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软环境:社区停车乱象治理的关键词
2021-02-08黄灵
黄灵
城市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在现有的环境下,这些因素又集中体现在机制上,是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就当前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社区停车难及乱象治理,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城市管理者具备顶层设计和前瞻思考能力,体察民生、对标国际,协调城市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力量,释放地区行政、城市管理及法治、前沿科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等软实力,对城市由整体布局到社区贯通,如绣花针般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持续更新,为城市发展续航。
问题管窥:社区停车乱象直击
“从一粒米看世界”,停车难,看似住宅小区的停车乱象,背后却是城市住宅小区停车位供少于求的物理空间超负荷运转。据公安部统计: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当年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328万辆,较2019年增加114万辆。就体量而言,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的城市有13个,上海市位列第5,机动车保有量为400万辆。日趋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给城市道路交通出行、停车等出了难题。
一方面,伴随2017年“上海史上最严交通法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出台,在智能城市大数据的统一监控调配以及交通干警的有序执法下,上海市道路交通的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礼让出行、遵守交通规则蔚然成风;另一方面,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攀升,许多不具备停车库的老旧小区停车难成了普遍问题。
记者到一些社區调研发现,住宅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日益增长的车辆数,以及周边见缝插针、随意停放社区路面的车辆,导致不少住宅小区原本可供同时进出的多车道、多路径,被挤压成了单行道;有的住宅小区可供消防、急救车辆通行的公共部位被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占用,原先政府为惠民加装的残障人士通道被挤占而成了摆设;社区封闭式管理令某些沿街小区成为天然的停车场,一些物业安保为收取停车费不分时段、不断引流外来车辆进入小区、抢占车位;有居民反映,一些社区从早到晚的汽车倒车声(车辆倒车提示音外放)、被堵车辆刺耳鸣笛声、保安大声指挥交通及各种因停车引发的纠纷争执声,严重干扰着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进出无序的车辆也给出门买菜的老人、社区上学的青少年、打卡上班的通勤族出行等带来安全隐患,甚至存在引发各类突发恶性事件的高危风险。
住宅小区有车的业主,为小区停车难发愁,为了占据非固定车位不敢轻易使用车辆;没有购车的业主,平时绿色出行,没有享受到公共面积给生活带来的福利,却得承受日常噪声、出行不便、急救风险的困扰。据媒体公开的各类物业纠纷案例显示,一些纠纷正是源于物业管理不当、保安素质不高、业委会选举不透明、物业经营台账不公开、小区公共面积部位车位租赁存在权力寻租等问题。可以说,这类纠纷,已经成为社区治理和治安管理的盲点和风险隐患,属于群众急盼愁难的民生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整体布局、层层化解。
众人拾柴:通过市民热线参与社会管理
上海市很多老旧小区建设时并未配备机动车车库,所谓的停车位大多属于公共部位,属于业主共有面积,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倘若业委会和物业对此没有公平、透明的小区车位规划和分配公示,很容易滋生腐败,引发社区矛盾。
就业委会自治住宅小区停车难题的角度而言,记者了解到,有些自治能力强的小区通过多年努力,已建立起了业主微信群,以全民主、全公开的方式,民主选举业委会代表,公示业主代表候选人身份、职业、特长、为民服务意愿,再由业委会根据业主集思广益达成的共识公开遴选服务优良的物业公司,避免不良物业公司尸位素餐。通过微信群,业主可主动参与合理布局小区停车位和服务设施,摇号决定停车位;受聘物业对业主车辆、身份等信息统一识别管理,对外来车辆公示停车时间、车位、收费标准、收益情况……
住宅小区机动车停车乱象,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
当然,面对相对而言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一些老旧小区,微信群建不起来,各种信息不透明,业主权益被侵犯、物业管理水平滞后等相关问题就可能被长时期忽视。面对住宅小区停车乱象,作为普通市民,如何向有关部门及时反馈问题、举报不良现象、为城市治理支招呢?
记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就某小区机动车乱停放问题,拨通了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据媒体报道,该热线的服务宗旨正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持续改进政府工作、推动科学决策,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该热线接线员在接听了记者的投诉后,当场记下电话诉求,表示可选择通过匿名或不匿名的方式记录信息和予以回复,并在事后以短信方式发出承办问题编号,市民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网络平台(上海市民服务热线)了解诉求受理单位、处理时间及进展状态。记者收到短信通知后,在15个工作日内,先后接到了来自相关街道办、房管所、物业以及“12345”回访电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也是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一个沟通渠道。
急难愁盼问题化解需提升软环境
就法治层面而言,记者注意到,为规范住宅物业管理区域停车秩序,保障停车管理双方的合法权益,近期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制定了《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区域机动车停放管理规定》,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6月30日。这一新规的及时出台,使得一段时期内上海市社区机动车停车管理有了统一、明确的规定。其中,新规就违规停车的处理办法予以调整,明确车辆停放人违反本规定,比如占用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设施使用或擅自占用共用部位的,以及对于长期停放的无主机动车辆,停车管理单位应当报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此外,就居住小区停车乱象治理涉及消防安全、急救安全、噪声扰民等关乎公共利益的问题,有检务专家提议可纳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范畴。当前,上海检察机关正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维护公益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便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据了解,先前针对上海电动自行车(非机动车)保有量大、失火事故频发、安全隐患较突出的问题,检察机关在上海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专项监督活动,共分析调查事故近200起,立案办理120余件,通过检察建议、磋商等方式纠正入户充电、违规充电,推动部分街镇将此写入居民自治公约。
城市更新当为社区停车提供出口
如何利用大城市社会智库,通过顶层设计、前瞻思考,协同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高科技手段,协力规划、治理社区停车乱象,便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民生考题。
对标同为国际超大城市的日本东京,其汽车保有量在800万辆左右,远超上海,那么东京为何没有出现大规模停车难问题呢?资料显示,1962年日本便出台了《车库法》,规定汽车拥有者必须确保拥有存放场所,并且不允许将道路作为汽车的保存场所,违者将受到重罚。也就是说,车主买车之前必须先有停车位。这样一来,从源头上缓解了停车难问题。此外,还有不少专家表示,这还与东京独特的停车场设计有关——虽然东京面积狭小,但各种地面停车场、立体停车场以及地下停车场随处可见。为了将停车场价值最大化,东京采取了独特的设计,很多地面停车场采取的都是交叉式车位设计,将所有空间合理利用。
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8月25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该条例所称城市更新,是指在上海市建成区内开展持续改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活动。对标国际,笔者建议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律法规、协力提升社区综治能力、用好城市更新政策红利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城市软环境,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筹共建环保停车场,力求从源头化解停车难及其背后乱象,缓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