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展望》

2021-02-09

全国新书目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成本经济

林毅夫 等著 王贤青 白尧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1

65.00元

林毅夫

北大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曾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王贤青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公关部主任。

本书根据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精选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近年来极具深度和代表性的演讲或专栏文章,旨在通过这些文章表述的新的观点,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洞察经济转型方向,以便更好地把握大势先机。内容涵盖大国角色、国内国际双循环、疫情与健康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中小企业融资、数字金融、数字化等一系列国家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挑战。

中国国内经济的变化

1. 成本上涨

贸易顺差加上大量外资进入,这是好事情,中国从来没有这么多外汇。这些钱进入国内市场流转起来,资产价格就会变化。如果经济体内货币供应量大,商品资产少,价格一定会起来,而且会形成“上涨”预期。前些年大蒜、粮食等价格疯涨,实际上正是因为大量热钱进入国内循环,同时国内产品大量出口而导致的经济现象。

它带来的好处是国内“不差钱”。这些钱相继进入土地、生产要素等领域,企业的成本也随之上涨。经济在“不差钱”的环境里运转,企业运营和市场竞争等成本也会急速提高。数据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名义GDP增加了8.6倍,工资总额增加8.8倍,税收增加16.7倍,非税的政府收入增加了18倍,社保缴纳增加28.7倍,最厉害的是土地出让金,增加了64倍。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意味着成本在急速提高。

这个成本不是市场主体“你情我愿”或是劳动力竞争导致的,而是法律规定的,不缴纳这份钱属于违法行为。问题是,企业没有“独到性竞争优势”,成本却大幅度上涨,中国国民经济面临的最基本挑战也在于此。

2008-2010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平均9%-10%降到6.5%左右。如今即便疫情消失,我们要回到高速甚至是中高速增长的难度都非常大。这个难度在我看来是结构性难题。

如何应对大幅上涨的成本?在我看来有两个对付的办法,也是2007年以来我们讨论突围的两个主要方向。

第一个方向,用新办法来组织生产,无论是政府改变营商环境,还是企业优化自身生产环境,控制成本永远有潜力,目的是让成本优势持续时间长一些。

第二个方向,花更高的工资雇用更厉害的劳动力,用更多的资金买更先进的设备,开发新产品,生产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这也是商业世界最重要的东西。

当年通用汽车的老总退下来去办商学院,在他当院长的时候,商学院就推荐这两个选择: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用我的话来说,一个是持续的成本优势,一个是独到性,这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创新突围

创新突围是什么?中国市场是个后发市场,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在国内环境和平下来之后搞经济建设,当时发达国家早走到前面去了。

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就问过: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作为后发国家,前面只要有人造出来,我们看到以后模仿制造就可以,这就是后发优势。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中国庞大的经济基本上都是先看到后仿造,还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看到了也不会自己造。之前是靠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才给中国工业奠定了近代以来一直没有奠定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慢慢会自己造但是造不好。第三个阶段,自己造得不好但是成本低,价格有足够的吸引力。第四个阶段,提升制造品质。以上几个阶段,中国不同的产业线都在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地区重点也不同。

如今,全球竞争格局还要再向前走一步,那就是做原创,由“想到了”到“造出来”。

所有产品在早期都是先有想法,而想法又是在经验当中产生。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爆破原子弹,美国在1945年就爆破了原子弹,关于原子弹的论文最早是在1939年发布,论文里把释放原子能量的原理解决了,大家就都能有功夫“追”。

发现了原理,我们再看能否利用原理将它变成技术,技术能不能整合成产品,产品能不能形成产业。中国未来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从顶尖到最基础领域,全球都在创造生成的过程中,别人“卡脖子”我们就想办法。我们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是还不够。

3. 企业家精神

中国体量大、人口多,已经和平建设几十年,想要更有竞争力,就要真正地在原创上下功夫。作为经济学家,我原来认为发展中国家不一定要做这些事。但是,基于对中国经济这些年的观察,我应该提出这些问题。

看看全球有多少过剩产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营企业投资的,为什么不能把资源往原创方向投一些?虽然不一定都会成功,甚至失败率非常高,可是,这么多公司在红海里打价格战,又有那么多项目“说停就停”,需要“去产能、去库存”,要花很大力气改变,我们是不是可以往那个方向走?

以色列是个小国家,国内和平环境远不如中国,但是访问以色列时我接触到了很多独到性的东西,以色列拥有很多大国都没有的东西。比如让信息量储备上升、热量不上升这个关键技术难题,以色列的产业界解决了。否则不会有移动互联网,不会有这么轻薄的手机和巨大的计算能力。台式电脑还有风扇,手机不可能有风扇。以色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其中体现的其实就是企业家精神。从穷变富、把产品做好、承担社会责任,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今天我们要定义新的企业家精神,就是要从大量模仿到原创,要在中国实际的经济基础之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大学科研、国家研究所和产业企业市场打成一片。讲到底,有独到性竞争优势才有交换筹码。如果我们永远在后面,就会被人“卡脖子”。如果我们不能从“看到了造”到“想到了造”,全球竞争力就会有问题。F4D53BB4-82E9-4042-BAEE-3F00B6313509

猜你喜欢

成本经济
关于海上升压站经济成本的探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经济日历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图读龙江经济
哲理漫画
中国经济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