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20世纪80年代记忆中作为象征符号的喇叭裤带来的身份认同问题

2021-02-08王初蕾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喇叭裤身份认同

摘 要:喇叭裤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结构。一方面代表了时代改革的浪潮,另一方面当喇叭裤文化仅仅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能指给予人们空洞的身份认同想象时,有一部分青年注定会在流行的召唤与集体权力意志的压迫中走向身份认同的恐惧和失败,他们根本不能自由地成为自己,最终只能成为概念化历史中被遗忘的芥子。

关键词:喇叭裤 象征符号 身份认同 同一性

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一文中对20世纪40年代英国通俗小说中的情感结构做了解读,他认为意想不到的遗赠是那个时代的民众纾解“成功来自努力,财富是尊重的标志”a这一武断社会认知的魔法。人们发现,勤俭的工作并不能致富,于是只能通过幻想继承遗产来获得对匮乏的满足,这种偶然性的期盼就成了借通俗小说而蕴藉人心的一种情感结构。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对于喇叭裤的书写也反映了民众的情感结构,即对于同一性公共社会意志的某种反抗。作家们笔下的喇叭裤夸张而时髦,总是能够在封闭保守的农村场域激起一场不小的刺激和惊奇的视觉冲击,这代表了一些年轻人想要“确立个体主体性和回归私人领域、回归物质生活合理性的世俗文化”b。而喇叭裤正成了他们达成目的的关键性符号。

一、作为象征符号的喇叭裤

与喇叭裤浪潮伴生的是公共道德对其的污名化。很多年轻人穿上喇叭裤在保守人士看来是伤风败俗的表现。因为喇叭裤上紧下宽,紧致的腰线把臀部勾勒了出来,许多穿喇叭裤的人都被冠上了“二流子”“街痞子”“浪荡女”的称号。与其说这种污名化是刻板印象,不如说是一种同一性的暴力。青年们试图通过潮流和时尚的符码去反抗禁欲主义的蛮横,“使服装重新具有基于本能/欲望的身体表达功能……个性化的服饰审美成为着装领域启蒙主体身份认同的鲜明标示”c。但也仅仅只是一种标示而已。大部分中国乡村青年未必知道喇叭裤究竟代表着何种反抗、叛逆、个性、颓废的朋克意识,他们仅仅知道这是一种流行。当他们被情感召唤,认为进入流行的浪潮就可以收获同龄人惊奇而艳羡的目光,由此获得一种长久的对于身份认同匮乏的满足时,喇叭裤就被建构为一种象征符号。“给予习惯上不具备任何讯息机能的事物以意义作用(即把该事物作为讯息理解),并在自己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加以解释。……这些都是根据当事者的个人判断,给某事物安上某种意义,即‘符号现象便由此产生了出来。”d把喇叭裤作为与公共领域区分的超验性体验能指,正是赋予它符号意义的过程。

重要的是,喇叭裤的符号意义并不是先验地存在于人們的认知结构的,而是经过了本土化的“变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喇叭裤了,一开始人们穿的喇叭裤就不是又硬又粗糙的牛仔布(Denim)等靛蓝色水洗面料,而是较为柔和的“的确良”材质做成的具有喇叭裤形式的改良款。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中国青年反抗同一性暴力的某种软弱性,或者说本就不“纯正”的喇叭裤在中国的大小农村与当地封闭的情景发生了一场杂交。这种杂交所带来的结局就是喇叭裤作为象征符号这一抽象价值毫无根基地对农村青年进行形式启蒙。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对喇叭裤的中性的服饰性质而不是符号性质进行确证,一定会让许多未曾具备现代性主体意识的蒙昧青年在借助喇叭裤的符号价值模仿城市流行进而获得身份认的同时出现嫁接不良的问题。有一些脆弱而蒙昧的幼苗没有接受到新启蒙的思想洗礼,而仅仅是接受了新启蒙的形式——象征符号,以形式和抽象符号去对抗拥有沉重积淀的同一性禁欲社会,他们注定只能在流行的召唤与传统禁欲意识的压迫中走向身份认同的恐惧和失败,最终成为概念化历史中被遗忘的芥子。

二、身份认同的失败

以王十月的小说《喇叭裤飘荡在1983》改编的电影为例,电影中少年王中秋希望自己考上中专后就去找何丽娟表白,告诉她自己才是这个镇上的第一个中专生,足以配得上她,这是他最初为自己建构的传统公共伦理秩序上的集体身份认同。但他没有考上,这时他遭遇了镇上青年穿着喇叭裤跳迪斯科的场景,那样有韵律的扭动,贴合身体曲线的服饰设计,一下子在王中秋心中烙印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记。喇叭裤为他架构了一种新的从自我身体出发的主体性身份认同,弥补了因为考试失败而失去的他者艳羡目光的匮乏焦虑。 但当王中秋通过不吃不喝和弟弟的出逃暗示在父亲那里强求来了一条喇叭裤后,在与村里青年和镇上街痞子的迪斯科舞蹈比拼时,王中秋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喇叭裤获得心上人的喜爱,同时还因为村里人的穿衣风格已经是上个月的流行方式而被镇上人嘲笑,导致他借由喇叭裤构建的身份认同就此崩塌。

对于王中秋所代表的同时代的大多数农村青年来说,喇叭裤只是一种对自身匮乏的寄托,承载了与平庸大众区别的渴求,以及对于身体和性欲望的某种解放。但是一切都流转得太快了,村里的人永远跟着镇上的人,镇上的人跟着城里的人,城里的人跟着国外的人。这样一层一层的追踪,所有人都被裹挟在喇叭裤的狂欢中,他们并没有把这种他国文化与本国进行一定程度的缝合,只是依靠抽象符号而获得一种姿态性的反抗。这种没有基底而只有抽象结构的对集体身份认同的形式反抗只是一种能指链条,没有所指,于是一切仅仅只能是一场没有思想载体的失败狂欢。

一般来说,身份认同有两种认知方式,第一种是“固定认同”,“自我在一个既定的传统与地理条件下,被赋予认定之身份和自我定位,文化身份的属性永恒固定不变”e。第二种认为文化身份是“叙事认同”,通过文化建构和时间积累而产生,“它必须通过主体的叙述以再现自我,在不断的历史流动建构与斡旋中方能形成”f。王中秋这一批青年正生活在从“固定认同”走向“叙事认同”的旋涡中,但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横舟自渡,而只是把喇叭裤作为一种巨大的空洞能指放在那里,任由蒙昧的青年们根据自身的匮乏去给予想象。他们无法完成霍尔所说的“我们的文化身份反映……作为‘一个民族的我们提供在实际历史变幻莫测的分析和浮沉之下的一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g的反抗,而只是借助喇叭裤短暂地出逃和叛逆后再次无奈地回到农村社会同一性的集体身份中。

正如王中秋,他为了逃避对怀孕了的张水芹负责,穿着喇叭裤逃跑了。喇叭裤再一次被他拾起,成为对普遍化道德压抑和他者嘲笑目光的抵抗。这一次,他想要通过逃离去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建构起全新的主体性叙事身份认同。黄河流域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发源地,作为它源头的巴颜喀拉,所有的文明、规训、惩罚都在这里生根发芽,如同黄河水一般涌流进每个人的骨血里。王中秋去找巴颜喀拉,也许是想要回到源头,回到母体,放弃一切陈旧文明的束缚和奴役。可是他失败了,因为他太饿了,终究妥协于现实,放弃了反抗,回到农村接受一眼便能贯穿一生的乏味生活。

在和张水芹的婚礼上,他穿着喇叭裤,用生命中最浓烈的热情和洒脱跳着迪斯科,彻底终结了空洞的反抗,完全接受了集体身份意志的规训。他再也无法走向身份的“叙事认同”,因为在主体个性与历史同一性的斡旋中,他孤独地走在荒野中,沒有光亮,喇叭裤的符号意义告诉他有一个逃离同一性的荒野,却没有给他一份适合荒野的食物。那时的青年并不知道脑海中那个呼啸迷离的声音是什么,他们只是下意识地走向荒野,唤醒了心中的野兽,但那头野兽却没有在喇叭裤的符号召唤下成长、成熟,而是过早地夭折,死于寂静无声的旷野,死于人言可畏的现实。

三、时代芥子的悲剧

喇叭裤的潮流从宏观上来看确实是一场时代变革的滥觞,但对于那些如王中秋一般的时代芥子来说,也许终究只是一场暗淡的出走。青年在青春时期迫切渴望建构自我的主体意识,期待挣脱束缚,走向美好爱情和远大前程,喇叭裤就是这一切的线索。但终究也正如那条被剪开当作尿布的喇叭裤一样,落脚点是排泄物,是最实际而零碎的贫瘠日常。历史唯物主义警醒我们,时代确实是由人民共同推动的,但对于那些散落在人民意义边缘的芥子来说,喇叭裤也许不过是一场失败的身份确认和隐秘而早夭的原始情欲。喇叭裤被播撒到了一片肥沃的农村土壤中,但这片土壤对种子的认识先天不足,禁锢过多,终究只是将其吞噬而不能生根发芽。

对于被象征符号召唤而来的年轻人来说,喇叭裤可以是惊奇的视觉直观主义,也可以是像王安忆笔下为了相亲而匆忙套上喇叭裤的审美标准。但却从来不是约翰·费斯克意义上的“非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且对城市和乡村都适用的;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记号,即让人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h。喇叭裤在中国意义恰恰是有差异的,乡村被城市驱隔,通过一层层鄙夷的凝视强迫人进入新的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身份认同中。那么这个意义上的喇叭裤符号根本不能让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也不能自我选择,自我观照的建构身份认同,最终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身份的能指链条中迷失罢了。

也许正如刘心武在《人在风中》所说的:“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只是风不曾顾及人追不追得上,风只是吹,吹散的芥子散落不知何方。

a 选自Ramond Williams:The Long Revolution,Broad view Press,2001.

b 陶东风:《从两种世俗化视角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

c 陈旋波:《喇叭裤的见证与记忆:一种文学社会学视角》,《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d 〔日〕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6页。

ef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关键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第129页。

g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页。

h 〔美〕约翰·费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作 者: 王初蕾,西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喇叭裤身份认同
我曾经穿着一条喇叭裤去谈恋爱
村子里的父亲铁器加工厂(外一首)
“喇叭裤”才是至IN单品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从此,他偏爱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