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类电视节目的叙事分析——以《见字如面·初心季》为例
2021-02-10刘欣悦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 刘欣悦 戴 旸/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当前,档案类电视节目成为国内开发与传播档案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以档案为创作素材,以档案信息为核心内容,通过艺术地演绎与加工,以视听媒介作为载体传达某段历史、某份档案的真实信息,进而引发观众思考,发挥档案传播历史知识、陶冶公众情操的教育作用。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北京卫视的《档案》和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都是其中较为成功和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与其他节目不同,《见字如面》很好地运用了叙事的策略,成为叙事传播的一个典范。这档节目由实力文化同黑龙江卫视于2016年联合制作推出,其以珍藏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历史信件、报章、公告为素材,以明星朗读和演绎为主要形式,以书信开启历史节点,以故事重温历史记忆。同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比,《见字如面》有着典型的叙事特征。自2016年开播至今,《见字如面》共推出五季,其中为庆祝建党百年而特别制作的第五季《初心季》,在节目的内容组织、叙事形式等方面更优于前四季。为深入解读《见字如面》的叙事表达和呈现策略,总结可供借鉴的做法,笔者特选择《见字如面·初心季》,从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和叙事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 多角度融合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观察和讲述故事的特定角度。热奈特将其依次划分为“外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零聚焦叙事”三类,分别对应着客观的描述视角、单一的个体叙述视角和任何角度的全知视角[1]。《初心季》巧妙地将这三种视角融入故事叙述中,选择不同类型的主体从不同的视角对故事进行描述和演绎。《草地行军六天日记》是《初心季》中展示的一份日记档案,由中国工农红军谢扶民(1911—1974)写于1935年长征过草地时期,整篇日记共计2546字,原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笔者以此为例,对该节目的叙事视角阐释如下。
1.1 外聚焦叙事
外聚焦叙事以对事件的客观描述为特征,这项任务是由黑龙江卫视的主持人翟毓红来完成的。她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指出了红军长征过草地会遭遇到的身体和心理双重挑战,继而引出了《草地行军六天日记》。这份日记档案真实还原了长征过草地这一历史事件,展现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和气节。总的来说,外聚焦叙事是对故事的开启与铺垫,是对故事背景的客观介绍、故事价值的理性定位。外聚焦叙事一般不涉及具体的故事情节,但对于故事梗概的介绍有助于激发观众兴趣,也是对故事基调的明确。
节目展示《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档案影印件
节目展示小岗村18位农民签订包产到户契约的档案影印件
1.2 内聚焦叙事
内聚焦叙事是对故事的主观叙述,节目组邀请了善于人物塑造、情节演绎的演员明星来完成,他们扮演档案的撰写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深情地朗读档案全文,将静态的文字形象、生动地传递给观众,带给观众更多听觉、视觉上的冲击以及情感上的体验。《草地行军六天日记》的作者谢扶民由演员冯嘉怡来扮演,他身着灰蓝色的红军军装,回顾了困难重重的六天行军经历,描述了营救陷入泥泞的同志、外出寻找食物、指导员讲话动员等情节,将档案主体谢扶民的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和斗志生动地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内聚焦叙事将叙述者与故事主体画上等号,运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具体描述人物的所见所闻,传达内心情感。内聚焦叙事必须严格地限制在人物所感受的范围之内,这也间接佐证了故事的真实性,增强故事的说服力[2]。
1.3 零聚焦叙事
继前两种叙事之后,节目组邀请党史和近代史研究的专家来对故事进行点评,从而完成以全知全能为特征的零聚焦叙事。冯嘉怡的表演完成之后,专家杜玉芳、陈红民就《草地行军六天日记》的历史背景进行补充,详细阐述了红军战士所遇到的“吃饭难、御寒难、住宿难”三大问题,深入剖析了红军做出长征这一决定的原因,以伤亡人数等数据为例证表现出长征路途的艰苦,并对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予以称赞。外聚焦叙事没有固定的观察位,其自由地选择叙事角度和叙事时空,补充故事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具有权威色彩的专家们以超然且客观的视角叙事,有利于展现故事全貌,升华叙事主题。
2 历史与现实兼有的叙事内容
从主题选择和内容编排来看,《初心季》既包含了历史故事的深度叙述,又有现实层面的价值升华,巧妙地连接了历史与现实。
节目再现《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张贴场景
2.1 历史故事的深度叙述
《初心季》是针对建党百年而制作的专题节目,因而其选取了从辛亥革命至今百余年来的历史为叙事对象,选择其间产生的重要历史档案为创作素材,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从形成到坚定为基本叙事脉络,重点讲述了五四运动、长征、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核心事件,展现出党在百年征途中不断践行的过程。节目设置了“前夜”“信仰”“火种”“征途”“黎明”等主题,将相同时期具有相似特征的档案故事集中于同一主题之下(如表1所示),生动地塑造了陈独秀、朱德等优秀共产党人的群体风采,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表1:《见字如面·初心季》节目主题及主要内容
例如,节目在第一期“前夜”中选取了由黄炎培撰写的《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一文,真实地还原了辛亥革命发生前中国社会矛盾重重的历史背景,列举了广州起义、清廷宣布铁道国有等推动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辛亥革命全部过程,同时也客观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节目借用黄炎培个人对辛亥革命的回忆记录,具体且生动地再现了这段动荡但又颇具进步性的历史时期,对于后人考究辛亥革命的发展经过具有重要价值,也推动了观众深入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细节。《临时大总统咨参议院辞职文》是孙中山于1912年向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提交的一封辞呈,故事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和民主共和国建立为背景,客观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多方势力割据的历史背景,从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两个角度剖析了孙中山将政权交给袁世凯的原因,并结合历史史实分析了袁世凯这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揭开了蒙在孙中山“让位”这段历史上的神秘面纱,推动观众正确的认识历史,了解这件档案背后的故事。
2.2 现实层面的价值升华
《初心季》的叙事并非停留于对历史史实的简单陈述,而是以传承和弘扬为要义,更深层次的叙事旨归在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当代传承[3]。节目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挖掘档案的现实价值,回顾中国共产党初心锤炼的百年历程,将档案中所蕴含的革命者追求真理的信念以及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以故事为依托予以表达,促使伟大精神的内涵得以通俗化、形象化地呈现,让观众在获得知识与审美愉悦的基础上感受英雄模范们的人格魅力[4],增强对于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节目选取了两份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档案——《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和《北京学生界宣言》,专家从现实的角度剖析这两份档案在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的作用,诠释了五四精神的内核,高度赞扬了北京学生具有的爱国主义和无畏精神,启迪当代青年对人生、对价值、对理想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作用。再如,节目还选取了产生于1936年的一件书信档案——《赵一曼致宁儿》,这是赵一曼同志英勇就义前写给其儿子的一封遗书。节目选取这份档案的用意在于展现赵一曼同志视死如归、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让观众切实感受这位抗日民族英雄的人格魅力,激励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向英雄模范学习,努力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正如主持人所说:“历史的长河总是不断地往前流淌,而祖国的英雄,将会永远记录在我们人民群众的心中。”
3 线性叙事与板块式叙事结合的结构
《初心季》采用了以“小叙事”建构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大历史”的叙事模式,通过阐释精心挑选的档案以及展现一个个微小故事,以小见大,完成宏观历史题材的叙述[5]。这种叙事模式依靠了线性叙事结构和板块式叙事结构的合力支撑,笔者试阐述如下。
3.1 线性叙事结构
为了保证叙事线索的清晰以及故事内容的连贯,《初心季》整体上采用了线性的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从辛亥革命讲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对同一时期大量的档案进行筛选、辨别,选出具有典型性的档案,并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安排故事情节,描绘出一幅场面宏大的历史画卷。线性的叙事结构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与观众的思维习惯相契合,时间上和逻辑上的不可逆转性保证了叙事的连贯和历史记忆的完整性。首先,故事的开端部分对应节目的第一期“前夜”,讲述了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大背景,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其次,故事的发展部分对应着节目的第二期至第五期,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叙事节奏逐步推进。再次,故事的高潮部分对应着节目的第六期和第七期,还原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充满着“青春”和“热血”的历史阶段。最后则是故事的结尾部分,对应着节目的第八期至第十期,描绘了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美好新生活,表达了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决心。节目以档案为素材,通过对档案故事有生命力的编排和曲折性的凸显,将百年党史融汇成一个富有情节性和感染力的完整故事,使节目呈现出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与矛盾交汇的戏剧感,调动观众的观看欲望[6]。
3.2 板块式叙事结构
板块式的叙事结构是指各故事在同一主题下组合叠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印证叙事主题。如表1所示,每一期节目都对应一个主题,由3—8个小故事组合而成,这些故事虽相互独立,但都是围绕着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们所亲身经历的生活展开的。例如,节目第五期的主题名为“黎明”,其选取了产生于1935年至1949年之间的六份历史档案,讲述了《八一宣言》的发表、赵一曼就义前写下诀别信、延安妇女界宪政促进会为全国妇女同胞们写信等故事,故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共性,共同表现出“黎明”(即新中国成立)到来之前千状万态的社会生活。板块式叙事结构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表达更多的主题、提供多元的叙事视角,在还原历史面貌、展现档案记忆的多面性上起到重要作用。另外,板块具有“短、平、快”特征,契合了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信息消费模式,观众可以灵活地选择观看故事的个数和观看时间的长短,削弱了档案类电视节目的厚重感。
4 情景再现与专家解读结合的叙事形式
《初心季》采用了情景再现与专家解读相结合的叙事形式,从声音、文字、动作等各方面丰富了档案信息的表现方式,扩充了叙事的维度。
4.1 情景再现
节目还原《割麦证》实物档案原貌
为了迎合观众多元化的需求,《初心季》在传播过程中添加了表现性的叙事元素,利用舞美、道具、服化等手段,以情景再现的形式演绎档案故事。各位明星提前了解档案的内容和背景并形成个人的理解,将自己设身处地带入故事主体所处的环境中,领会其当时的情境、意境、心境,凭借其深厚的台词功底,以充沛的情感、恰当的节奏进行演绎,将档案所蕴含的私人情感故事和时代背景表现出来,弥补了因档案内容有限而造成的情节断裂,调动了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情景再现是将叙事内容动态化、立体化的过程,使节目的真实更具备戏剧性的矛盾与张力[7]。
以节目第四期中选用的《割麦证》为例,这是一份收藏于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实物档案,记录了红军经过毛儿盖地区时为筹集粮食写下“借据”的真实历史。节目运用一首充满历史情感的纯音乐《无边无际》作为这一环节的背景音乐,利用灯光色彩的变换以及虚拟场景与LED大屏的结合,还原毛儿盖地区石砌的民屋和高耸的山脉,营造出一个仿真的叙事空间,产生强烈的空间仪式感[8]。而三位身着统一的制式军服的明星扮演红军战士,通过话语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将红军随和的性格和充满正气的样貌呈现给了观众。模拟三位红军战士之间简短而又日常的对话,不仅交代了《割麦证》的产生背景,更是体现了红军战士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将静态的文字下隐藏的情绪和感情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得叙事的过程更具观赏性和创新性。
4.2 专家解读
《初心季》的专家解读环节是集互动性、娱乐性、严肃性于一体的一种叙事形式,相互平等的主持人和两位专家学者以非官方、非正式的叙事态度就档案的内容展开讨论,按照互动的、问答的交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利用观点的摩擦与碰撞制造矛盾和亮点,既确保了解读环节中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又兼顾方式上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松弛愉悦的叙事氛围可以削弱话题的崇高感和历史感,促进观众的思考,带来更多的感悟和启发。
以第八期《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为例,这是一件与中国农村改革相关联的档案,讲述了小岗村的18位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契约上签字画押的历史事件。专家们先对该份契约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进行阐述,指出了当时安徽经济落后的现状,并用一首通俗易懂的花鼓词对其进行佐证:“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二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不同于教科书般的讲解,花鼓词的引入将叙事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不会给观众带来过多的认知负担。另外,专家还补充了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与一位农村干部起争执的故事,从侧面烘托出这份契约的来之不易,并由表及里,得出了理论要联系实际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结论。平实而又充满启发性的叙事话语将档案背后的大背景和小故事一一呈现,补充了故事细节和思想价值,使叙事内容更加真实和饱满。
5 结语
对于档案类电视节目来说,其价值定位不仅仅是科普档案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向社会大众传递具有普适性的档案文化价值内核,激发观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见字如面》的英文名为Letters Alive,Alive意为“活化”,显示出这档节目在静态档案中注入活力、实现档案历史价值现代转换的立意与初衷,叙事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初心”从形成到坚定的“心”路历程[9]。因此,档案类电视节目应在保证叙事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艺术的表达手法,选取多元叙事视角、丰富叙事内容、优化叙事结构并创新叙事形式,促进档案生命力的延续,创作出更多优异的档案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