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德里科·费里尼

2021-02-09

青岛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马戏团现实主义意大利

费德里科·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有着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成就高峰,其中怪诞的梦、绚丽的色彩、超现实主义、马戏团、小丑,还有巴洛克风格这些元素,被他用“魔法”调和成“费里尼式”电影,滋养了后来无数导演的创作,帮助他们营造出一个个银幕之梦。

新现实主义的滋养

1920年1月20日,费里尼出生在意大利海边城市里米尼。卓别林电影是他的电影启蒙,劳莱与哈代的喜剧片则是他的最爱。费里尼从小对漫画感兴趣,高中时期就为杂志画漫画,成年后为一份双周幽默杂志做编辑。带领费里尼走进电影圣殿的老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罗伯托·罗西里尼。25岁的费里尼初次撰写剧本的影片《罗马,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

费里尼早期的创作有着明显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他的首部国际成功之作是“孤独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大路》(1954),最好的作品是《卡比利亚之夜》(1956),这两部电影先后获1957年和195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骗子》获195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社会的底层人,具有实景拍摄、反戏剧等形式特色,但是与标准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相比,费里尼的作品多了不少“变调”,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现代主义式的甜蜜生活

自“孤独三部曲”声震影坛后,费里尼逐渐扬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开始着力探索新的电影形式,《甜蜜的生活》或许是费里尼从新现实主义过渡到现代主义的分水岭,影片熟练地淡化情节叙事方式、对移动摄影的大量运用、对华丽布景的追求、对所有演员的精细安排以及大量刻意的人物造型和对白,都使影片更加风格化。影片因奢靡、暴露和讽刺宗教的画面,上映后引发巨大争议,直至1962年第1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金棕榈大奖颁给《甜蜜的生活》,才平息了意大利国内喋喋不休的争执。

1963年,费里尼拍摄《八部半》上映,这部作品在许多人看来是费里尼的巅峰之作,影片结构紧凑、剧本精妙、理念超前。影片从一个电影导演古依多的视角展开,片中古依多想拍又拍不出电影,妻子、情妇和同事在回忆、幻想和梦魇中混为一团。费里尼执导《八部半》時受到梦境困扰,他曾短暂想过放弃拍摄,相关想象、记忆、梦境或幻觉的段落最终都出现在电影中,指向费里尼因虚实难辨带来的创作危机。

费里尼另一半自传性电影《阿玛柯德》充斥着滑稽闹剧式的讽刺和追忆童年的华丽伤怀,1975年该片获得第4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此后,费里尼还执导了表面璀璨内里冷酷的《卡萨诺瓦》(1976),隐喻意大利政治紊乱现象的《乐队排练》(1979),讽刺电视台光怪陆离的《舞国》(1986)……1990年,幻想喜剧《月亮之声》成为费里尼的遗作。

马戏团与小丑

费里尼的电影中有引人注目的两大元素,一是马戏团,一是小丑。无疑前者是置景和情节上的象征,费里尼从小就爱看马戏甚至离家出走加入马戏团,这种爱好促使他影片里融入杂耍团、歌剧、漫画、魔术……以此营造一种虚无的狂欢和华丽的泡影;而后者是费里尼精神缪斯的具象,也就是他的妻子——朱丽叶·玛西娜。

回顾导演生涯,费里尼轻描淡写:“我好像没什么可解释的。我生在里米尼,然后来了罗马,接着结了婚,再后来就到电影城工作,一辈子不再离开。”也许可以这样说,费里尼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留在意大利拍电影。比起个人受到的赞誉,费里尼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电影能否永垂不朽。作为顶级电影作者,费里尼的作品滋养了一批重量级的导演,在他们的电影中,我们总会发现费里尼的影子,比如在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1993)中,那个令人揪心的红衣小女孩;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1994)里,男女主角那段著名的双人舞;保罗·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中,精致而虚无的上流阶级的生活以及绝美的罗马……在现代欧洲电影中,费里尼已经成为“非理性主义”和“狂欢”复调诗学的代表。他早期作品中那些孤独、压抑和脆弱个体的生活曾经象征了当代人类的无望、无助、无力的尴尬处境;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费里尼则将焦点更多对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荒诞,且因浓烈的个人色彩,为无数后世导演争相模仿的标杆。

猜你喜欢

马戏团现实主义意大利
好儿马戏团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马戏团
意大利
前人栽树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