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琳《哈利·波特》中的中国女性形象

2021-02-08梁艺维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哈利·波特英国文学

摘 要: 在《哈利·波特》 的魔法世界里,作者罗琳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罗琳反对种族主义,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部小说。然而,作为注视者,罗琳笔下的异国形象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主观感受和想象的结合。本文选取中国女孩秋·张为研究对象,分析罗琳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意识形态对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英国文学 形象学 中国女性

《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于1997年至2007年创作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描述的是哈利·波特和同伴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生活以及战胜邪恶巫师伏地魔的故事。该系列小说影响所及,远远超过英国范围,是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小说自2000年引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早在2001年,就有学者进行研究;从2006年开始,研究迅速增多,研究方法主要为叙事结构、原型、后现代风格、意象、隐喻等。也有一些学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但这些分析集中在哈利、赫敏、伏地魔、斯内普等主要角色上。事实上,《哈利·波特》小说中塑造的很多其他形象也给能给人深刻印象,如芙蓉、彼得、纳威等。这些次要人物同样体现了作者的独特用心和思想认识。秋·张是系列小说中仅有的中国族裔,一度是哈利·波特的女朋友,对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以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历史演变为背景,从意识形态下的脸谱化角色和作者的个人意图两方面分析作为中国女性的秋·张的形象,进而考察罗琳对非西方族裔的书写方式。

一、罗琳的反种族主义与被隐形的他者

罗琳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她有意识地把种族主义话题加入了故事中a,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在种族问题上的立场。小说中的反派人物“大多具有种族主义的倾向”b:贵族巫师提倡“纯血”主义,看不起非魔法家族出生的巫师,称他们为“泥巴种”,并反对纯血巫师与非纯血巫师通婚;伏地魔的党羽“食死徒”残忍地杀害非纯血巫师和麻瓜(即没有魔法的普通人)。与之相对的是,小说中的非纯血巫师和非巫师种族则备受歧视:海格和马克西姆夫人因他们的巨人血统而受到嘲笑;卢平因为狼人的身份暴露而不能继续任教;家养小精灵成为巫师的奴隶,不能违背主人的命令,甚至连生死都掌握在主人手中。小说的叙事主旋律就是要打败有着种族歧视的邪恶巫师,改变被歧视对象的命运。而小说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赫敏·格兰杰,这个融合了罗琳自身各种特征的女性,在小说中表达了罗琳的心声。c她为人头马身有翼兽辩护,反对巫师对麻瓜进行恶作剧,建立家养小精灵解放阵线,为弱小种族发声。的确,不少学者认识到,罗琳在作品中对种族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d,“为争取种族和睦而呐喊”e。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罗琳存在着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和种族歧视。例如,Simone Huls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罗琳的小说进行了分析:虽然小说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外籍角色,但真正居于叙述中心的,依然都是英国人。小说中哈利的非白人同学,说著流利的英式英语,行为习惯上并没有明显的异国特色f,读者很难注意到他们来自亚非拉国家。这种反种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并存的现象,让我们意识到罗琳种族思想的复杂性。她笔下的有色人种并不是真正的有色人种形象,而是作者经过本国意识形态的过滤、加上自身的期待后重塑出来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

二、《哈利·波特》中的秋·张

作为小说主角哈利的初恋,秋·张是哈利成长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罗琳没有明确说明秋的国籍,但是她的名字暗示了这是一位中国女孩。在电影中,导演选用华裔演员梁佩诗扮演秋的角色,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秋的初次登场是在小说第三部,哈利在魁地奇比赛中遇见同为找球手的秋,从此对她十分在意。哈利渐渐意识到他喜欢上了秋,然而当他鼓起勇气邀请秋参加晚会的时候,她已经答应了塞德里克的邀请,并在不久后成为塞德里克的女朋友。后来,塞德里克不幸牺牲,而秋与哈利相恋,可惜这段恋情并没有哈利想象中那么甜蜜,秋始终陷于对死去的前男友的内疚和痛苦之中,又对哈利和赫敏的亲近感到不适,而哈利完全无法理解秋的感受。最终,两人因为观念不合而分手。

作为哈利的第一任女友,秋对哈利成长的影响很大。然而,国内外对她的研究却很少。只在少量文献中作为有色人种被提及名字,或是在后殖民主义研究中作为东方形象被用来批判罗琳对东方的歧视。即使在文献中有提及秋,也往往是一笔带过。例如,陈振安提到哈利的初恋是秋,却忽略了第五部小说中哈利和秋在交往的事实,只写了哈利告白失败,然后就转而分析哈利和金妮的恋爱。gHuls提及秋作为东方女性被脸谱化、形象刻板化h,但他并没有对此展开细谈。个别作者重点分析了秋,但他们的分析并不客观、全面。例如,朱桃玉用属下理论分析了小说中有色人种、下层阶级、女性的“他者化”,认为秋作为一个亚裔女孩,被他者化、丑化了。但作者的观点太过偏激,将魁地奇比赛中女性的作用完全否定,并认为秋是个“漂亮但没用的花瓶”i,忽视了罗琳对秋的一些正面描写。

三、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东方女孩

形象是“人们对异国的看法与感受的一个总体”j,它具有三重含义:“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1秋·张的形象,是东方的形象,代表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罗琳曾说过,她最崇拜的作家之一是简·奥斯丁。! 2然而奥斯丁是有着帝国主义思想的,赛义德曾评价过她的作品,称她“稳步地开拓了一片帝国主义文化的广阔天地”! 3。奥斯丁的帝国主义思想对罗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罗琳在塑造秋形象的时候,是不自觉地按照当时英国人对中国女性的认识来进行创作的。

(一)中国形象从礼仪之邦到东亚病夫的变迁在整个系列小说中,关于秋·张的所有描述都是以哈利为视角进行叙述的。从整体上来看,哈利对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迷恋到幻灭的过程,这和历史上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变化一致。早期的东方在西方人眼中充满着财富和机遇,是一个梦幻的国度,经济高度发达,处处是黄金,正如马可·波罗所描述的:“极度文明、和平、繁荣”! 4;利玛窦、伏尔泰等人也高度赞扬中国,称中华民族是“生来就有礼有德、进步繁荣的民族”! 5。在哈利真正接触到秋之前,她在哈利眼中正是这种迷人的形象。到了19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赞扬和贬斥并存! 6,一方面认为中国是美好的值得羡慕的,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人封建迷信。哈利和秋的交往过程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经历,他有时候觉得甜蜜无比,有时候又觉得秋不可理喻。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态度完全变成蔑视和诋毁。! 7在西方人笔下,中国变成了贫穷、落后、迂腐、懦弱的代名词,“东亚病夫”这一称号直到20世纪末才得以逐渐摆脱。而哈利和秋的分手也表现出了他对秋的彻底失望,他认为这个中国女孩不值得喜欢。

(二)性感、柔弱、无声的美人 西方人喜欢把“东方女性描绘成顺从、沉默、高度性感的形象”! 8。一方面,这样的形象有别于西方女性的干练、强势,有一种异国情调;另一方面,小巧可人的东方女性可以满足西方男性的征服欲。在哈利眼中,秋“极其可爱”! 9,仅仅一个微笑就让哈利心动,这种美丽可人的形象正符合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女性。

秋刚出场时是大病初愈的状态,给人一种柔弱的病美人之感,也会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国情。中国一度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又经历了许多波折,在西方人眼中就像经历了一场磨难。东方女性在西方文本中常常被剥夺声音,小说中秋和其他西方女性相比,明显更为背景化。罗琳在文中对秋的描述往往是她的外貌或微笑,而关于她言语的描述却很少。在小说第四部里面,哈利暗恋秋,一直关注她、想念她,然而,整个第四部小说中哈利和秋只在开头有一点交流,在小说的后半部分秋完全沦为无声的背景板,从她答应塞德里克的舞会邀请开始,她的出场就一直是默默陪伴在塞德里克的身边,而哈利对她的爱恋通常是会转化为对塞德里克的不满。哈利把秋当作是与塞德里克比拼高下的象征,是一种被争夺的附属品。秋完全被物化,她的真正自我被遮蔽了。

(三)贫穷落后、软弱愚昧的小女人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是贫穷、落后的象征,而且中国人极度的不自信,他们向往西方、模仿西方,企图变得像西方人一样。秋的形象也有这方面的体现。她的扫帚是彗星260,这是一把相当落后的扫帚,尤其是和哈利的火弩箭相比,而西方贵族代表马尔福的扫帚则是最新的款式,这象征了西方的富裕、先进与东方的贫穷、落后。在魁地奇比赛过程中,秋不是尝试自己单独寻找金色飞贼,而是一直紧紧盯着、试图模仿哈利,充分反映出了她的不自信。除了贫穷和不自信,西方人也认为中国人懦弱、愚昧,这些在小说中也反映了出来。秋在她的前男友塞德里克死后开始显示出她的软弱。她主动接近哈利,在和哈利相处之后主动告白以寻求依靠。秋在和哈利恋爱的时候一直处于矛盾和痛苦中。她喜欢哈利,但又忘不了死去的前男友,并因此而感到内疚,这在哈利眼中显得不可理喻。除此之外,秋认为哈利过于关心赫敏,即使在约会的时候都不忘去见赫敏。而秋的愚昧,则表现在她对告密者的护短上。秋的朋友玛丽埃塔向乌姆里奇告密,导致邓布利多被魔法部通缉,而玛丽埃塔则因此被赫敏的咒语反噬,秋一味地偏袒自己的朋友,并因哈利对赫敏的维护感到愤怒,最终和哈利分手,这种行为是很不理智的。平穷、不自信、懦弱、善妒、愚昧,罗琳笔下的中国女性成了十足的小女人。

四、脱离桎梏的美好幻想

注视者对他者有三種基本态度:狂热、憎恶、亲善。“狂热”指注视者认为异国现实是“绝对优于注视者文化、优于本土文化的东西”;“憎恶”是认为异国现实落后于本土文化“;亲善”是认为异国现实和本土文化都是正面的,而异国现实是注视者文化的补充。@ 0罗琳对东方文化的态度不是“憎恶”,而是“亲善”。她并非完全贬低秋,除了模式化形象与缺点,秋也有许多美好的值得肯定的优点。罗琳笔下的英国人也不是完美的。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角色,他们各自有长处和短处,这种不统一的优缺点,正好可以互补。

(一)智慧美好的女神 秋·张的名字在原文中写作Cho Chang,cho在汉语拼音中应读作qiu, 而作为女性的名字,汉语中相似发音的字有“秋”“裘”“邱”,译者在这里将其译为“秋”,应是接近罗琳原意的译法。而“秋”一词,在英语中,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农业丰产的女神德墨忒尔。古代雅典人会在秋天举行祭祀德墨忒尔的活动,包括地母节、埃琉西斯秘仪以及其他祈求农业丰产的祭祀活动。@ 1罗琳赋予秋女神之名,是给予她美好的祝福。

秋的学院是拉文克劳。拉文克劳是智慧的象征,能被分到拉文克劳学院,表明秋是一个聪明、有学识的女孩。除了智慧,罗琳还赋予秋能力和技术。秋是拉文克劳的找球手,她的飞行能力丝毫不逊于哈利,败给哈利的主要原因是她的扫帚速度比哈利慢太多。

(二)善良勇敢的女孩 秋·张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她的善良。秋在初见哈利时对他报以微笑,而在自己的队伍输给格兰芬多的前提下,她在格兰芬多与斯莱特林比赛前依然给哈利加油。在小说第四部的开头,罗琳描述了两个细节,一个是魁地奇世界杯的时候秋同哈利挥手微笑,另一个是分院仪式上她热烈欢迎自己的新学弟。这些都可以看出,秋是个热情的女孩,能善待他人。而当哈利被迫成为三强争霸赛勇士的时候,其他学院的学生都在嘲笑哈利,秋没有这么做,而是祝福他,希望他能发挥出色。秋对玛丽埃塔的维护表现出了她对友谊的重视。而她对塞德里克的思念虽然被认为是一种软弱而摇摆不定的表现,但同时也说明她的善良。

事实上,秋也并非完全软弱。在伏地魔复活之初,为了避免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魔法部部长福吉拒绝承认伏地魔已复活的事实,并派遣心腹官员乌姆里奇到霍格沃茨任教兼高级调查官,同时试图掌管霍格沃茨的权利并控制舆论,极力打压邓布利多。《预言家日报》把哈利写成是一个受愚弄、爱出风头、编造伏地魔复活故事的骗子,使他在学校里受尽嘲笑和侮辱,除了极少数哈利的朋友,其他人都不相信哈利。在这种情况下,秋相信了哈利的话,支持鼓励哈利,并在哈利组织学生成立防御小组的时候极力维护他。在七年级的时候,虽然秋已经和哈利分手,而且伏地魔的手下已经进入了霍格沃茨,威胁着支持哈利的同学,但她依然站出来支持哈利,想要帮助他。可见秋并不完全是一个懦弱的形象,她也是勇敢坚强的。

五、结语

文学的创作无法摆脱社会环境与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后期,英国对外政策趋于保守,而作为曾经的殖民者,英国人的优越感并没有完全消除。在这种背景下,罗琳笔下的中国女性明显带有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子,她对中国女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同时,罗琳对于异国文化持有友好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她对秋·张的一系列正面描写中有所体现。通过对秋·张的人物形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罗琳对中国女性的歧视和成见,但也能看到她对中国文化的包容和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支持。

a Mzimba, Lizo, moderator. Chamber of Secrets DVD interview with Steve Kloves and J.K. Rowling[EB/OL].[February2003]. http://www.accio-quote.org/articles/2003/0302-newsroundmzimba.htm.

b 陳星宇:《J.K.罗琳笔下东方族裔形象研究》,《2017年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l 〔美〕马特恩:《J.K.罗琳》, 朱一凡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页,第10页。

d 王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

e 段波:《来自魔界的呐喊——试析〈哈利·波特〉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学术交流》 2007年第3期。

fh! 8 Huls, Simone. Disrobing the white wizard: A postcolonial examination of race and culture in “Harry Potter”[D].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 2004, P41, P42, P35.

g 陈振安:《哈利·波特的成长研究》,《2011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朱桃玉: A Postcolonial Examination of Harry Potter: An Analysis of Race, Clas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eries,《2012年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j 〔法〕巴柔:《形象学理论研究:从文学史到诗学》,见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k 〔法〕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见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m 〔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2页。

nopq 〔法〕德利特.:《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见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第22页,第23页,第28页。

s 〔英〕罗琳:《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郑须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t 〔法〕巴柔:《形象》,见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176页。

@ 1 邢颖:《论古雅典人祭祀地母神节日的社会功能》,《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作 者: 梁艺维,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哈利·波特英国文学
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中的哈罗德形象
英国文学作品的茶文化解读
英美文学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英国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9—20世纪英国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类别浅析
“黑人赫敏”为《哈利·波特》舞台剧增色
“哈利·波特”第八部当爹了
Brief Analysis of Wordsworth’s Conception of Nature