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广西民族民间舞教育创新模式
2021-02-09余甜甜
【摘要】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艺术教育将迎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以“互联网+”时代广西民族民间舞教育特征出发,针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特性,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索“互联网+”时代广西民族民间舞教育教学潜力和规律,为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线上线下;民族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156-03
【本文著录格式】余甜甜 .“互联网+”背景下广西民族民间舞教育创新模式——基于京族《仪式舞》课程案例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56-158.
课题项目: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广西民族民间舞教育创新模式研究——以京族<仪式舞>课程为例》,项目编号:GXZZJG2020B144。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互联网+”时代使得现有行业面临着改革和转型,它将促进各个行业和领域间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各个行业和领域间在交互、共融的环境之中获得不断的更新和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各个行业领域变革的强劲力量。“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艺术教育将迎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2020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下发了春季延期开学通知,并倡导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应急之举,一时间互联网+舞蹈教育模式在疫情的实战中迎来了机遇与挑战。笔者带领研究团队早在2019年创设了京族《天灯舞》线上课程,并受邀担任防城港东兴市京族仪式舞蹈传习课授课教师,疫情期间开展线上+线下300多学时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研究工作,2020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广西民族民间舞教育创新模式研究——以京族《仪式舞》课程为例”。因此,基于大量的前期研究与现状调研,本文将以“互联网+”时代广西民族民间舞教育特征出发,针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特性,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索“互联网+”时代广西民族民间舞教育教学潜力和規律,为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一、“线下+线上”“1+1>2”
大部分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都围绕着线下课程“讲、听、接触、交流”的活动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舞蹈表演人才,证明了“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对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如果说传统的线下课程多以师生间的直观学习为特点,那么在线上学生与教师存在时空的差异就导致了缺乏即时有效的教学互动,由此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出现较大差异,也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了少有教学人员探索其线上教学的模式。
笔者带领研究团队将实践课中教学反思通过反复的案例分析,利用把控时长、优化流程,在课程设计、环节设计中预设“问题”,着力解决在教学空间、多媒体技术、师生互动等几方面难点。“互联网+”时代,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需要探索更多线上教学的可能性,为传统教学模式增添更多时代元素,激发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迎来时代的转型,以此,构建“线下+线上”“1+1>2”的创新模式。
二、实践课案例分析
(一)课程选择
笔者认为广西民族民间舞实践课需要立足于地区特有民族民间的舞蹈元素,传承和发展地区特有民族民间有价值的舞蹈文化。京族哈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仪式舞是京族哈节中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舞蹈。京族仪式舞包含:《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花棍舞》四个部分,仪式舞以其优美的舞蹈、高超的技艺及海洋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著称,它是广西民族民间舞课堂当中宝贵的舞蹈资源和舞蹈教材。本课题将京族仪式舞四个部分的动作元素、技术技巧、表演风格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高度提炼,在反复实践与研究中逐步形成具有典型性、系统性及训练性的互联网+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新模式,探索其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规律,为“线下+线上”“1+1>2”的实践课提供实施的可能性及可执行的具体课程方案。
(二)教学流程
京族《仪式舞》课程教学流程,以一个班20人为实施单位。
1.线上视频预习及讨论。开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京族《仪式舞》——进香舞部分视频,教师在线引导学生从民俗文化、动作元素、道具特征、风格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集体讨论并就重点进行归纳点评。
2.发送进香舞部分——单一动作预习(微课视频)及动作要领解析,学生展开自学。
3.线下课程学习及训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进香舞舞段的单元动作、动作衔接、队形调度等几方面的学习,学生通过前期线上微课视频预习可对线下课堂学习提出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将线上、线下进行由点到面的覆盖,将舞段进行细致讲解,循序渐进地训练,针对性地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所学舞段。
4.课后作业。教师对本单元进行条目化梳理并点评本单元所学内容,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学习心得并由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理提交。
(三)案例分析
1.单元化
将京族《仪式舞》课程按照传统表演形式进行分单元式的授课。将《仪式舞》课程按照哈节中仪式的表演顺序分为四个单元,即:《进香舞》《进酒舞》《花棍舞》《天灯舞》。
单元式教学一改以动作划分的传统元素动作教学法中易出现的动作风格模糊、课程章节混乱等问题,将课程按照传统表演形式划分,使动作风格清晰明确,章节布局循序渐进,通过尊重哈节传统表演形式的划分使学生能在课程中由点至面地了解和掌握京族《仪式舞》课程。
单元式划分旨在利用立体互联的教学形式,在深入学习各单元微课视频及线下实践课的同时,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互联互动的交流,一方面帮助学生打破填鸭式学习缺乏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主动参与“看”“谈”“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反思能力。
2.互动性
舞蹈教学在传统的线下实践课中多以群体授课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密度和课堂时间所限,易出现部分学生专注力不足、主动思考能力下降、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因此,研究团队在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中,有意安排并通过提前预习、设置问题、交流探讨的环节,尝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进香舞》这一单元的微课预习中,视频出现进香舞中的道具“贡香”并进行道具民俗背景的介绍,但是,由于线下实践课课堂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民族文化背景的探讨及研究,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完民俗介绍后,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就被后续的动作学习冲淡了。然而,线上微课的预习后设计了互动讨论环节,利用分组或群体讨论的模式进行民俗背景、动作风格、动律特征等方面的讨论,为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思考的能力提供了机会。
3.个性化
线上课程带着“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能学到任何知识”的学习理念,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带来了无限可能和个性化的服务。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时长、课程内容、授课地点甚至可以依照个人学习的进度或知识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课堂回顾。
学生在进行微课視频的单一动作预习过程中,就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预习时间、地点及训练的方式方法,个性化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助于学生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收获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方法。
4.创新性
“互联网+”舞蹈不是彻底否定传统舞蹈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新媒介的资源探索与传统协作互动的潜力,当将传统线下实践课的“口传身授”的教学优势与“互联网+”个性化的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时,教师主动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和特征,激发线下教学的活力、弥补线下课程缺失,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通过线上+线下立体互联的创新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新兴技术的教学手段为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线上与线下首先在媒介的体现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互联网+舞蹈教学不是把线下实践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直接搬入媒介平台,而是以传统舞蹈教学为基础,结合“互联网+”媒介的特殊性助力传统舞蹈教学中薄弱环节,将广西优秀传统舞蹈文化进行网络化、数字化、地域化的线上+线下立体互联的教育资源转化,积极构建“线上+线下”“1+1>2”的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广西卷[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李雪梅等.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黄小明.论京族舞蹈的美学特征[J].舞蹈,2013(12):58-59.
[4]黄小明.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原生元素教学组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孟梦.MOOC:高等舞蹈教育的又一个机遇?——由“停课不停学”现象所引发的思考[J].《舞蹈》杂志社,2020(3):5-12.
[6]田培培.“停课不停学”的挑战与机遇——基于“互联网+”舞蹈实践课程的案例研究[J].《舞蹈》,2020(3).
作者简介:余甜甜,女,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舞蹈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