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倪云林山水画风格
2021-02-09段厚宏杜俊萍
段厚宏 杜俊萍
内容提要:倪云林在山水、枯木、竹石题材上有很深的造诣,擅长山水画,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绘画思想和创作语言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倪云林山水画格调平淡高雅,画法也是独具一格,不求形似,其中以《渔庄秋霁图》为其典型代表,通过巧妙布局,加以淡墨运用,创造出萧寂淡泊的意境空间。画面中物我合一、主客观结合,体现出他的高雅品格和独特的艺术情趣。
关键词:山水画;《渔庄秋霁图》;逸笔草草;一河两岸
倪云林(1301—1374),即倪瓒。初名珽,字泰宇,号云林子。晚年经常在画中自署“懒瓒”。元四家之一,元代“逸格”文人画的代表。诗、书、画无所不通,画风清新脱俗,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备受后人赞美。倪云林出生于江南富贵之家,自小便醉心于诗书画,为人谦虚好学。元代晚期,社会动乱,再加上后来兄长、父母相继去世,遂于35岁左右散尽家财,外出云游,浪迹于太湖一带。其自称“天地间一懒瓒”,性格孤傲,极具才情,气质脱俗。倪云林绘画风格与元四家其他三人迥然不同,这也与倪云林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有关,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倪云林不仅在绘画实践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在绘画思想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对后世中国山水画和写意画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渔庄秋霁图》为纸本水墨画,纵96.1cm,横46.9cm,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于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秋,在友人王云浦渔庄居住时创作。作品采用倪云林独特的“河两岸,三段式”构图方式,是画家在前人基础上所作,将笔墨和画面的意蕴进行提炼,融入自己内心的“逸气”,画格天真,意境更显苍茫辽阔。这幅画是倪云林中晚年创作,这时他的创作已经成熟,通过这幅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倪云林的个人性格特征和创作风格,也可以窥见元代文人的主体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一、“一河两岸”之构图
元代是山水画继五代之后的一个高峰时期。元代社会动荡,这一时期山水画多以文人画为代表,画家们借笔墨来表达内心孤傲之志,传达自身悲愤之情。画家在绘画创作时受到佛家禅宗思想中的“逸”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审美心境。倪云林“一河两岸”式构图的形成绝非偶然的情况。对于山水画创作而言,画家所处的地域性因素会影响画家题材的选择,画家带着真挚的情感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这样他在创作的时候方可得心应手。倪云林常游于无锡、太湖一带的山山水水中,饱游饫览,这一地区特有的风光给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倪云林一心痴迷绘画创作,于创作中流露真情实感,这也为他以后自成一家,形成“一河两岸”独特形式美构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倪云林在创作时不爱画密林鸟兽和崇山峻岭,所作之画亦没有道士、高人之迹,常在远景之处写淡淡云烟,虚实结合,似有似无,极具韵味。《渔庄秋霁图》是倪云林晚年的作品,描绘的是江南太湖秋季的山光水色。整幅作品共分为三个部分。近景之处画枯木、草丛以及岸边的礁石,这些景物横穿画面,除了这些景物再无其他物象存在,尽显苍凉萧条之气。中景之处是干净明洁的湖水,大片留白,丝毫没有波澜壮阔的态势,化实为虚,不着一笔,却表现浩瀚之湖水,将胸中“逸气”与笔墨相结合,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观者观其画时方可俗虑尽空,心脾俱畅。远景之处为从左边向右边连绵不断的小山丘,如丝如雾,极其开阔,耐人寻味,给人一种疏阔、简逸之感。倪云林利用大量空白空间,将近景和远景拉开距离,使画面具有一河两岸的平远风格。这也是他非常有特色的绘画风格,晚期的作品大胆留白,比南宋四家马远、夏圭略胜一筹。倪云林以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代替浩瀚湖水,未着一色,阻隔近岸和远山,于秋月寒夜之下尽显疏朗和清雅。画家利用构图中的空、白、舍来诠释孤寂与凄凉之感,通过简练的构图来烘托內心的苦闷、悲痛。“一河两岸”式构图是绘画构图方法的一种创新和发展,给后世的山水画创作构图方式提供了经典范例。
二、“简淡高逸”之笔墨
对于笔墨构成来说,点、线、面都有其不同之处。倪云林绘画用笔多为细笔横点,表面上来看是单纯的,但形式上有差叠、复叠、透叠这三种形式,于细微之中见笔墨变化丰富,画面苍茫淡雅,表现了其特定的心境。倪云林用笔有“逸笔草草”艺术语言的运用,具有“简”“干”“草草”之意味。云林之画松淡秀逸,用圆笔之处较为湿润,画山石纹理之处用折带皴比较多,多用方笔转折,使其笔下之石更显孤逸之气。倪云林绘画创作用墨简淡,用笔灵动,有苍茫空灵之感,画面极具萧疏旷远、淡泊荒简之境。
《渔庄秋霁图》具有简淡高逸的笔墨特征,画面纯净高雅,用笔以虚松取其韵味,以侧笔得其秀丽,表达了一种空灵和淡雅的意境。近景之处“折带皴”和“小披麻皴”并用,画出一平矮山坡,画面上六株枯木表现手法各有不同,各具形态。例如从右边起第一株、第二株和第六株枯木,都是用仰头点的画法去表现,运用渴笔方式处理枝丫,同时可见郭熙面貌。枯木上面的杂叶用米点方式点出枝叶,更容易分开层次。右边第三株、第四株枯木依靠在一起,寥寥几笔,枯枝上的小树叶是以稀疏和破笔相结合的绘画技法点出,而从右边起第五枝株画的是柳树,倪云林不求形似,画面意境萧疏清远。此图中六株枯木形象清晰单纯,虽简实繁。远景之处用“披麻皴”画山峦,横穿画面。近景和远景穿插,平远开阔。画中并没有很多墨色痕迹,浓墨运用也较少,恰到好处。干湿用笔有机结合,显得生气十足。倪云林的线条有轻重缓急的变化,饱含自己真挚的情感。就用墨来说,设色较少,在进行山石皴染时,运用渴笔干擦,追求平淡之效果。观此图的笔墨运用,我们不难看出倪云林擅长用破墨的技法,加上垂笔的方式,然后简单几笔把叶子点染出来,画法自成一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倪云林偏爱用简淡的笔墨技法来表达画面简淡旷远之境和胸中之逸气,这也体现出倪云林个人审美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三、“胸中逸气”之趣味
倪云林在《题自画墨竹》中说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是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这是将表达画者心境、主体胸襟、个人审美思想放在首位,画者因心造境、借物抒情。他又在《答张仲藻书》中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诚然,“逸笔”是倪云林绘画创作的主要手段,而“逸气”则是他画中主要体现的气质。倪云林善于用“逸笔”表现“逸气”,诠释自己超然物外的隐逸精神和孤傲性格,具有“尚逸”之思想。
元代时期文人们倡导“以书入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画家们常借诗、题款和印章对所画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精炼抒情,具有韵味,引导观者理解作品的象外之意,极具形式美感,出神入化,大大增加中国画的艺术魅力。身为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正是“以书入画”的代表,其绘画作品中大都有其书法和题诗。《渔庄秋霁图》中,有题:“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这是洪武壬子年(1372),即此画完成的18年之后,倪云林再次见到此画时,不免感慨,怀念往昔,心中万般情绪,遂用小楷在此画的右上角写上五言诗。书风端庄朴实,字体扁平,横向取势,虚实结合,行气流畅,具有神韵,将诗韵、线条和“逸气”完美结合,画面和谐统一。倪云林画作中的景、诗、书法都是他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书入画,以极高的文学素养和优秀的绘画创作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他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自然平淡、不事雕琢是云林一生的创作追求,然而平淡也是源于当时所处时代的一种无可奈何。“轰轰烈烈男儿事,莫使蹉跎过此生”的儒学思想对云林的创作风格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其绘画风格也受到庄子思想以及自己的性格影响。云林固然也有“经世致用”的想法,只不过处于元代晚期,“仁爱中和”思想亦是难得,如此一来,他只能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寄情于山水之中,于书画中表达隐逸的理想和对自然逸趣的追求。也正是因为云林对道教、禅宗思想的追求,其性格温和恬淡、随意自由,故而其画有一种与世无争、不求烦琐的平淡之美。云林的绘画创作不在乎形体的细致描绘,写出“胸中逸气”即可,用诗书画相结合的方式诠释自己的心情和境遇。
四、结语
纵观倪云林的《渔庄秋霁图》,可以看出此图不仅是他成熟时期绘画风格的代表作品,还是他独特人生观和审美趣味的体现,带有时代精神和画家主体意识,是他人生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云林“逸笔逸气”风格的形成有很多因素,从根本上来看,是由他特定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性格造就的。云林處于风雨飘摇、世事难料的时代,他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保留内心对绘画的一种纯真,将自己所感所想融入绘画,师法古人而又有自己的特色,超然物外,借清水淡墨托物明志,自然率性,平淡天真,画面风格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其山水画构图、笔墨、意境的创新为后人提供了典范,在中国绘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