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并注意制度的连贯性和整合性[2]。应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明确教师发展中心的核心职能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学术研究[3];引进配备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背景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大经费投入,安排专门场地,配置更新配套设施。

3.2 重点打造“一平台、两基地、多团队”

(1)打造一平台

一平台即教师发展中心服务平台。该平台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包括研讨交流区、成果展示区、教学资源库、教学诊断及咨询、师德师风及教师业务档案等(如图1)。教师可在研讨交流区进行互动交流,研讨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手段等课题;同时,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也可在此进行需求调研,深入全面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成果展示区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展示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的教师风采及教师取得的各类学术研究成果,供全校教师观摩交流、学习参考。教学资源库则根据前期的需求调研与反馈,打造菜单式校本培训课程,每学期动态调整课程目录,为教师提供校内外优秀教学资源(既包括教师培训资源,也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引导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满足教师多层次、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教学诊断与咨询模块主要包括两项功能,教学诊断功能需与质评部门紧密合作,做好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及诊断,将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教师发展的基础参数而不是衡量指标,使教师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咨询服务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掌握、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提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咨询等。业务档案模块主要存放每名教师的数字化师德师风档案、培训心得、获奖证书等,追踪教师发展成长轨迹,同时也可为学校各管理部门提供教师发展数据,为学校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及行政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图1 教师发展中心服务平台功能模块

(2)打造两基地

两基地即教师校内实训基地和教师校外实训基地。

教师校内实训基地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配备投影仪、摄录像机、电视、电脑、电子白板等设备的录播室、微格教室,设计不同层次、面向不同对象的信息化技术培训项目,实现精准培训。面向全体教师包括兼职教师的初级班,主要研发办公软硬件使用、在线平台使用、课件制作、网络直播等培训项目,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顺利开展在线教学。面向骨干教师的中级班,主要研发图像处理、音视频录制及编辑、在线课程建设、在线教学组织与设计等项目,帮助教师提升在线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卓越教师及参赛教师的高级班,主要依托录播室、微格教室等教学环境,采取在线教学观摩、优秀案例分享等多种教学形式,帮助他们通过“模仿—练习—实践”,依序推进,在真实情境中融会贯通,积累经验,提升能力[4],打造精品课程;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代练,为参赛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教师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健全产教融合的合作培训服务机制,发挥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帮助教师尽快掌握实践技能、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校外实训基地[5],更好践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需求的技能型教师。教师发展中心应做好统筹安排,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在教师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校、院、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的格局。

(3)打造多元化教师团队

一是组建高水平的专兼职专家团队。根据需要按一定周期对教师开展轮训,在每一个培训周期,初期可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校开展讲座,组班传授;中期可组建由信息技术专家、教学能手、心理学专家、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等组成的指导小组,针对教师在开展在线教学各环节(如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答疑辅导等)遇到的问题进行帮助和指导[6];后期则可通过开展教学名师、名课优师、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等评奖活动,发掘、培育校内专家型培训师资,建立校本培训师资团队。还可聘请优秀的退休教师、产业教授、企业高管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培训师资队伍,增强教师发展的专业力量,弥补教师发展中心专职人员的不足。此外,教师发展中心还应配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加强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化的服务需要理论的指导,教师发展中心要对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对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研究,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对国家教育改革文件精神进行研究[7],成果可发布在教师发展中心的服务平台上,也可转化为相应的培训项目,定期组织人员交流学习,不断吸收教师发展先进理念,结合本校实际,加强对服务团队工作人员的训练与培养,打造高素质的队伍。

二是打造教师共同体。首先,进行纵向的传授式结对,打造学习共同体。例如,新教师入校伊始,就安排参加校内的“青蓝工程”,和资深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师傅为徒弟示范某类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徒弟则通过不断模仿和练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其次,进行横向的合作式结对,打造学术共同体,既可以是同一教研室(组)里的骨干教师共同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也可以跨专业组建横向交往式的教师学术共同体,还可以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结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享资源,取长补短,紧密合作,开展研究。

三是组建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根据具体项目需求,融合校内优势专业教师,组建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省级、冲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服务。

四是建设高水平思政教师团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更好开展课程思政,发挥各类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成为近期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和成果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师发展中心要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为此,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高的思政课程教师队伍,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8];要组建课程思政研究室,选派精兵强将,帮助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对组团,共同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资源,将课程思政体现在教材、课堂、课件和作业中,将教学效果体现在课堂上;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因为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政治站位,为其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力军,承担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后疫情中心思政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